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人都有对生活的向往,人人都有对未来的憧憬。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永远都不能生活得随心所欲。”而我向往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本文列举的教例在成功地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有很强的示范性。“咱们来争论一番。”———《少年闰土》课堂片断师: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向往课文中“我”的生活?咱们来争论一番。向往闰土生活的为正方,向往课文中“我”的生活的为反方。正方:我向往闰土的生活。那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多有趣。反方:闰土虽然自在,但他没能受到教育,是个野孩子,太无聊了。这样能行吗?哪像“我”,尽…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生活     
我向往一个人的生活,自由,清闲,可以有自己的主张。好友卉卉也向往一个人的生活,同道中人碰在一起话就特别多。一日,卉卉一脸不快地向我诉苦: “我又跟他们吵了一架。”“跟你父母?”“不是他们还能是谁!”“好好的,吵什么?”“还不是为了点分数!我真纳闷,难道我还不及分数重要?反正,我想一个人过了。”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是生活的灵魂。人在生活中,不只是人“活”在生活中,而且还是“诗意”地活在生活中,这样的生活才是生命所向往和追求的幸福的生活、自由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质疑之一 “沉香的妈妈为什么不愿意留在天上,却向往人间关好的生活呢?” 生:老师,我觉得很奇怪,沉香的妈妈为什么不愿意留在天上,却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6.
暗香     
踢球,上网,上课睡觉是刚上高一的我的全部生活。我认为我是一个太向往自由,不喜欢被丝毫束缚的人,所以我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痛恨在老师面前一套,在“群众”阶级又一套的所谓的班长。所以我自甘堕落。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如此的日子也使我感到无聊。在距高考还有720多天的日子里,我有幸没被学校扫地出门而“幸运”地将这种生活带到高二,而惟一不同的是老师给我安排一个新同桌,在我的印象里关于她我只记得在校“百花杯”球赛上她被我用足球砸到了而我只说了一句“对不起”,此外,一片空白。“又是政治课!”我耷拉着脑袋坐到座位上,翻开新…  相似文献   

7.
德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道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我”的存在,最终过上美好的生活。具体而言,让学生关注生活,即“我”看到这样做;反思生活,在生活中主动体悟“我”为什么这样做;建构生活,深刻认同“我”应该这样做。  相似文献   

8.
青青校园遇到繁杂社会,莘莘学子变成工作一族。谁说在校学生就不能过上上班族的生活了!刚进大学那会儿,有个刚毕业正在职场冲锋求职的学姐告诫我说:“大学是通往社会的最后一站,所以一定要学点书本以外的知识。”也许是出于这样的一句话,我便开始对社会有了向往,在这通往社会的最后一站中,我决定先试试“社会”这摊水的深浅。  相似文献   

9.
走过“黑色七月”,踏入人人向往的象牙塔,迎接我的是一种崭新的生活。如果说高中的生活是快节奏的进行  相似文献   

10.
“哎呀!双语班的同学都太酷了!某某家的房子是200多个平方的别墅!”“某某的爸爸妈妈每人一辆车,他爸爸的是新型奥迪A6。”“某某有一套阿迪达斯牌的运动服。”……不知什么时候,班里的学生开始讨论这样的“超级新闻”,每每听到这些,我总会觉得心头沉甸甸的,因为这些孩子过早地关注成人的世俗生活,他们缺少对未来真正的价值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11.
薛文平 《师道》2008,(6):58-59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有首歌曲这样唱道。人们无限向往着外界的生活,外出的人又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汗水、曲折、奋斗、成功和快乐。生活的潮流也把我推向异地他乡多年了。然而,在外地的经历让我时常能感觉到,在那遥远的家乡有一双双眼睛,时刻关注着关于我(和所有外面人)的消息,那么仔细、敏感而小心翼翼,  相似文献   

12.
对他人优秀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学习,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和进步所必不可少的。但是,其前提是,你的目的是“做自己”。曾国藩在《原才》中评价,凡俗文化不过是“一二人心所向”罢了。的确,诸如孔子这样的大贤提出优秀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被一代代人继承、消化与吸收,才塑成了当下绚丽多彩的各式文化。这就是向往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自幼便能熟记这首《忆江南》,江南水乡风景之秀美曾令我魂萦梦绕.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美景,谁人不向往?可后来,真正到了江南,见多了这样的景致.反而开始怀念北方的白杨树.有时梦里都会  相似文献   

14.
“你想和我们一起探讨文学吗?你想多结识一些文学之友吗?那就来我们烛光文学社吧!”四年前,刚从狭小的溪流中游弋到济南师范这片汪洋中,还在迷茫中的我,就这样认识了“烛光”。是她的名字首先吸引了热爱教师的我,“烛光”显得多么亲切呀!是“烛光”让未定的心有了寄托,让我的生活有了起点。正是由于这份感情,我开始向往她的纯洁、她的神秘。十分幸运的是“烛光”也接受了我的真诚、我的执着。  相似文献   

15.
北大抒怀     
向往北大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还在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时候,便有了一种叫“向往”的感情,向往北京,向往天安门,向往一所叫“北京大学”的大  相似文献   

16.
雷贤平 《学语文》2002,(1):16-16
“我的空中楼阁”显然是作者想象中的“楼阁”,“楼阁”中寄托着作者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不是一定就是厌恶城市的喧嚣,我们不敢断言;但这种抛弃都市繁华,向往山中生活的思想理念不能不说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归隐情结有藕断丝连的关系。 我们不妨把《我的空中楼阁》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做一个比较。 首先,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一旦与现实不合作,就比较多地选择归隐山林,在山林中过上一种似乎是“世外桃源”的生活(事实也许不是这样)。陶渊明离开官场,首先做的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把家安置于田野之中。《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李乐薇也把家安置于山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就这点而言,两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李乐薇身上显然有一种传统士大夫的那种归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家的温暖     
长大、独立,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拥有可以支配的“财产”,获得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定权,在孩子的眼中是非常光荣和自豪的事。文中作者在孩提时代也有过这样的梦想,并且,她把这个想法变成了一段真实的生活经历。孤女同学的单身生活,在“我”看来充满了洒脱与豪气,因此我不顾母亲的反对,坚决地投入了一直所向往的“单身贵族”行列。刚开始自然是满心的欢喜,信心十足,为自己终于可以拥有了自由而快乐无比。可是没过多久,新鲜感消失怠尽,而情感的空虚和生活上的困窘却逐渐显现。一直在默默关注我的妈妈看在眼里,在我最脆弱的时候,她…  相似文献   

18.
起点之美     
如果说初中生活是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那么现在我将要到达终点而进入另一个“起跑点”。我即将结束初中生活,将要“跑”向我人生中的另一个“起点”——高中。高中,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在那里,可以重新开  相似文献   

19.
《蚕和蚂蚁》的主题,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童话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根源”和“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劳动的不同意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的向往。”这样的主题归纳对吗?我感到大有商榷之必要。童话《蚕和蚂蚁》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本文想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力求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败露在别处     
疾病,如果跟某种“福利”联系在一起,还是令人向往的,我儿时就这样想。那时,我妹妹常常生病,父亲是中医,妹妹喝完中药,就能吃一勺白砂糖,这叫“过口”。白砂糖要凭票供应,很多时候,喝药后含的是水果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