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材料的选择对于文章的写作非常重要。结合多年的写作教学实践,我认为材料的选择必须做到“三要”:即在材料的把握上,要做到符合“严、新、真”这三个字的标准。“严”:就是说所选的材料,必须紧扣题目,围绕题目所确立的中心进行选材,每一个材料都必须能够较好地体现中心,这便要求事例的选择要“严”,要具有代表性,有较强的说服力,能够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如写《记一件趣事》,在黑板上,我首先列举了这样的两件事。①屡叫隔壁家的自行车别挡住了我家门,却总是不听,于是一气之下,我放了他自行车的气,从此,自行车便从我家门口消失了,我觉得这一…  相似文献   

2.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是鲁迅先生在论述小说创作时说的一句最通俗也是最经典的话。“严”与“深”,是从两方面说的:一是材料的选择;一是立意的深度。无论是平时习作还是应试作文,我们都应该努力做到这两点。  相似文献   

3.
指导学生写记叙文,要注意指导他们选材和剪裁。鲁迅说:“选材要严”。这个“严”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要围绕中心选材;二,材料要典型;三,材料要真实、准确;四,材料要生动、新颖。目前,一般中学生在记叙文的选材上,只较多地注意到围绕中心选材这一点,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其它方面,尤其是材料要生动、新颖这个方面。因而,写起文章来,就难免情节雷同,“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写好人好事,则离不开捡钱包,推车子上坡,扶盲人过街;写刻苦学习,则少不了起早贪黑,手不释卷,上课用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如此等等。你写过去,我写过来,又写不出什么新意。学生写得腻烦,老师看得头痛。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曾告诫我们: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只有严,所选论据方能精粹;只有深,阐述的中心论点方能深刻。  相似文献   

5.
所谓选材,是指在备课过程中为了说明概念、观点和原理,对所掌握的事实材料进行筛选,精取那些最佳材料。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最佳材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选材艺术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坚持了以下几点。一、选材要有典型性所谓典型,就是指要有代表性。选材要有典型性,就是要选择最能说明一般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一般,最能说明本质的典型现象来说明本质。材料能否说明问题不在其多,而在其是否典型,例如:在讲“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职能”时,我选取了1996年4月份以来,…  相似文献   

6.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原本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训练内容——“选材和加工”.在我看来,单是“选材”所涉及的指导内容,也不是短短的一堂课就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选材”关乎“审题”“立意”“聚材”等诸多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后,我发现教材也只是蜻蜓点水地谈了“选材重要”“聚材要‘宽’”“选材应‘严’”“选材要尽量典型”等,而对“材料的加工”的指导,只是用“使材料更完整、更集中,突出材料的亮点”这一句话进行了表述,而对“究竟如何选材和加工”则只字未提.面对“选材和加工”这样一个“庞大”的赛课题目,我根本不可能在一堂课上面面俱到.于是,根据“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与经验,我决定只选一方面或者一角度进行教学,以求“以点代面”.最终,我把授课方向和教学目标,定位在了初中作文写作素材的加工上,并以“我的初中生活”为例,通过对学生进行选材指导,总结选材原则和加工技巧,提高初中学生的选材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弄清选材定题的意义范畴 何为“选材”?《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选择适用的材料或素材。”从字面上看不难理解,但真正付诸习作实践,却不易把握。“选材”一到习作指导实践中,就会被泛化甚至异化到“积累材料”的范围。似乎“找米”成了“为炊”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正如张田若老先生在《小学作文纵横观》中指出的,  相似文献   

8.
记叙文有写人、写事、写景三种,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在审题构思时,须注意三点。第一,要思考所叙事件的意义。古人云:“意犹帅也,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如果我们所叙的事件没有多深的思想意义,将用什么去统帅材料呢?所以要谨慎地筛选材料。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在很多情况下,不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有这样一点:"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新鲜。"这就要求考生在准确立意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材料。一、选材的要求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影响作文成败。鲁迅先生说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故事,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选材恰当是行文的前提,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中心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甄选、加工,也就是所谓的"选材""组材"。同时要确保材料的典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审题,确定作文的中心思想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选材和剪裁了。陆游在《论诗》中说:“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意思是说,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写作材料的权利,对材料的处理有着特别的技巧,不像缝纫师傅剪裁衣服那么简单。那么,选材和剪裁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呢?  相似文献   

