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新闻媒体的记者共同参加某一个会议或某一个大型活动,所报道出来的新闻往往千差万别。有的记者写出的新闻新鲜、生动、有深度,有的写的新闻则十分肤浅,还有的记者干脆没有写出新闻来……其实,其中并非没有新闻,关键在新闻敏感上的差异。什么是新闻敏感?我认为,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2.
王杰  刘明 《新闻前哨》2002,(9):46-46
会议足一座新闻“富矿”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常有读者议论:我们就不喜欢看会议新闻,今天书记讲话,明天市长强调,都是一个套路,没什么看头,也常有些记者感叹说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写出好东西,参加会议报道吃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者和记者都不喜欢会议新闻的情况呢?主要是一些记者没有掌握好会议报道的  相似文献   

3.
李京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46-147
作为专业媒体的记者或通讯员,会经常接到一些会议新闻的报道任务,如何在“会海”中抓到“活鱼”,让会议新闻耐看、读者爱看,从而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是我们每一位记者和通讯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植源 《新闻天地》2002,(11):48-49
有人听了可能会不解:新闻怎么又会藏在新闻里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怪问题。按理说,记者通过采访抓到了新闻,就应该写出新闻来。但有的就写不好新闻,常常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淹没在次要的材料里或一般的叙述中。于是,有人就把这种新闻叫做"藏在新闻里的新闻"。对这样的新闻,记者必须耐着性子细心地从头读到尾才能找到新闻,而对一些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读者来说,一见开头没有新闻,就很可能弃而不看了。可见,这种"藏在新闻里的新闻",是不受读者欢迎的。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的报纸或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性新闻大量存在,并日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也反映了读者和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党政报刊,刊登的新闻尤其是消息通常以非事件性新闻居多。而在写作论文的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作为基层新闻宣传部门,许多记者虽然接触这类报道不少,写过或正在写这样的稿子,但对这一新闻分类形式却所知甚少,甚至不知。本文试从非事件性新闻的界定、基层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现状及如何做好此类报道等方面进行一些探寻,旨在加深基层新闻工作者对非事件性新闻的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这类报道做得更加好看。  相似文献   

6.
一篇新闻作品,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除新闻标题之外,就是新闻导语了。就同一新闻事件采写的稿件,导语写得好,读者就会认真读下去,而且可能还会回味无穷;导语写得不好,读者就有可能"过眼不见",新闻报道就失去了功效。可见,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对新闻事件报道的成败。我们先看看对同一新闻事件两种不同写法的新闻导语吧。2001年,铜陵市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农民团伙系列诈骗案。几个甚至没有上过学的某县的农民诈骗做矿石生意或矿石加工的一些国有、集体企业和个人。  相似文献   

7.
关于会议新闻的报道,有人曾经总结为"穿鞋戴帽,摘抄材料"。诚然,一般的会议消息,这样做既轻松又不会出错,稿件写出来后,四平八稳,无可挑剔。但笔者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称职的记者,不能把会议报道程式化,只重形式而不注意挖掘会议上的闪光点。笔者以为要做好会议报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8.
所谓"误导新闻"是指记者依据捕风捉影获取的信息编造出失实新闻,将其见诸媒体,不仅对读者和受众产生误导,还对新闻中写及的个人和单位产生负面影响。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这类新闻。  相似文献   

9.
“1+1”模式,让党报会议新闻鲜活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3月份,新华日报全面改版。改版的一大动作就是全面改革会议新闻报道,要求以新闻的眼光、记者的眼光,从读者关心的角度,报道党和政府的会议和重要工作,从会议中发现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这样的改革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1+1模式(除了  相似文献   

10.
我们很多记者和编辑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难题,面对一大堆新闻事实,不知道写或编什么好,大多数时候往往是按习惯思维或以往的经验处理,以至会议新闻成堆,“四季歌”年年唱,但当别的媒体记者就同一事实发掘出其潜在的价值并报道出来时,我们往往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我们过多的关注新闻事实本身而缺少一  相似文献   

11.
何学元 《新闻界》2003,(1):63-63
会议报道历来是令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读者怕看会议报道,报纸怕用会议报道,记者通讯员怕写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想到要求记者、通讯员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报道,主张多下基层。然而实践证明这是很困难的。道理很简单,作为党委机关报,党委开会记者不参加不行,记者、通讯员参加了会议,不写报道也不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从会议报道写作的程式化开刀,既深入会议,又跳出会议,寻找新的视角,新的亮点,用“神来之笔”写出有精气神的会议报道,从不同角度满足报纸、编辑、读者的需要。抓住一个精彩场面。记者、…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记者,最可悲的就是自己的作品在播出之后观众没有任何反应或者感想,这样的新闻做了等于白做.要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和贴近性,新闻角度的选取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纯粹的会议新闻,一般是很难吸引观众的,我们泰兴广播电视台8频道<大众关注>确立了"不要把会议报道成会议"的思路.像两会报道这样一些重大的会议报道,我们尝试着尽量多报道一些与老百姓利益相关的提案和议案,让老百姓更能直接感受到会议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过于宏观的内容和反反复复的会议画面.毕竟不是我们大多数老百姓所乐意见到的.这时我们要把视角放得更低,或者说用更加贴近老百姓的视角,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更丰富多彩的电视画面去帮助他们去解读一些重大的事件.  相似文献   

