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梦俐 《考试周刊》2009,(25):24-25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我接触并仔细研读的第一部英同文学作品。奥斯丁通过贝内特家三个女儿及伊丽莎自好友夏洛特对婚姻大事的不同处理,阐述了她的婚姻观:为爱结婚。小说最吸引我的是伊丽莎白的人格魅力:在和凯瑟琳夫人的对决中,她据理力争;她果敢地拒绝堂兄柯林斯·达西两次求婚,她表现得自信、独立。  相似文献   

2.
从《傲慢与偏见》看欧洲19世纪婚姻的物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英国社会为代表的19世纪欧洲社会,其婚姻完全是由物质因素主导的。尽管妇女始终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经济模式决定了主导婚姻的不是情感,而是经济。在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达西、夏洛蒂与柯林斯牧师等人走向婚姻的过程均生动地佐证了家庭出身、经济地位等物质因素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内容、婚姻与个人的命运有着无所不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把当时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妇女对婚姻如饥似渴的期盼刻画得淋漓尽致。小说描述了多对男女的婚恋关系和故事。贝内特夫妇、夏洛特和柯林斯、莉迪亚和威克姆、简与宾利等婚恋模式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婚姻状况及其价值取向。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结合体现了奥斯丁的婚恋理想。小说反映出来的婚恋模式,表现了奥斯丁既屈从于世俗又超越于世俗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以夏洛蒂和柯林斯先生,简和宾利,达西和伊丽莎白这几段婚姻的情况为例充分体现了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理想婚姻观.通过失败婚姻和成功婚姻的对比得出真正的婚姻是建立在感情、实际需要、道德、平等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5.
理性的选择——解读《傲慢与偏见》中夏洛特的婚姻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聪慧理智的夏洛特·卢卡斯小姐为找到一个经济的“储藏室”接受了柯林斯先生的求婚,而成为伊丽莎白和评论者所批判的对象。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个婚姻却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使人们的生活更真实,因为它深深根植于生存的沃土之中。  相似文献   

6.
《傲慢与偏见》中达西感动伊丽莎白,促使伊丽莎白克服对其产生的偏见并逐渐爱上他,最后与之牵手于婚姻殿堂的重要原因,是达西对伊丽莎白深深的爱,用弗洛姆爱情理论来剖析,则是其表现出来的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16,(1):43-46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在新兴的英国中产阶级逐渐整合到传统的贵族统治阶层中,但是贵族阶层瞧不起中产阶级,认为他们粗俗。针对这一社会现象,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塑造出理想的中产阶级女性伊丽莎白的形氛在与贵族达西先生的接触中,伊丽莎白的角色及其价值逐渐被达西先生认可,折射出作者企盼女性在促进两个阶层的融合中所应发挥的精神上与社会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雅 《英语广场》2024,(3):54-57
本文从舞会视角切入研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关注舞会与英国婚姻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当时社会状况下,女性地位低下,舞会是她们实现阶层跨越、地位提升和选择男性伴侣的重要通道。夏洛蒂和柯林斯是利益的融合,无关于情感;简和彬格莱则是门当户对,既有爱情却又掺杂着经济利益;只有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无关于金钱和社会地位,是纯粹爱情的结合。他们的婚姻似乎也是作者想要追求的婚姻,同时也启发着人们对现代社会爱情和婚姻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三对青年男女的婚恋观:韦翰与丽迪雅的结合纯属“生理需要’’层次的冲动;柯林斯与夏绿蒂的婚姻基本上出于对“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的满足;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婚恋过程则主要是爱情与尊重的有机结合,并体现出“自我实现的需要”。由此揭示出个人不同婚恋选择的最直接原因在于其内驱力因素以及需要层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伊丽莎白是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她聪明、可爱,得到了真正幸福的婚姻。简.奥斯丁通过对话展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但也正是伊丽莎白的语言暴露了她身上所体现出的传统的女性模式。本文通过伊丽莎白与男主人公达西的对话来分析伊丽莎白的性格并讨论传统的女性模式如何在她身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1.
孙楠 《考试周刊》2007,(44):147-148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伟大的巨著,它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英国的文学发展。之前已有许多关于此小说的评论与剖析,本文试图从"教养"这一角度分析主人公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与婚姻关系。作为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标志的"教养"一词无论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社会还是小说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是"教养"弥补了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经济地位差异,最终导致二人陷入爱河的。所以通过本文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体会到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简.奥斯丁在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描述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婚姻,而她本人最推崇的是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模式。因为,她认为幸福的婚姻不能只有财富,还要有爱情。她对于文中夏洛特的婚姻选择一直持有批判的态度。然而,笔者认为夏洛特与柯斯林先生的婚姻是社会的产物,是理性和明智的选择,不应该遭到批判。在如今的社会,同样有着许多类似夏洛特与柯斯林这样的婚姻。  相似文献   

