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出版社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型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提出的: 第一,实际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出版业的迅速发展,新成立了一大批出版社。这些出版社的管理干部和编辑大部分是从其他岗位上转过来的,他们对出版社的经营管理和怎样组织书稿尚缺乏经验。而一些老的出版社,尽管那里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有从事多年编辑工作的老编辑,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出版社仍然是旧  相似文献   

2.
今年“十·一”过后,王盛茂同志把拟出版的《书海漫游》书稿放在我面前,请我阅读、批评,并为之写序。我欣然接受了他的请求。看完了书稿后,为他不顾多病在身,毅然整理二十七万多字书稿的勤奋精神所感动。这书稿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我和盛茂同志是在1970,1971年先后调入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又先后进入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黑龙江省的图书馆事业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直到盛茂同志1996年退休,共事25年,可算是老同志、老明友了。他书中的文章我都熟悉,也很亲切。因为,很多工作都是一起做的. 我…  相似文献   

3.
钢铁浇铸聚宝盆工业基础薄弱曾是沁县之短,更是沁县之忧.加快工业发展是沁县人心所向.2005年年初,刚上任的县委书记赵春英结合沁县实际,响亮地提出了"强工富县上项目"的战略口号,首先把着眼点放在了内部挖潜上,通过彻底改制让唯思可达、佳美等一批倒闭企业在涅檠中再生;其次是大抓引进,新上了新天型材、伟奇电器、棕刚玉等一批项目.四套班子领导包重点工程.短短几年在一片废墟上发展起一批工业苗群.  相似文献   

4.
去年国庆节,翟永太送来他即将付梓的书稿,让我作序。展读厚厚的书稿,彻夜难眠。他使我这个很少与警察打交道的人,对当代中国警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因为这本放声高唱正气歌的好书给我上了一课。英雄出自凡人,成为英雄也是凡人。我十分喜欢这个书名:《凡人:英雄》。现实生活中,多少凡人梦想成为英雄,却往往成不了英雄,不想当英雄的人反而成了英雄,这就是英雄与凡人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该书好就好在用真人真事、真言真语、真情真意、真理真经,阐述了英雄的平凡和伟大。作者不是用笔在写,是在用心来感悟每一位英雄。我们的时代是…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老报人,我知道,在我们创造新历史的伟大时代,在苏维埃国家里,办报是需要付出多少心血的."——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1930年写给报刊的几句话.作为文学家的高尔基众所周知,可作为"老报人"的高尔基我们却知之不多.其实,他的新闻生活几乎与文学生活同时开始而终其一生.他在发表了第一批小说后即被推荐到一家日报任编辑、记者,此后就"终生为报纸工作",始终肩挑着文学与新闻两付担子,曾先后主办、指导和编辑了十几种报刊,教导、帮助、培养了成千上万  相似文献   

6.
十多年前,徐州煤矿的老矿工任庆海从地上拾起一只废旧螺丝钉放进了随身携带的“节约包”。当时一个叫邵长富的工人问他:“这东西锈成这样子,还有用吗?”任庆海说:“这螺丝钉锈虽锈了,可还是块铁。炼出这块铁不知花费了多少人工!”从此,邵长富也背超了“节约包”,成了任庆海的第一个徒弟。任庆海是徐州煤矿第一个背超“节约包”的矿工。如今,这位老矿工已经退休了。但是,这个共产党员珍惜国家一钉一木的崇高风格却在矿上广为传播着,师傅传徒弟,徒弟再传  相似文献   

7.
审稿八忌     
编辑审读作者来稿,须要注意的事项很多,其中最能影响书稿质量的有八个方面。如果在这八方面加以克服,或许就可以杜绝一些粗制滥造的书籍在市场上出现。一、切忌对作者盲目崇拜。一般来说,名家的书稿质量是高的,我们的出版社确实也应依赖一批各方面的专业名家的支持。但是,这不等于说任何一位作家,写出的任何一部书稿都是高质量的、都是完美无缺的;更不能保证每一位作家的书稿中不出现一点纰漏。处理书稿时,作家和编辑必须处于平等地位,或者可以说编辑应  相似文献   

8.
周振甫先生是一位受人敬重的老编辑.从一九三二年进开明书店校对《辞通》、编写通俗读物《班超》时算起,他从事编辑工作已经整整五十年了.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不仅校对和审读过很多书稿,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而且泛舟学海,潜心钻研,是一位杂学旁收,研究有成的学者.特别是多年来他对于诗词和古典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在社会上很有影响.他写的关于孟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的文论,以及他的《诗词  相似文献   

9.
3月12日,当笔者来到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维吾尔文编辑部采访马合木提江·卡德尔时,正赶上他与鄯善县第一中学老师艾力·依米提利用电脑交流《国际象棋入门》书稿出版的事宜,我的采访多少干扰了他的业务进程。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作经纪人“生财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孙五川最近在中国版协老出版工作者委员会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对如何组织和加强社外编审队伍建设问题发表了意见。孙五川说,近几年来这支社外编审队伍在帮助出版社进行选题策划、书稿审读、编辑加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出版社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组织和使用好这支队伍,  相似文献   

