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读韩寒     
韩寒现在已成为一种现象,评论韩寒也已成为一种时髦。众多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赞誉者有之,批评者有之,一时间,这个17岁的少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我一向固执地认为:要评价一位作家或作者,最主要的是看他的作品。否则,任何解说都会带上捕风捉影的嫌疑。通读了韩寒作品之后,我不揣浅陋,对“韩寒现象”试作如下解读。让韩寒一举成名的是全国中学生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的复赛颇具戏剧性:他迟到了半个钟头,一位老师把稿纸揉成纸团丢进水中。半个时辰后,纸团沉下水底,文章却浮出水面。在这篇名为《杯中窥人》的文章中,韩寒由纸…  相似文献   

2.
请重视专才     
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韩寒各门功课都很差,连语文都常常考不及格。若要参加高考,他的大学梦恐怕难以实现。但他又的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为了使这个人才不至于白白浪费,我认为韩寒完全应该被破格录取到大学深造。正如那块檀木,它是艺术界比黄金更珍贵的宝贝,是老金石家手中的掌上明珠,但在收废纸的老头眼里,它却成了连烧火的资格都没有的一文不值的木头。我们能因为那块木头不好烧火而否定其在艺术界的价值吗?不能。那么,我们又怎能因为韩寒功课不好而否定他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才能进而放弃培养他呢?毕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  相似文献   

3.
张富翠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17-119
"韩寒现象"即指人们所关注的,已经超越了韩寒其人其事本身,而包括公众对韩寒其人其事的广泛议论。在简述韩寒与"韩寒现象"的基础上,对比韩寒与柏杨的不同,阐明了韩寒的独特性。同时通过"韩寒现象"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价值,证明了"韩寒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7月24日,影片《后会无期》上映,18天后票房即近6亿元。由此,在作家、赛车手等之外,韩寒又多了一个头衔:导演。自1999年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起,韩寒就身处舆论的中心,他的举动常常引发热议:退学、当赛车手、与前辈作家论战、评论社会热点,一直到如今的成为导演。赞扬者称韩寒是"公众意见领袖","众人从韩寒那里,逐渐学会一种最为珍贵的品质,那就是独立思考"(路金波语),"一个健康、开放、有创意的社会,应该产生不同年龄、不同形式的韩寒。韩寒的出现是好事,带来了新的气息、新的思维和新的表达方式"(龙应台语)。批评者则抨击韩寒欺世盗名,指称其文章为他人代笔。8月19日,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在评论肖鹰的文章的同时,也从不同角度探讨"韩寒现象"带来的影响。本文将"韩寒现象"放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指出"韩寒现象"与时代背景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见解有独到之处。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平和流畅的语言,也可以为同学们写作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今天的中学生及其家长中 ,在全国各大学 ,你提起韩寒 ,几乎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 ,至少也知道他出了一本名为《三重门》的书。那么 ,韩寒何许人?《三重门》又是一本关乎什么内容的书呢?韩寒 ,上海松江二中高一学生。17岁时以一篇《杯中窥人》问鼎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从此扬名 ,在一年后又以一部长篇《三重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 ,传来消息 ,韩寒因七门功课不及格而被迫留级。现在韩寒已休学在家自学。为此韩寒成了一种“现象” ,一个话题 ,对于他的成绩、他的才华、他的作品、他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激越的抨击 ,以及他的留…  相似文献   

6.
关键词一:"韩寒现象" 解读"韩寒现象",就必须首先要了解"韩寒现象"的主人公韩寒,知道关于他的"秘密"  相似文献   

7.
韩寒及"韩寒现象"在文艺界和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但无论那一方对韩寒都存在着误读,如果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韩寒及"韩寒现象"也只是表征着当下多元文化趋向类型的一种-流行文化.  相似文献   

8.
“韩寒现象”中的韩寒代表了现今一部分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的另类式的发展模式。“韩寒现象”是一种多元化价值取向的文化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现象和敢于反叛与创新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9.
美国人才引进的政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怎样看待"民工荒"现象?如果从乐观的态度来衡量,这并非妨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地位,相反却推动了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也是一种社会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者们对80后作家群体的研究不断发展,以韩寒为代表,主要集中在“韩寒现象”的研究、韩寒语言风格的研究、由“韩寒现象”引发的其它现象研究。由于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关语料不够充分,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等待我们去探索开拓。  相似文献   

