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西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诗歌往往借月抒写离情和忧患意识,而西方诗歌则通常借月表达爱情与赞颂热情.  相似文献   

2.
马青 《华章》2009,(21)
在汉语中"红"象征着喜庆、顺利、成功,是我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然而英语文化中的"red"使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它象征着残暴、流血,是种禁忌颜色.由于中西方在审美观、价值观、宗教信仰及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颜色词的意义便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本文试图探讨"红色"与"黑色"在英汉文化中的主要象征意义及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有很多.人类对于颜色的感觉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心理因素、宗教政治信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因素的不同,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尺度赋予描绘事物的颜色词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样就导致了人们对各种颜色的价值判断和实际运用的巨大差异即所谓的"色差".本文主要以"白色"为例,分析其在英汉中的不同联想意义并探寻其文化历史根源,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其对英语学习及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翻译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近代以来主要有马克思提出的"人类解放"理论和缘起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它们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整合重构.而这种重构在两种理论中是否存在统一的学理基础,这相关性的理论课题是过去人们较少关注的.本文在考察两种理论的来源与特点前提下,认为实际上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涵盖了"现代化"论题,这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分析时得到了涵指,在现实上,现代化不管是以资本主义的方式进行还是其他方式进行,都是不发达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不过,在现实上,"人类解放"虽然赖于生产力的发展,但"现代化"不等于"人类解放",它不过是"人类解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罢了.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引入"市场经济",就是从上述两种理论的这种相关性出发,对现实落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的新结晶.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中,"仁"即爱人,要求人们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现代社会中,"仁"表现为不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之间的相互尊重、包容与理解,是个体与社会联结的中介和它的最理想形式在道德领域中的体现."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人际关系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它有助于个人修身和群体和谐.我们需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文化环境,以充分发挥"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武回忆 《华章》2007,2(11):58
从人类文化史上看,"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以人为本"是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标志是"人本主义"(Humanism)思想."以人为本"理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内涵,其基本思想内涵是一个不断演进、丰富、提高并逐步合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以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为切入点,对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由于西方文化认为人类的悲剧带有宿命性,人与自然之间是矛盾的、对抗的,主张人反抗自然、征服自然,在同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的命运带有悲剧性.我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的、融合的,追求中和之美.这种文化的差异对东西方悲剧艺术中人物的塑造和艺术表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产生侧重刻画忍从型悲剧人物或侧重刻画进攻型悲剧人物的差别.本文对一些东西方悲剧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较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雷雨>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东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母亲的社会人格都已被固定化和模式化了,母性即意味着"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和"仁慈宽厚",正如爱男人更甚于爱女人自己早已成为男权文化中心对理想女性的人格定位一样,爱子女甚于爱自己也早巳成为父权社会对理想母亲的人格定位.但奥尼尔和曹禺却在他们的悲剧中向世人展示了母性中的另一面,它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关于母性的神话.  相似文献   

9.
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文化中各种颜色所表达的含义也各有不同.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词汇在文化中的深层涵义不可小视.本文试从中西方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对黑色(black)与白色(white)分别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进行探讨,让英语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黑白两色在英语中的概念与用法.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女性被认为是拥有新生力量的"圣母",是能拯救文明的天使.本文也正是从西方文化中的"天命理想"入手,具体地分析了艾略特<荒原>中的女性形象.本文认为,<荒原>中的女性都堕落成了毁灭文明的恶魔,唯一的天使"风信子女郎"也只不过是人们脑海里破碎而美好的回忆,于是荒原的继续荒芜成了资本主义时代人类永恒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同性恋是一种社会共有的现象,自古至今一直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由于违背了各自文化中的主流现象,它在世界各个文化体系中备受争议。同时由于它在人类繁衍和疾病方面都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各个国家中都是人们比较忌讳的议题。在基督教文化占主流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中,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教会在西方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他们提倡"彼此相爱",另一方面又要抵制"污秽"的事。因此他们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会异常的复杂。就19世纪后半期美国主要基督教教会对同性恋这一现象的态度简述一二,使得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有一个框架式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及其文化价值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等等.可见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优美.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一种反现代主义思潮,在艺术上颠倒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根本目标是为了快乐而自由地"创造",最合适的手段是模仿与戏拟.而当代中国的网络恶搞和"山寨"现象,从文字到视频再到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五花八门,其本质也是为搞笑而戏仿,这些作品采用异于常规的话语方式,颠覆与解构了传统和权威,消解了作品的历史感、深度与距离,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新课标语).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包含着多样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理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注重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的文化中,数字不仅具有简单的计算功能,而且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文章分析了数字"九"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的文化内涵,并概括出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下对这一数字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以其深邃的思维和洞察能力,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而"生活"乃"事的相续"、"生命的绵延",按照"意欲"指向的不同,把世界文化分为中、西、印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梁漱溟用佛学唯识学的哲学思想来会通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开创了现代新儒学,提出复兴传统儒学,维护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和自尊精神,引发了沸沸扬扬的复兴儒学、复兴孔孟之道的热潮.对中国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杨麟 《华章》2011,(22)
早在西方殖民主义打乱了黑非洲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前,非洲部族社会就已经有了初级的民主意识."意见一致"和"大树下的民"作为黑非洲各个部落共有的文化传统,在如今的非洲政治生活中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冷战结束后的近30年间,非洲国家受到民主浪潮的影响,尝试对各自国家进行改造,但成果甚微,但他们的现代化进程将离不开"民主"在非洲政治生活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五四"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愈来愈多,大批的中国文人对西方文化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督教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研究,在创作上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进入新时期以后,这种影响愈加明显,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基督教情愫.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这样一种宗教情愫.本文试图以王安忆的两部作品--中篇小说<小鲍庄>和长篇小说<长恨歌>为例,分析隐含在小说中的源于基督教的"原罪"和"救赎"这样两个主题.  相似文献   

19.
在人们的印象中,"老外"们的"雅致生活"离咖啡、下午茶、Party 等西方式的生活比较近,离东方人的生活比较远,离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就更加远。其实,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的东西不同于经济的发展,"独特"才是它真正的内涵,也是它吸引另一个民族的人"眼球"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妈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折射出的"大爱"精神对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基督教的"圣爱"是西方文化传统中对爱的最高体现。对两种精神产生的文化渊源、实质和现代意义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加促进现实生活中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交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