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19世纪40、50十年代顾盛来华与培里使日的比较,文章分析探讨了美国是如何实现在东亚“开国”的。指出,美国是西方开展与东亚不平等“和平”外交的急先锋,其在东亚的开国,充分体现了美国外交的灵活诡谲。认为日本是美国在东亚扶持、驱使的小伙计,美国在东亚的开国,影响了中、日近代所走的不同道路。  相似文献   

2.
任丽芳 《贺州学院学报》2008,24(2):41-43,53
日本在东亚的角色变化直接影响到东亚秩序的和平与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成为战败国,在外交上它转而奉行日美基轴政策。日美关系经历了日本从属了美国、半占领状态到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一系列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又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强化日美同盟关系,日本角色的嬗变历程,必将对东亚地区秩序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区域主义(一译“地区主义”)于二十世纪在欧洲得到了较好体现,但东亚区域主义将在自由贸易区建成后面临一个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区域主义自身的脆弱性和东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共同造成的。中国战略机遇期内能否通过有效的双边外交解开周边外交中的“疙瘩”、增进东亚区域主义的认同、更好地以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身份参与东亚事务,决定了中国国家利益能否得到充分实现。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4.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促使中日韩美在东亚地区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了新一轮的关系调整,但是这个调整过程充满曲折,最终美国利用天安号事件和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等巩固了美国在东亚的的领导地位,而中国外交在近年来的东亚紧张局势中处于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5.
一、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起源及对华实施的概况 “人权外交”一词,是美国前国务卿戴维·D·纽琴姆在1966年出版的《人权外交》一书中提出的,而把它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则是卡特政府制定的。但美国的人权外交活动则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美国所奉行的“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以及1941年罗斯福新政所提出的“四大自由”政策(言论及表达意见的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到1971年卡特就任总统之后,“人权外交”政策才正式出台。1978年12月6日,卡特在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30周年大会上宣称,“强调人权原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灵魂,是确定美国同其他国家保持什么关系的一个因素”。1981年1月14日,他在电视台向全国发表告别讲话时又重申:“要促进人权,把这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项原则。”卡特之后的美国政府都继承了“人权外交”的衣钵,并在许多地方有了发展。 “人权外交”是美国及其同盟推行强权政治、奉行霸权主义的手段。中国是美国施以“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中美建交后,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以来,美国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实施着与人权挂钩的政策,企图籍以人权问题谋求干涉中国内政,在中国实现其霸权主义的目的。美对华实施“人权外交”主要是建交之后。而在未建交的1972年之前,在  相似文献   

6.
在亚太地区有重大利益的美国,对日本主导亚州经济的图谋也高度警觉,美国新闻界将“雁行模式”斥为更巧妙的“大东亚共荣圈”,是妄图用金钱、外交和技术达到它五十年前用军事力量未能达到的目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又是经济的反映,经济上的利益冲突导致战争.日美一旦冲突炽烈,美国还得为日本准备第二个珍珠港,因为日本是个潜在的军事大国.  相似文献   

7.
二战期间,以武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日本引向不归路,惨败的日本战后在保守派首相吉田茂的率领下,自主选择了“日美基轴和经济外交”战略,在亚太经济政策上主张:追随和依靠美国,以美日同盟为基轴,复兴日本经济;以“战争赔偿”重新进入东南亚市场;服从美国冷战战略,对中国实行“政经分离”原则,维持以贸易为主的事实上的关系。吉田茂的亚太经济政策为日本经济在战后十年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但过分依赖美国,使日本不得不面对“半独立”、“半媾和”等日美关系问题,也延缓了对苏、中、东南亚政策问题解决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外交历来是国际关系中解决国际冲突与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内容,然而,一国外交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美国外交就是一个曲型,它先后经历了美元、大棒外交、冷战外交。当前,美国正大力施展信息外交,推行与传统霸权意义不同的信息霸权,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信息网络作为美国外次活动的“新手段”;二是把住处交作为美国外交的“新内容”;三是以信息为杀手锏,推行“软霸权”。这是美国国家战略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征兆,促使美国外交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当今方兴未艾的信息革命,在及因此而形成的经济全球化,重视研究美国新霸权的特点,对制定中国的国家战略,不无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7日,穷兵黩武的日本帝国主义势力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国民政府的外交不得不转入了战时外交。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和美国的关系明显地分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两个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美关系并不看好,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改变了此境况,此后的中美关系则是国民党与美国的“密月期”。太平洋战争前双方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自抗战爆发至1939年9月为第一阶段。国民政府的对美外交尚未与对英外交分开,也没有成为其外交工作的重点,对美外交活动的目标在于促进美英合作,“南联英美”,经济制裁…  相似文献   