13.
宋洁 《教育文汇》2013,(20):17-17
谁都知道牛津大学的毕业生中产生了26个首相、250个世界级的领导人、4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它和竞争者剑桥之间的锱铢必较,又使我感到了它的渺小。牛津大学很古老,拥有八百年的历史,却又那么现代。它有世界上最年轻的商学院,有英国大陆最完美的硅谷式创业园区。它还很傲慢,曾斩钉截铁地拒绝布莱尔的儿子入学;它又低微,当它乞求微软一千万美元赞助的时候,校长彭定康竟然是谄媚地微笑。  相似文献   

14.
有时情感的事情的确是冷暖自知。就像《傲慢与偏见》故事里的伊丽莎白和达西。他们爱得太过骄傲,眼里甚至容不下一个忽略的眼神,和哪怕一丝一毫的轻视。  相似文献   

15.
简·奥斯汀是英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其中,《傲慢与偏见》最受读者欢迎,作品中的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与婚姻也是学者热议的话题。文章试图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博弈,以阐释奥斯汀在该小说中对人物婚姻的布局和意图。  相似文献   

16.
李英 《安顺学院学报》2012,(1):16-17,79
简.奥斯丁是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傲慢与偏见》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文章通过对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分析,认为小说的主人公与童话故事的灰姑娘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伊丽莎白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经济和精神上对男主人公达西的依赖。最后,作者还分析了小说产生局限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友华 《文教资料》2009,(19):25-27
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通过对几桩婚姻的描述,表现出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婚姻观.在等级观念盛行的社会中,金钱在婚姻中占有重要地位.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成为奥斯丁心目中完美婚姻的典范:金钱和爱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冯秀红 《文教资料》2009,(33):10-12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183;奥斯丁最受欢迎的爱情小说。小说的男主人公达西代表着“傲慢”,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本文首先阐述了小说中的四桩婚姻,接着分析了简&#183;奥斯丁的婚姻观: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金钱是幸福婚姻的保障,性格决定婚姻.完美的婚姻应该是在获得爱情的同时又获得财富。完关的爱情是通过行动和理性的思维获得的。最后总结了简&#183;奥斯丁婚姻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聪慧善良的乡村姑娘,在五个姐妹中她排行老二。由于没有儿子,这个家族的财产只能由女儿们的表兄柯林斯先生继承。班内特太太一心想要把五个女儿都嫁给有钱的绅士。当相当富有的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出现时,姐妹们的生活不再平静。他们参加了当地的一场公共舞会。  相似文献   

20.
《傲慢与偏见》作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很大程度得益于其人物的语言艺术张力。文章解析《傲慢与偏见》中几个重要人物的成长逻辑,探讨作者简·奥斯汀使用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通过其语言模式的前后对比,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带有偏见的少女伊丽莎白形象;通过描写对待旁人先后性格上的转变,讽刺了达西的傲慢;利用在不同环境中的语言对比,凸显出了班纳特夫妇的愚昧无知;通过前后的言行反差,一步步夯实了威科姆的虚伪狭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