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删繁就简三秋树”,这是郑板桥关于写文章的一句诗,意思是作文不能主次不分,枝蔓芜杂,而应删繁就简,像“三秋树”那样主干突出,洗炼精当。写一般文章是这样,写新闻作品更应该这样。胡乔木同志在《短些、再短些》一文中说:“任何作品,特别是新闻作品,段落要短,句子要短。”这实际上是对新闻作品德语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题联,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下联主张要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根据这个题联的意境,我认为用它来描述近来晚报头版的视觉化追求新探索趋向非常贴切。  相似文献   

3.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可以把它看作是编辑原则的一种说法——只用减法,不用加法。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有一联语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是要用精炼的笔墨表现丰富的内容。如三秋之树秀劲挺拔;用清新的格调表达深刻的思想,似二月之花生机盎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深感“老祖宗”的文章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李立云 《中国出版》2012,(13):32-34
作为出版社的编辑,笔者在图书策划和编校工作中一直以郑板桥题书斋联作为编校原则: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下联主张要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高考英语满分突破》丛书的策划和编辑过程就较好地坚持了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6.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欣赏水准的提高,长期以来新闻写作称之为"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固定格式已不适应现实受众的需要。一些记者热衷于写文采飞扬的散文式新闻,形容词在消息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7.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细心的读者会看出,近来越来越多报纸的文章短下来了、活起来了、变好看了。这是广大采编人员真心实意改进文风、落实"三贴近",努力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王小兵  张德荣 《视听界》2008,(3):106-107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的这副联,或可作为介绍江苏戏曲及舞台艺术的电视文艺专题节目《苏韵流芳》的写照。节目先后获得江苏省电视文艺专题节目一等奖、省金凤凰奖一等奖及省对外宣传文艺节目奖。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我们对《苏韵流芳》的制作有了一些粗浅的感悟。  相似文献   

9.
结构的呆板,语言的枯燥以及认识的单一、表面化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新闻表现形式的抱怨。删繁就简三秋树,作为一种主要目的在于传播信息的文体,简洁质朴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新闻规律,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但也不可否认,对这种写作规律的过分强调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新闻文体的机械呆板。新闻中体现出来的认识的单一、表面化则是计划体制下新闻工作者形成的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凌翔 《军事记者》2004,(8):10-10
曾看过不少关于新闻与学区别的章.但由于其术语太专业,基本上没在笔脑海中留下什么痕迹.惟独下面这段描述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新闻是健美比赛中的运动员,尽量要少着装,以突出体格的强健。学是台上的舞蹈演员,必须借助服装灯光.以表现美的韵律、韵味。新闻是‘删繁就简三秋树’,学是‘花簇锦绣满园春’。”这段话之所以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记.就是因为它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通俗化了术语。  相似文献   

11.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拟过一副名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他将简洁与创新提得同等重要。在新闻写作中如何做到简洁美,笔者曾做过一些尝试,现不揣浅陋,记述如下,目的是和同行们探讨。一、简洁美,包蕴丰富的信息量新闻界一直倡导短新闻。其目的就是要求新闻作品具有简洁美。我以为,单纯形式上的短,不能与简洁美划等号。譬如短而空的文章,就  相似文献   

12.
看了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先闭上眼睛,想象有一棵大树从来没有经过人修剪会是个什么样子。这棵大树枝杈纵横,主干与支干几乎不分,没有层次,没有高度,给人乱糟糟的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树这个样子呢?很简单,原因是没有人修剪过它。“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稿件也是如此,许多最初摆到你写字台上的稿件是一棵没有经过修剪的树。这棵“树”按照作者的意图疯长,根本就不符合你的标准和版面的要求。怎么办?拿起剪刀,把多余的“枝杈”剪掉!  相似文献   

13.
封面设计“减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画家安得鲁·怀斯说过,“画面表现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越多”。他的意思是绘画要做“减法”。罗丹的学生问罗丹是怎样做雕塑的,罗丹回答说:“很简单,就是把不用的泥巴去掉。”他的意思是雕塑要做“减法”。郑板桥有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他的意思是中国画要做“减法”。装饰画家兼设计大  相似文献   

14.
看了阮海儿的文章很受启发,兴短文、刹长风,正日益成为报纸宣传的一个总趋向。稿子短些再短些,信息量大些再大些,这是党报增强贴近性。更好发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作用的内在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包括广大通讯员,恐怕大都知晓“删繁就简三秋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这不是一个准确的结论,但它有一定道理。能不能这样认为:如果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一样,那是一篇平庸的评论;如果同大家不一样,那有可能是最好的或最差的评论。只有不一样,才有可能是最好的评论,这是一个前提。“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郑板桥的名句,“二月花”就同“五月花”不一样,五月的鲜花开遍大地,当然也是美丽的,而二月的鲜花,领异标新,别具魅力。“意思不大”,“还是那几句老话”,这是读  相似文献   

16.
清代名人郑板桥关于文章写作有副名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种领异标新的精神,在新闻采写中尤其重要。因为新闻的要义是“新”。这种“新”,除了是“新近发生”这一时间上的要求之外,还应体现思想上的新、内容上的新,甚至形式上的新,读了之后,确实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由此可见,搞好新闻采写,必须有一种领异标新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对事物认讽的历史与现状的深剂性、广泛性基础上的。就是说,你在采写报道某一事物时,要想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必须了解以往人们对这一事物有过什么认识和说法…  相似文献   

17.
报纸副刊编辑的工作是一项繁杂而具体的工作。但归结到稿件上,却只有三道工序:一是组稿,二是选稿,三是编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门大学问。由此,便涉及编辑自身的水平,换句话说,即基本素质。比如思想素质、理论素质、业务素质、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等等。这里,笔者只想就几个具体问题谈点想法。一、学养积累:首先是宽广的知识面,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学识修养。一些资深专家已经呼吁作家编辑走学老化道路,但响应者之声音还不响亮,原因是现实中这样的从业者非学者化的大量存在,当然其中也不乏使…  相似文献   

18.
怎样搞好经济报道?总结十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删繁就简,撮其精萃,必须牢牢抓住三个字:新、深、活。忽如一夜春风来新是新闻最突出的特征。不新,就不成其新闻。新,主要体现在时间新、内容新、角度新、写法新诸方面。其中角度新是重要的一环。有了新角度,就使人耳目一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尽管是比喻,但给人一种意境清新、生机勃勃的感觉。怎么样才能使新闻具有新角度?改革开放,使经济工作充满了  相似文献   

19.
听京剧,常为它唱词、道白的精粹而折服。本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案情诉状,只一二句话就说得明明白白。为什么许多传统剧目唱段都能众口流传?一个原因就是唱段精短简练。戏剧研究家陈多教授谈到京剧的问题与发展时说,新编戏的后期工程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中心唱段删繁就简,使其尽快进入观众的耳朵,进入票房;二是把服装道具删繁就简,使全国大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有一副与韩生镐论文的名联“删繁就 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道出了郑板桥一生的艺术主张。 从郑板桥的诗词书画以及论文、论画,为人处世和性格来看,都体现了“删繁就简”、“领导标新”八个字。他的大量作品,都以“少少许”的笔墨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领导标新。他画的雨竹,常常只有不多的几片叶子,疏篁瘦枝,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