10.
冷战以及关国的东亚遏制政策,给日本提供了把战争赔偿转化为外交手段的机会。可以说,日本对东南亚的赔偿外交正是美国东亚遏制政策推动的产物。同时日本赔偿外交也是其当时的重大外交活动,是其经济外交的起步点。  相似文献   

11.
史苑撷英     
美国对东亚国际事件(1895-1903年)的政策美国外交中的“东北亚”政策形成于甲午战争前后。随着在东北亚方向的利益的演变,美国制订了不同的东北亚政策。从此到日俄战争,美国遵循的原则是“机会主义”的,被海约翰概括成“门户开放”主义。美国的政策决策者为了实现其所理解的国家利益,根据该区域国家以及竞争者的反应烈度,做出的政策反应是:1.倾向日本挑战中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是民初开国一代领袖中与美国渊源关系最为密切的政治家,无论是他的革命思想或建国理念,都与美利坚合众国的经验密切关联。即便是他晚年的政治转向,也是他对美国某种程度上的失望、失落情绪的反映。自广州政府建立之后,孙中山积极拓展联美外交,一次又一次地呼吁美国政府施予援手、主持公道,然而从威尔逊、哈定到柯立芝这三位前后主政的美国总统,却对他不予理睬,甚至鄙视,始终未能叩开美国的外交大门。  相似文献   

13.
1910年清朝海军大臣载洵访美和1911年中美海军合作计划,是晚清海军史和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事件具体揭示了在塔夫脱政府“金元外交”政策的指导下,美国的在华势力和影响不但在铁路和财政金融领域获得重大突破。而且也渗透到长期受欧洲和日本影响的军事领域;同时也表明随着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化,清政府在军事上开始改变以往一味依赖欧洲和日本的政策,转而寻求美国的合作与支持,将美国视为依赖的主要对象。体现了当时清政府意欲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意图。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美国当权者向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大力推行所谓“人权外交”,频频发动“人权攻势”,使人权问题成为中美关系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就美国当权者对华推行“人权外交”的缘起、发展与实质,作一初步的回顾与分析。一、美国当权者对华人权外交的缘起与发展“人...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美国外交中,以“人权”作为筹码实现其既定外交目标的政策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政策根源于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理论,发展于所谓的美国特殊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但作为美国对外交往中服务于其国家利益的工具则是形成于20世纪初期,其后一直在美国外交中时隐时现,到70年代后期卡特入主白宫后,正式作为国家一项主要外交政策提了出来,“人权外交”由此得名,并且对后任总统的外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卡特政府“人权外交”的来龙去脉进行探讨,是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美国当权者向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大力推行所谓“人权外交”,频频发动“人权攻势”,使人权问题成为中美关系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就美国当权者对华推行“人权外交”的缘起、发展与实质,作一初步的回顾与分析。一、美国当权者对华人权外交的缘起与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合作进程日渐加速,东亚也被称为“一个按新地区主义理论分析的最激动人心的地方”而日益为世人所瞩目。冷战后韩国的东亚区域合作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发展时期,通过考察其,运行轨迹,可以管窥其区域合作政策之特点:浓郁的中等强国外交色彩;政策重心在东北亚。而制约韩国东亚区域合作政策的因素有: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局面;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东亚区域内的历史问题以及韩国自身因素。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文化外交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外交是指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美国所谓的“文化外交”通常专指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文化外交在美国兼具工具性与目的性,因而美国政府从事的文化交流活动具有明显的特征。我们要正确认识美国的文化外交,既保持高度警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同时也要利用美国文化外交提供的机会,加强交流与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结束历史问题”的建议不绝于耳。其实在外交层面上,这一问题以1972年中日复交为标志已得到了结。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日本出现推翻历史结论的动向,是“历史问题”一再燃起的症结所在。“揪住历史不放”的不是东亚邻国,而是日本。  相似文献   

20.
美日结盟文本的初拟、谈判、修改和定稿,既是美国军方、国务院和麦克阿瑟通力合作的过程,更是美日两国政府就结盟文本规制驻日美军功能和职责相互博弈的过程。美国军方积极采用国务院的意见,使结盟文本中包含了较多外交技巧和政治考虑的辞令,在满足了日本政府的外交尊严及结盟真实诉求的同时,淡化了深藏于美日同盟背后的美军长期驻日的真实目的。无论是美国国务院出于怎样的政治考虑,还是军方对国务院在结盟本文议定中做出何种让步,其真实目的都是在通过美军长期驻日来维护美国在东亚西太平洋战略利益。美日同盟只不过是掩饰媾和后美对日长期驻军的遮羞布和合法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