13.
于冰 《新闻知识》2001,(8):14-15
从事新闻工作一段时间的人,大概没有谁敢说没采访过会议的。单是经济方面的会议就有什么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博览会及某一具体部门的行业会议等。采访会议的记者都知道,会议报道既好写,也难写。说好写,是指一般开会的部门或组委会的秘书处大都会给参加会的新闻单位发通稿,或者即使没有通稿,也会发些相关资料,记者要想偷懒,东抄抄西凑凑也能交差。说难写,是指会议报道要想出彩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什么呢?去的新闻单位多,新闻资源(会议资料、有关人员讲话等)共享,题材上的优势大家都没有,你要不想出些出奇制胜的点子,…  相似文献   

14.
写会议报道是记者感到头疼的事。因为会议报道千篇一律,形成套套,读者不爱看,而记者出席了会议又必须报道。这就给记者提出了改进会议报道的迫切课题,即跳出会议圈子,寻找新闻由头(亦称新闻眼),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篇。去年3月3日,我  相似文献   

15.
陈昱 《新闻世界》2009,(11):36-37
时政记者常年和会议打交道,跑会议,发会议新闻。在业内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时政嘛,就是报道会议,会议新闻好写好发;写作模式也就那一套,何年何月何时何地召开什么会议,某领导出席讲话,强调指出什么等等。只要出席会议的领导够“份量”,报道就可以登上新闻的重要位置。我们不否认会议新闻的这种模式.因为它符合新闻规律,全面准确地传达会议信息。  相似文献   

16.
<正>笔者在参加2013年全国"两会"报道时,曾写过一篇题为《用心聆听他们都是"明星"》的短评,是针对会议期间一些记者"站台阶,堵明星",时政新闻泛娱乐化倾向而发声的。2013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提出,十八大及"2013年两会"的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信息冗繁、创新不足、娱乐化倾向严重。作为一个庞大的"新闻场","两会"对媒体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新闻竞争空前激烈。从一定意义上讲,"两会"也是主流新闻媒体的年度盛会,如何真实、全面、客观地报道好"两会",已成为摆在相关媒体和每位与会报道的记者、编辑们面前的一道严肃考题。  相似文献   

17.
改革会议报道,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已经成为各级新闻单位最头痛的问题。有的城市新闻单位会同市委有关部门出台了改革会议报道的文件,久而久之也无济于事。其实,究其原因,老总们发愁的不是取消会议报道,因为会议中有大量的新闻,关键是没有好的稿件,交上来的稿件不是空洞无物就是长篇大论或是一般套路。笔者认为,改革会议报道的实质是对会议消息进行“再创作”,你的会议报道改革了、生动了、好看了,抓住领导和群众的结合点了,不愁读者不喜欢你的报纸。 1.只有领会会议精神、分析其实质,才能搞好“再创作”。可以这样说,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是记者走进报社的“第一课”。大多数报社把新分来的大学生、研究生放到采访部去锻炼、去摔打。而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恐怕又是每一个新任记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经常是这样,一个会议下来,各级领导说了好多事,研究了好多问题;有的领导一讲就是洋洋洒洒两个多小时,上万字。有时,开了一天的会,连记者都糊涂了,这个稿怎么写,摊开稿纸无从下手。而此时报社又在催稿,等着明天见报。这就需要记者领会会议精神,分析会议实质,弄明白这个会议主要说了哪些问题,哪些是会议的精髓。作为记者,只有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不偷懒,不中间逃会,多交流,才有可能把会议的中心抓住。如果是  相似文献   

18.
现在,报纸正经受着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报纸间的竞争硝烟滚滚;广播电视的新一轮改革以及网络媒体的兴起,给报纸更是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鉴于电子媒体目前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具有即时性,而开掘不深的情况,搞好深度报道便成为报纸与新兴电子媒体竞争的一个制高点。写好深度报道就要下功夫写别人眼睛“看不到”和“看不透”的东西。 所谓写“看不到”的东西是指,除了写现场所见所闻外,还得写记者在现场未能目睹的或是别的媒体记者尚未发现的一些东西。这就要依赖记者的发现力了,即善于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开展新闻追击,跟踪采访调查,获…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一般新闻而言,鲜活、生动的事件性新闻更具有新闻的故事性,贴近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新闻价值也更为突出,因而对读者更具吸引力,能激起读者的关心。这类新闻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仅"可看",而且"可讲",能够在读者的口头传播中扩大新闻影响力,提升新闻价值。正因如此,努力提高事件性报道在版面上所占的比例、一版头条多用事件性新闻,不仅仅是吸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体十分重视这样一种新闻,即让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进行"角色置换",以某一项工作或某一个事件的参与者身份,投入到这一工作或事件中去.然后进行报道.对于这类新闻,目前尚未见到专家学者为之下一个明确的定论,笔者姑且称之为"参与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