12.
1976年夏天的北京,余震不断。在北京日报社西面一栋已经震裂了一道大缝的楼房底层,一位中年人仍然坐在堆满了《全唐诗》的桌子旁全神贯注地审阅和修改书稿《唐诗选注》。在他身边的书架上,倒放着一个黑色的瓶子,那是为了安全起见安放的,一旦发生地震,瓶子会倒下起到警报作用。他就是鲜为人知的老编辑、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文艺理论家何其芳。  相似文献   

13.
应加强书稿社马燕珠书稿档案是出版社从事出版业务活动重要的档案资料,是以文字、图表、声像(如光盘等)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保存的文件材料,它是出版社出版图书的原始记录。它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作者和出版者的合法权益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书稿档案管理应该是出版社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书稿档案的重要性新闻出版总署于1992年制定了《书稿档案管理办法》,这对于规范和加强书稿档案管理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出版社在书稿档案的管理上仍存…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版社大多都有一批社外编辑承担书稿的编辑加工任务,以便使社内编辑能从繁重的案头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集中在选题策划上。这种方式可以缩短出版周期,提高社内编辑的工作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社外编辑经手的书稿的编辑加  相似文献   

15.
集邮,是一种很普及的业余文化生活,爱好者大有人在;报纸,更是到处可见。人们大概猜不出,以报纸为主题的邮票,有史以来全世界发行了多少种吧!我很幸运,一次就见到了近300种。初夏时节,我去石家庄采访。在石家庄日报社,许锡良老编辑捧出了他珍贵的集邮册,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解说员,领我参观了一次报刊史画廊。看上去许锡良是个沉默寡言的读书人,没想到谈起邮票来他滔滔不绝,对这厚厚一本五颜六色、文种  相似文献   

16.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当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收到一份书稿的时候,编辑或助理编辑会给作者寄去一个申请书收条表格,或者编辑会给作者写一封正式照会。作者的名字、地址、书稿的名称、收到书稿的日期、页数和接收书稿的编辑的姓名的首字母都会被被输入两份登记卡片,一份作为主文件,另一份为出版社编辑归档所用。此外,卡片上还要记录书稿的情况、读者的姓名和已付费用等项目。准备一本书的文件档案和一份“作者和书稿调查表”。标有作者姓名、书稿题目和收到稿件日期的书稿就这样被保存起来。  相似文献   

17.
在商老面前,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热泪几次润湿了眼眶,若不是受“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话的影响,泪珠真的会滚落下来。人逢佳节倍思亲,而我在除夕之夜惦记的却是寄出去的书稿。1989年元月9日,我将自己撰写的《新闻编辑的功能》一书的手稿,寄给了当年的人民日报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前所长、现受聘为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总顾问的商恺,请他赐教并写序言。书稿寄出去了,可是心里总觉着不太踏实:他有精力顾及一个小报报人写的东西吗?何况互相之间又素不相识呢。顿时感到挺后悔的。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说来碰巧,正月十五我盼到商老的来信,说他已经看完了书稿,同意在书前写几句话。并希望我能有机会去北京一趟,以便当面研究对书稿的修改。名人相约,天赐良机,我便匆匆起程了。千里迢迢,从南到北,第一次踏上祖国首都北京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协作编写会议期间,我有机会接触了许多兄弟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大家凑在一起,便无拘无束地扯谈起来,从工作谈到学习,从学习言及生活,又从生活说到思想。其中自有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出版战线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后,出现了很多新气象,给编辑同志带来的许多欢乐,也不约而同地倾诉了“关系书稿”带给编辑们的苦恼。这里所谓的“关系书稿”,一般都来自上级的领导。今天,局长批来某部长的书稿;明天,社长转来某党委书记的稿子;这月,总编辑交办老首长、老同事、老朋友的赐稿;下月,说不定编辑室主任又接到某作家的来稿,需要优先考虑……。省里的书记将某熟人的稿子批给副局长,副局长将它批给社长、  相似文献   

19.
编辑工作主要是同稿件打交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同作者打交道。编辑与作者从思想上统一认识一道工作,对加快书稿印发和提高书稿质量,是十分有益的。伟大导师列宁同志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列宁在从事革命活动中,创办过多种报刊,是一位出色的党的报刊的编辑和组织者。他在编辑工作中非  相似文献   

20.
话说老朱     
老朱并不老,四十来岁,五十不到。但说起他来,人们总是一口一个“老朱”,特别亲切。也许,这个“老”字多少与他的资历有关,确实,从江苏人民广播电台1978年在南京栖霞山上建调频台(广播电视两用)开始就参加建台工程,而至今仍留在山上的“元老”,只剩老朱一个人了。或许,这个“老”还与老朱给人的老实、踏实、吃苦、肯干等等“老黄牛”式的感觉相吻合。不管怎么说,这些确实是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