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12大地震中的新闻报道特色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类媒体迅速反应,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以及手机短信等渠道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了震情。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信息报道的及时、公开和透明,达到了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传播效果,这在我国的新闻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2.
去年9月21日凌晨1点47分,台湾中部地区发生里氏76级的大地震。当人们从互联网、电视或报纸获知这一消息时,他们可能不会意识到,一场新闻竞争已经拉开了序幕。由于事发时间的不适宜性,报纸特别是日报在这场新闻竞争中处于极端不到地位,唱主角的是互联网和电视。新浪网占得先机曾在国内率先报道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的新浪网,在这次台湾地震报道中又拔得头筹。在事发后32分钟即2点19分,它便播发了第一则快讯。到早晨8点,已经播发了30条消息。而此时,国内各媒体包括其他主要新闻网站一条台湾地震的消息也没有。到晚上24…  相似文献   

3.
卢浩然 《新闻窗》2011,(1):71-71
2008年5月12日,网川汶川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8.0级大地震。从那一刻起,全世界的新闻资源向汶川聚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均以最快的速度发布了地震的消息。有评论说,“5·12”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个新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成为救灾主流媒体 5·12汶川大地震,举国惊恸,举世震惊。 在中国,互联网超过报纸和电视台,成为震情反映最迅捷、多种媒体报道集大成的信息平台,同时也是公众大规模情感宣泄和意见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成为救灾主流媒体 5·12汶川大地震,举国惊恸,举世震惊. 在中国,互联网超过报纸和电视台,成为震情反映最迅捷、多种媒体报道集大成的信息平台,同时也是公众大规模情感宣泄和意见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牵挂     
现代的通讯工具手机让我们在第一时间知晓四川发生了大地震,互联网、电视让我们及时了解到灾难的情况,震中在汶川,8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让传统报业不得不积极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起步较晚的新闻摄影报道也经历着蜕变的痛苦和喜悦。伴随着“网络一代”的成长,主要通过纸质媒体获取信息的受众数量在迅速减少,报纸、杂志甚至电视都受到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夹击。例如在对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这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传统的纸质媒体很明显地败下阵来,它不仅落在了电视后面,也无法赶上网络,其中新闻摄影记者的静态图片报道也随着纸质媒体而处于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汶川大地震最先由网络媒体传出去,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第一次作为独立转播机构与传统媒体一起被列入2008奥运会转播体系,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视听新媒体成为2008年的社会热点.  相似文献   

9.
转眼间,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半年多了,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电视媒体以其报道的直观性和现场性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关于汶川大地震的鲜活的记忆。在中国电视50年之际,汶川大地震报道成了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在众多的电视媒体中,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以其主流媒体的优势地位,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余萍 《青年记者》2009,(14):66-67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互联网以其快捷、滚动播出、音画同步等众多优势,迅速适应了年轻人的信息需求,加上电视对受众的分流,报纸受众日益减少。要想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拓宽新闻的广度和深度,赢得农村受众是不可或缺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大地震的创伤正在缓缓康复;这场大地震新闻传播中的变革,目前正在路上行进。 回望汶川大地震,我们依然悲伤、感奋;回望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我们依然执着、坚定……  相似文献   

12.
汶川大地震中,中国政府和军队的表现获得了一致认可。而对非政府组织,则赞弹不一。事实上,汶川大地震是当代中国非政府组织社会参与能力第一次整体浮出水面,怀着公益热情与理想的NGO(非政府组织)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新闻传播能力。本文以四川地区相关非政府组织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新闻传播活动为例,探讨非政府组织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新闻传播空间。  相似文献   

13.
吴小英 《视听》2012,(7):50-52
有人说,报纸是理性的媒介,电视是情感的媒介,互联网是情绪的媒介。网络海量的信息容易让人仿佛一头扎进大海,茫茫然不知方向,而报纸明确的版面规定和有序性,让人在短时间内就能对信息重要性顺序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报纸是品牌、公信力的塑造者和维护者,是"社会的皮肤"。那么作为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的记者在网络时代应具备什么素质,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顾旭光 《视听界》2009,(4):108-109
电视媒体具备“24格”记录画面、摄像器材小型化、大众化的优势,通常排斥以“定格”记录画面的图片作为报道资源。但在去年的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电视媒体不仅大量采用了图片新闻,而且将图片制作为宣传片、栏目片头和音画短片广泛应用,从而大大丰富了电视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增强了电视传播效果。只要有机运用,精心剪裁,新闻图片便会成为电视精彩的第“25格”。  相似文献   

15.
~~各大报纸关注四川汶川大地震~~  相似文献   

16.
传媒大观     
《新闻爱好者》2004,(6):44-45
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电视报纸广播 仍是传媒业主流 国家统计局近期在广东全省各地级市进行的广播收听调查结果显示:电视报纸广播仍是传媒业主流。调查显示,广东居民经常接触的媒体是电视,超过85.4% 的受众经常收看电视, 报纸以51.6% 的比例排第二位, 广播以37.5% 排在第三位。对比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 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依次为:广播、报纸和电视;到了90年代,受众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则依次为:电视、报纸、广播。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接触率也在不断提高,但与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 人们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并没有发生变化。 第七届…  相似文献   

17.
天气变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出行、健康、安全……近年来,各种极端天气不停出现,如去年发生的南方各省市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天气、湖北省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四川汶川大地震等。湖北省去年还特地评选了全省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天气的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也纷纷加大对气象新闻的报道力度,在准确预报天气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从汶川地震后“母爱短信”报道看媒体的转载核实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新闻界的表现突出,快捷、全面、生动的新闻报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过,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个别影响广泛的新闻报道,甚至还有质疑的必要.最典型的莫过于"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母爱短信"报道,不但多次成为中央权威媒体和各地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的报道重点,也一时成为互联网、手机媒体等新媒体频频传播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李泠 《新闻爱好者》2003,(11):44-4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在我国开始兴起,并迅速得到普及。由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人们便给它一个与广播、电视和报纸相并列的称号:第四媒体。第四媒体以强大的信息传递力量冲击着其他媒体,尤其是报纸,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和危机。对此,人民日报社的人民网在2000年率先建成运行后,各省市和各地市媒体也纷纷建立新闻网站或报纸电子版。可以说,在互联网上,各家地方新闻网站形成了一支网上新闻劲旅,构成了一道具有中国特色的壮丽景观。然而,互联网毕竟是信息时代的高科技产物,它的功能和它的操作都应与信息时代的各种发展所…  相似文献   

20.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这段时间,我又听广播,又看电视,还阅读报纸,总想知道得快一点、多一点、具体一点。看了这几天的新闻报道后,我有两点感想:一是,我想到1956年刘少奇同志曾经提出:我们的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