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夜半“夜半”又称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夜半”见《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至当日凌晨1时。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  相似文献   

2.
时刻更鼓点     
时、刻、更、鼓、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常用以表示时间。时:指“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以十二地支为  相似文献   

3.
古代计时的方法不同于今天,一般来说,采用以下方法: ●特定称谓计时法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时;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问叫食时;夕食在日昳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  相似文献   

4.
刘梅芳 《教师博览》2023,(23):35-37
<正>今日计时方法十分巧便,手表、手机随身携带即可。虽然钟表的指针依然在十二个数字间不断循环,但时间似乎已变成了生活的刻度,俨然缺失了旧时的温度。漫游古诗词,我们能够鲜明地感受到别有一番风味的时光掠影。“一刻钟”“一盏茶”“一炷香”——这些我们常在古装剧中听到的词语,都是对时间的一种表达。那么古人又是如何计时的呢?我们来看中国古代最常见的两种计时法。  相似文献   

5.
时、刻、更、鼓、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时,即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为序,从夜间十一点算起,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一点到三点是丑时,依此类推。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一刻合现在十四分二十四秒,因此“倾刻”指很短的时间。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七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就是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古人一更又分五点,一点  相似文献   

6.
1.表时间天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相配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每季度的三个月常按孟、仲、季的顺序来称。每月初一叫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时(夜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丑时(鸡鸣,凌晨1点至3点),寅时  相似文献   

7.
佚名 《初中生之友》2008,(11):46-47
<正>1.表时间天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相配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每季度的三个月常按孟、仲、季的顺序来称。每月初一叫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时(夜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丑时(鸡鸣,凌晨1点至3点),寅时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中的“黄昏”与“人定”,均为古时记时的名称。据《左传》杜预注,古时一日十二时的名称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时、日入、黄昏、人定。汉太初改朔之后,以十二地支为纪,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后世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初”和“正”,如子初、子正;“初”即一个时辰的前一小时,“正”即后一小时。  相似文献   

9.
“三更半夜”一词,是夜已经很深了或者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把深夜称为“三更”和“半夜”,还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 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五个时辰,也叫五更.十二时辰按十二地支划分,一个时辰,占现代计时法的两个小时.“三更半夜”能成为人们的一个常用俗语,不能不说说宋朝的夜生活了.宋朝的夜生活是自由和开放的,人们可以通宵达旦地过自己喜欢的夜生活了.“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这些都为“三更半夜”一词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0.
大家好!上一期,国学宝贝向大家介绍了中国传统历法和节气的小常识。这期我再给大家讲一讲古人是如何计时的。古代的计时单位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时、刻、更、点。"时":指时辰,古时一天分十二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北宋时开始将每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里,常常见到古人的一些记时名词,它们不是一般的时间名词,而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记时专名。这些名词所表示的时间不是模糊的而是确定的。 古人把一昼夜等分为十二时,它们的名称依次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到了汉代,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为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现将古代的时、时辰与现代时段的对应关系,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2.
据《左传》杜预注,古代有这样一种记时法,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间段,各时间段的名称与顺序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平旦也叫平明,夜半也叫夜分。每个时间段两个小时。这种“夜半”记时法与子丑记时法、更次记时法以及现在  相似文献   

13.
《孔雀东南飞》中的古制计时法包括以下两种: 一、天色计时法“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此四句中,加点的“鸡鸣”、“黄昏”、“人定”三词,就是运用的天色计时法。天色计时法,是古人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化分为12个时辰的一种计时法。其时段划分的具体顺序及与现代时间的关  相似文献   

14.
时辰与小时     
《青海教育》2008,(5):63-63
时辰是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个时辰,简称“时”。一个时辰的长度相当于今天的2小时。时辰不用数字表示,而是使用十二个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名称分别代表十二个时辰。古代十二时辰的计时方法,也体现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中。如“子夜”,“中午”等词汇,就是分别从“子时”、“午时”衍生出来的;“晨”字也与辰时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你知道吗?     
佚名 《课外阅读》2013,(12):26-27
报到为何又称"点卯"?"点卯"这个说法与古人的作息时间有关。点卯的"卯"是古代计时中的"卯时"古代计时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与十二地支相对应。卯时就是早上5点到点。古时的官署衙门通常在卯时开始办公办公第一项就是点名,因此在卯时点名就被称为"点卯"。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词汇如吏役听候点名叫"应卯",点名册被称  相似文献   

16.
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就必须养成速读习惯,掌握速读技法。 必须养成的速读习惯有: “见一知多”的习惯。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语汇和语句。在阅读时,当一行或数行的几个主要词语映入眼帘时,大脑就可以凭经验将其余文字连贯起来,迅速形成完整的意思,而不必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 “定时圈阅”的习惯。根据阅读目的计时阅读,通过不断的计时阅读训练,  相似文献   

17.
成语“一刻千金”表示时间珍贵,要珍惜时间.那么“一刻”是多少时间呢? “刻”,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单位,一刻用作计时常常指15分钟. 在古代,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那时的计时工具叫“铜壶滴漏”.远在周朝,已经用漏壶计时,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在铜壶底钻一个小孔,壶内竖一根刻有度数的箭,水灌满铜壶后,从小孔一滴一滴漏下,水面缓慢下降,箭杆上表示时间的刻度就会逐一露出水面,一天一夜刚好滴尽.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农历“乙酉”年,它是怎么来的呢?会不会出现“丁午”年呢?大家知道,我国的农历,是按照“天干”与“地支”的搭配来纪年的.十个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将一个“天干”与一个“地支”搭配起来,就出现了“甲子”、“乙丑”、“丙寅”等年.今年的“乙酉”就是由天干中的“乙”和地支中的“酉”搭配而来的.由于“酉”的对应生肖是“鸡”,所以今年阴历又称“鸡年”.由于天干有10个,地支有12个,而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因此,出现了每60年重复循环的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计时单位是时、刻、更、点。时,时辰。古人把一昼夜等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从夜间十一点起,十一点到一点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为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相似文献   

20.
<正>黄昏,在现在很多人脑海里的印象似乎是“昏黄”,但古人更倾向于“昏黑”。昏,从日,从氏,属于会意字,表示太阳落到地平线下。黄昏,古代十二时辰之一,即戌时,指日落以后到天还没完全黑这段时间,即晚上七点至九点。古时以天色计时,分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中国地域广阔,在同一时间点,各地天色并不完全一样。譬如夏季六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