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杨希水  冯怡 《云南教育》2005,(13):19-19
《回乡偶书》为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年所作,此时诗人已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还乡,时年86岁,距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年。诗人离开家乡这么长时间,现告老还乡,无限感慨油然而生,全诗表达了他此时的伤老之情。  相似文献   

2.
一天,阳光普照,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八十多岁高龄的贺知章,辞去了朝廷官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走在返乡的路上,两旁的树像卫兵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小乌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好像在欢迎这个从远方归来的游子。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共有两首,教材选了其中一首。教学时可以相机引进另一首,实行对比赏读,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增进学生的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4.
5.
贺知章年轻时,满腹经纶。有一天,皇帝把贺知章选去做官。从那时起,贺知章工作很忙,忙到没有时间回家。几十年以后,贺知章已经是个耳朵有点背,眼睛不怎么好使的老头子了。皇帝见贺知章已经是个老不中用的人了,便对贺知章说:“贺知章,你老了,有点不中用了,你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家吧。”“是!”贺知章答应了。  相似文献   

6.
7.
刘顺平 《江苏教育》2008,(24):23-23
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中的第一首,被选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上。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生活气息浓郁,不经意间还会把你引入它的诗情画意之中,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8.
贺知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回乡偶书>是贺知章最具代表性的诗作.这首诗所表现的少小离家、暮年归乡和人事沧桑、物是人非等主题,是贺知章宗教信仰和人生感悟的产物.学界一般只知贺知章信仰道教,而对其所受的佛教影响注意很少.其实,贺知章既笃信道教,同时也深受佛教的影响.贺知章晚年皈依道教的宗教选择,有其个人因素,但主要是受唐朝前期特别是唐玄宗时期宗教文化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回乡偶书》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以及阔别家乡多年终于回到故乡的感慨。但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法理解诗人这种沧桑感。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动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感悟诗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0.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似文献   

11.
郭琳惠 《海外英语》2013,(21):257-259
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系统来体现,而及物性系统包含六种不同的过程。该文主要从及物性对等角度对唐诗《回乡偶书》及其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作者还提出了自己对于该诗的英译本,以期更好地检验概念功能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语篇功能主要由三个语义系统构成:主位系统,信息系统,衔接系统。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原文和其英译文,在主位结构和信息中心等方面,非常相似,而在衔接的表现方面,则存在明显的差别。说明主位和信息结构可以作为分析评价古诗英译文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在情感的表达上极具张力,诗人通过对比手法的灵活运用、语言的巧妙使用及其表现出来的生命体悟,大大拓展了诗歌的抒情空间。  相似文献   

14.
吴秀凤 《教育文汇》2007,(10):58-59
唐代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其艺术成就真正达到顶峰是在盛唐时期(公元713年-766年)。在这53年里,诗坛活跃,不同流派,相异诗体,竞相脱颖而出,不仅产生了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还涌现出像张九龄、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等一批杰出诗人。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就是这批杰出诗人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徐克瑜 《现代语文》2009,(12):35-36
运用英美新批评文本语言细读理论和我国古代诗歌情感品味相结合的阅读范式,对贺知章《回乡偶书》的深层审美意蕴作了细读分析和情感品味,以期带领读者去细读和慢品诗中那一段抹不去的乡情乡韵背后深重的人生感慨和旷达乐观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6.
人类可以从月球上带回一块岩石。可以从火星上弄回一包砂粒,但是想从天王皇上运回一小撮尘埃却非常困难.不是人类的技术到不了那儿.而是天王星太大了,它的吸引力使人无法离开。在宇宙中,有一种魔力,就是大的魔力。任何一个星体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就变得只知吸纳,不再舍弃。在人世间也存在一种魔力,就是多的魔力。一个人只有一张邮票时,如果有人向他要,他可能很爽快,但是当他拥有40张或50张时.他就可能不再像拥有一张时那样慷慨。他可能会到商店买一本集邮册,把邮票放在里面.并企望以后有更多的收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我们并不怎么宽裕的时候,常常比较大方,一旦有了些钱,反倒变得吝啬,并且还会因为这些钱产生更大的欲望,总想使1.9万元迅速变成2万元,使9万元变成10万元。而存款一旦超过10万元,下一个目标绝不是11万元,而是15万或20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Halliday概念功能理论为指导,从小句间相互依赖和逻辑—语义角度分析了原诗和其十个英译文,比较原诗和译文、译文与译文在信息地位、信息逻辑意义等方面的差异。本文指出,意义的差异源自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语信息的解释,意义的差异通过译诗的语言形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19.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再现原文的力、音、形,尤其在诗歌翻译上。从诗学和翻译学的视角审视汉诗英译,在再现或重构原诗意象、意境、意蕴方面对H.A.Giles、林健民、卓振英、许渊冲所译《回乡偶书》的四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对诗歌的翻译重在译出诗的化境。  相似文献   

20.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也许每个人都会为主人公的这种热爱家乡的情感所感动。因为他直到“鬓毛衰”还是“乡音无改”。但我却认为诗中的主人公性格很同执。他“少小离家”,回来时已“鬓毛衰”,少说也有三四十年的时间,可是还是“乡音无改”,可见他很固执,根本不愿意接受他乡的语言,说得大一点,也就是他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