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本文在指出维吾尔古典诗歌形式在维吾尔文学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与结合诗歌内容,主要分析当代维吾尔双语诗人阿不都克里木·霍加诗歌中所体现的维吾尔古典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2.
3.
王静 《焦作大学学报》2012,26(3):125-127
翻译文学的实践过程既涉及到翻译,又和文学密切相关,而优秀的翻译文学又是翻译文学中的典范。因此,对于优秀的翻译文学检验标准的讨论可以从翻译和文学的层面展开。优秀的翻译文学应符合"忠实"的标准,忠实于原作的文化内涵和精髓,又要检验其在译入语环境中的接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阿不都修库尔·穆罕默德伊明(1934—1995),是一位维吾尔族的著名学者和诗人.他出生于新疆的阿图什县.1953年在新疆学院生物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曾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  相似文献   

5.
工安石(1021—1086),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的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只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当县官的时候,正逢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他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王安石晚年创作了很多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也  相似文献   

6.
提到近代翻译家,最著名的当有两位,一位是翻译《天演论》的严复,另一位就是林纾了。严复的翻译以社会学科为主,《天演论》是其代表作品,此外还有《原富》、《法意》、《穆勒名学》、《群已权界说》等等。他的翻译曾有力  相似文献   

7.
林树梅是鸦片战争时期一位闽籍爱国奇人。他17岁随父入台,后从军治文,其古文“朴实论事,真切说理,不事张皇”,多关时政,充满强烈爱国主义激情;他的一些记叙台湾山川海道的古文,颇见务实精神。他的诗亦如其文,多反映厦门备战、抗战情形及台湾风土民情、历史现状,其《渡台纪事》等诗颇受时人称道  相似文献   

8.
讨论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差异,首先介绍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特征,并在两种文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特点,讨论两种翻译之间存在的区别。然后再根据实际案例,分析二者在翻译策略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孙君飞 《红领巾》2023,(6):22-26
<正>麦粒是一只蜗牛,居住在一座小小的房子里。这天,他正坐在椅子上对着窗外发呆时,忽然扑通一声,一只巨大的鸟从天而降,落到了他家窗外。麦粒认出这只大鸟是白天鹅,于是他走出家门,来到了天鹅跟前。还没等麦粒开口,天鹅就着急地问:“朋友,你能帮我一个小小的忙吗?”“当然,请讲。”“刚才我正在天上飞行,脑子里突然蹦出来两句诗,我得赶紧把它们记下来。所以,我想请你帮我找纸和笔。”“没问题。跟我走吧!”麦粒说完,便打算领天鹅进屋。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非文学翻译的质量无法跟上市场需求,而外语教学又更重视语言学和文学,与实际的翻译活动有脱节。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非文学翻译队伍。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认清楚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中外文学、翻译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对中国文学与翻译文学、外国文学的关系展开分析、梳理、思考与探究,借此突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翻译文学在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后,完善世界文学体系,助力各国文学、翻译文学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贯云石多年潜心向汉族师友学习,把维吾尔族的豪爽、率真、愉快的传统融入散曲创作中,形成了与汉族作家不同的风格,为中华曲苑开创了美丽豪迈的新天地,也在我国各民族互相团结、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通过对比学习的方式能够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形态演变,绎历了这样一个三部曲:从1840年至1897年为第一阶段,以译述为主;从1898年至1908年为第二阶段,以意译为主;从1909年至1918年为第三阶段,译文仍以意译为主,但直译已经出现,辛亥革命后渐成气候,并在“五四”以后成为翻译界之主流。译述——意译——直译,这就是近代翻译文学形态演变的大致走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语感、美感和灵感的阐述,说明它们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译者的美感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译文。而灵感观照下的美感更会给译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结合翻译实践对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与和谐性进行探讨,从而希望有助于文学翻译工作者进一步认清文学翻译的本质,增强文学翻译的技巧,实现译作的生动传神。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十分重视文学翻译理论。文章主要从译者、译作与文学翻译的标准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大公报·文学副刊》这一探讨文学翻译问题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译者自身素养与态度、译作的选择、文学翻译的规范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主体间性的深入研究,对于文学文本翻译中各个主体间如何进行互动和交流也成了我们研究的客体。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我们揭开主体之间共生共存性以及对话的必然性,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也暗含着理解的差异性和误解性,因此我们需要在对话理论的基础上,各个主体之间进入交往达到理解哈贝马斯的交往的合理性。伽达默尔解释学则从本体论的角度诠释翻译主体间交往的历史必然性和融合性。  相似文献   

18.
严静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100-102
本通过举例分析了学翻译中的意象结合、异化与归化现象,以及意识形态对于学翻译的操控,同时指出学翻译实际上是化的传导,译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化因素,加上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译出精品。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可译性问题,国内外翻译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将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出发,指出语际间的翻译确实存在意义、形式等方面的障碍,由此认为,多数译文大致可以达意传情,但很难体现源语的神韵和风格。文学翻译的可译性是相对的,完全等值的翻译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优秀的无产阶级诗人,列宁、斯大林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杰出歌手。他以火热的战斗诗篇,歌颂伟大的革命领袖列宁及其缔造的布尔什维克党,歌颂翻天覆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歌颂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和光辉的共产主义理想;同时揭露和批判了国内外的资本主义反动势力,向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进行了不调和的坚决斗争。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强烈的宣传鼓动作用,语言生动,节奏明快,格调高昂,为广大苏联人民所热爱。马雅可夫斯基1893年7月19日生于格鲁吉亚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