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交网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一片新的阵地,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政工作有助于建立师生双方的信任基础,打破时空限制,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距离,促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现;但同时也容易造成教育双方交流退步、大学生选择障碍或偏差、师生关系失衡等问题。利用社交网络开展思政工作是大势所趋,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日益规范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但同时还要防范"网络软瘾症""信息泄露"以及"群体极化"等风险。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只把教育者看做主体,把受教育者看做被动的客体,因而其实效性不强。主体间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看做是能动平等的主体,注重教育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强调双方的互动。在主体间性哲学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党团活动方法的创新以及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正式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非正式沟通的方式,可以拉近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增进教育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密切人际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思想情况,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非正式沟通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心灵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心灵教育可以通过体育和音乐等方式,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心灵都得到成长,真正实现双方心灵的对话、精神的沟通.同时,心灵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十分重要的启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灵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让思政观念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触动学生的灵魂,转...  相似文献   

5.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非正式沟通的方式,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进教育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密切人际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思想情况,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达到教育效果和目的.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国家产生后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以人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效沟通的问题越起来越受到重视。有效沟通不仅能增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引导受教育者向正确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和各学科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生成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对已有路径的反思发现,师生信任内涵理解与界定的缺位、教育者人格和伦理角色建构的缺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格交往的缺乏等所表现出来的"去人格化"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的理性认知内涵和道德情感意蕴是师生信任内在的双重性涵义和规定,且二者之间相互统一、互为一体,缺一不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的双重内涵或意蕴是化解已有路径"去人格化"和探究师生信任生成路径的内在根据与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8.
美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文章论述了美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和教育价值,探讨了美育能力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的关键作用,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审美素养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思政课教师的美育认知误区、专门研究思政课教师审美素养的理论成果缺失会造成高校美育建设的“孤岛困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文章认为,立足于强化审美素养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断提升运用美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能力,引导受教育者置身于审美实践活动,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鉴赏力,加强实施美育的制度建设是美学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形塑的可能开新之路,也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之策。  相似文献   

9.
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沟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语言媒介来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然而,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同话语体系间张力的存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不畅,导致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因此,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沟通,增进两种不同话语系统间意向的融合,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生个性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智力活动,而且应通过情感陶冶,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能,使学生既能保持思想高度集中,又能在精神轻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师生双方的尊重、信任、沟通是情感教育的基础,而它们都来源于基于教师对学生平等的爱。  相似文献   

11.
分享作为一种教育策略,是开放教育中的新理念,具有平等、开放、理解、创造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沟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沟通信息脱离生活世界,沟通功能侧重工具式,沟通形式注重表象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分享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尝试:师生双方拥有共同的话语和遵守一定的规则;师生在分享中要真诚平等地对待对方;教育者在分享过程中要言行一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教育者”一词已经不能较好地体现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形,用“学习者”代替“受教育者”不仅是对学生主动性强调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信息爆炸情况下师生教学关系的某种必然选择,在此情况下,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信任、接纳、尊重与多元沟通的关系,使学习者和教育者都能获得各自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面对网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与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导致教育效率的增强,教育效果的提高、教育空间的拓展,受教育者主体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政工作来说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西方国家的网上思想渗透与文化侵蚀,网上垃圾信息的毒害,以及网络社会的无序对思政工作的影响等。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关注、研究、管理好网络,借助网络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侯继虎 《考试周刊》2012,(47):125-126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交往互动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交往性和活动性、人本性等特征。师生互动特指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师生互动的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中去,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良好互动机制,从而达到和谐良性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站在社会组织与结构的高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师生信任的地位和处境,才能使得师生信任超越它所处的环境,获得长远的视域。不同的制度和结构形态造就不同的信任结构和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的结构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形态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具有的"传统性"即以特殊主义人格信任为主要形态的"熟人社会"的特性决定了其系统内师生信任的结构具有同样的内涵;同时,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的结构由单一的人格信任向既是人格信任又是系统信任的双重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为大学生思政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指引。因为高校在融合方式、师生认知、网站建设以及教育体系构建上仍存在诸多不足,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仍需优化,所以,高校要进一步提升师生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优化思政教育体系以及红色文化融入方式,促使思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7.
园丁语粹     
师爱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的纽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用新近和信任沟通师生间的感情联系,通过爱的暖流去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之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这就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相似文献   

18.
高校中的师生信任是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师生信任的特点,导致师生不信任的原因.塑造师生信任的途径几个方面对高校师生信任问题进行剖析,对解决高校师生信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信任是和谐的教育生态元素,是教育的基础.但当前的教育系统却表现出信任缺失的状态,特别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信任缺失,导致教育的"信任危机".在分析教师对学生信任缺失的原因和表现的基础上,从学校和教师个人两个方面提出了信任重建的几点策略,包括制度建设、学校文化重建、强化教师承诺和责任、加强师生心理沟通等信任机制和具体做法来重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  相似文献   

20.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的一种主要形式,更是彼此之间增进情感的重要桥梁。在我国的高校中,辅导员在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时,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高校思政辅导员的沟通艺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进一步地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