11.
要览     
少男少女的文学春梦1997年,《萌芽》联合几家大学共同举办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有4000人参加,凭一篇文章就能进大学,这个比赛立刻引起社会关注。第二届有一万多人参赛。如今,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的有6万人,《萌芽》的主编赵长天认为有两方面值得自豪:一是对中学的语文教育有相当大的推动;二是使得许多年轻人重新喜欢文学。1997年,17岁的上海松江二中高一学生韩寒,以一篇《杯中窥人》问鼎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眼下,“作家韩寒”正一心一意地成为“赛车手韩寒”。作家春树登上了今年2月2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时…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进人社会前十多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那么学习有什么可谈的?实际上,世上的许多事情都存在着“人人可以为之,人人却未必擅为之”的现象。同样人校学习,同样的导师,效果却不尽相同。这就说明因对学习的内涵领悟不一样,导致个人对学习的投人不一样,对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及内容的选择也就不一样。  相似文献   

13.
永恒的星光     
晚上看了《对话》节目,说的是韩寒和韩寒现象。节目看完,我的脑海中只留下了几句专家的评语,而一直充满我的思想的是:韩寒英俊中带点不羁的脸庞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几许无奈。台上台下,一个个头衔大得吓人的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地从文化、教育体制等方面议论着韩寒,说他的出轨,说他与社会发展逆流而行。他们一直在强调韩寒的偏离或是背道而驰,我却认为韩寒从某方面来说是超脱的,也许他相对尖锐的表现方式有待改进,但至少他的思想是正确的,排斥俗劣的。只是他的思想对这个社会来说是一种挑战,一种飞跃,我们的社会不适宜,也不能包容他,但社会总…  相似文献   

14.
再读韩寒     
近几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韩寒现象”降温了。其实韩寒的出名很大部分是媒体的功劳,现在“韩寒”,这道菜已炒熟了,再炒下去肯定会煳。……  相似文献   

15.
看言只语     
宽怒别人就是爱自己; 做自己生命中的“小岛”;博的人多了,就成了客;韩寒不读书,咱们凭什么读韩寒的书?大学要教无用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韩寒现象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化现象,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前喻化的影子,看到了青年化的想象与创造,看到了大众审美趣味的调整与媒体炒作的力量。韩寒为我们提供了传媒霸权语境下学发展的一种独特标本。  相似文献   

17.
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几年,“韩寒现象”旋风般冲击大江南北的时候,在河北廊坊的一所普通子弟中学出现了一个小作家群体。这些小作家不但都有自己的特长,全都出版过专或发表过作品,而且功课全优,全都考上了大学。这抑或是学、或教育的奇观?或正是“韩寒现象”后我们寻找的东西?我们一时谁都很难说得清楚。2000年第3期的《中自修》便以整版封面和近10个页码的形式把我们五位小作家推向了华东、推向了全国。记在他撰写的专题报道《写作中成长起来的生命》中说。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世纪90年代“韩寒现象”引起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到金庸的《天龙八部》进教材引发的争议,以及最近湖南卫视“超级女生”呈现的火爆景象,中学生世界已不再单纯,不再平静。这让父母忧心忡忡,让老师焦急,让社会困惑,中学生自己面对这个汹涌而来的大潮也无所适从。进亦忧,退也难。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教育究竟又该如何作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韩寒其人其事所引发的有关教育问题,对其作了冷静、理性的反思和诊断.一方面,韩寒对一统化学校管理的反叛、机械化教学方法的拒绝、单一化教育评价的质疑,给教育界带来了“不安定”的挑战和争议;另一方面,透过“韩寒现象”,我们也可以反思大陆教育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并在此基础上对韩寒与中国教育作出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书店(二)     
只要你读过韩寒的作品,即会有褒有贬。有人说他幽默,有人说他傲慢。于是有些人刻意去模仿,有些人全面地排斥。但无论如何,现在中学生出书已不算什么怪事,却有人偏偏去读韩寒。但如果说韩寒为众多少年文学爱好者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对他说谢谢之余,亦要告诉自己我们并非韩寒。下面是他《零下一度》里的一篇文章,大家读读感觉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