11.
李燕 《现代语文》2010,(7):139-139
作文需要材料。材料的质量与作文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选材,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从平时积累的写作材料中,挑选出作文所需的材料。那么,选择材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作文选材要“六宜”。  相似文献   

12.
介词“in”可表示“用”,人们最熟悉的要算in English。如果平时在阅读中注意积累和归纳,我们便可发现还有其它许多搭配。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3.
高艳芳 《新疆教育》2012,(23):120-120
有的人作文,提起笔,便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就是材料储备十分充足,曾在积累上下过一番工夫。与此相反,有的人作文,提起笔来,便无话可说,即便搜肠刮肚仍无济于事,原因很简单,就是缺乏材料储备。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在作文中就是材料,没有材料就作不成文,而材料的获得就要靠积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谈的就是积累。蚕吐丝要吃大量的桑叶,学生要写好文章必须积累丰富的材料。《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是丰富的材料”。由此可见,积累丰富的材料是写出上乘佳作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当代高中学生的信息消费多样化对我们的政治课教学选材提出了挑战。应对这种挑战,高中政治教学选材要做到:一选取材料要有真实性、科学性;二关注社会焦点问题,挖掘时效性材料;三提供学生足够的材料,呈现正面性观点;四选择材料要符合高中学生心理规律。  相似文献   

15.
【技法指导】 材料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作文的成败。选材除了要做到真实、典型以外,还要力求新颖。细读2008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我们对材料的重要性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比如重庆市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指出“选材新颖,最高可多加5分”:湖北省黄冈市强调“选材新颖.有个性可加1-3分”:湖北省宜昌市对材料的界定更为明确.规定“一类文要求材料精当,二类文要求材料具体,材料贫乏者判为三类以下”。下面,我给同学们介绍三条取材之道。  相似文献   

16.
本次习作是一篇记事作文。要想写好这篇作文,同学们在依据题目要求选材构思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选择写作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材准确,材料要紧紧围绕“最爱做”这个中心。其次选材要真实。写文章不能说假话、胡乱编造,要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在自身经历中写明“最爱做”的原因,真实再现自己做这件事的经过、结果。这样才能使文章写得生动、具体,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后选材要新颖。新颖的题材是勾起人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的关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事,什么事既是自己最爱做的,又是最能体现自己独特性格的?只要…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立意是一篇记叙文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它能使文章具体、丰满起来。鲁迅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茅盾提出选材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所以同学们应该非常讲究记叙文的选材,力求寻出一个独一无二又有价值的材料来。  相似文献   

18.
黄琼 《初中生》2007,(5):4-8
[中考凝眸] 犹如一个人要有躯体一样,文章必须要有材料。材料就是文章的“躯体”,材料的好坏决定着文章质量的高低。中考作文中,在选材用材方面,常见的失误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知道,写作文要有材料,材料哪儿来?材料来自积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叶老先生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写好习作首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那么,如何积累习作素材呢?下面给同学们提两点意见。一、读有字书,做好摘录,丰富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说的是书要读得多,读得透彻,知识才会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就像…  相似文献   

20.
李玉华 《甘肃教育》2001,(10):20-20
一、厚积才能创新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为此,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积累,养成写“浪花集”、“采蜜集”的好习惯。这样,在作文时,学生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选出有新意的题材。一般来说,积材应注意三点: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厚积材料的前提。大千世界,丰富多彩,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的建筑物、体育设施、花坛、树木;利用郊游、参观、劳动等机会参观农村、工厂,了解自然风光,了解社会生活。这些直接、间接材料积累多了,才能见多识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