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书洪范传后》中说:“问之不深,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周。”可见,“问”,是要讲究深度和艺术的。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他的《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也说:“要发展学生智力,研究‘问’的艺术很有必要……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宝贵的经验之谈,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十多年来我在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现就点滴体会,略陈管见。直问。这里的“直问”绝非指平淡无味、一览无余的提问,而必须具备一定的难度和启发性。如教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一文时,我问文中的…  相似文献   

2.
茅盾在二十岁时,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后经人介绍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先在英文部工作了一个月,就调到编译所与孙毓修合作译书。在交谈中,孙问茅盾读过什么书?茅盾答道:“我从中学到北京大学,耳所热闻者,是‘书不读秦汉以下,文章以骈体为正宗’。涉猎所及有十三经注疏,先秦诸子,四史  相似文献   

3.
茅盾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的一个小镇——乌镇。在风云激荡的清朝末年,这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茅盾的父亲虽是个秀才,但他受新思潮的影响,喜爱自然科学,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学“西艺”。茅盾在他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在家塾读书时,就受到“新学”的熏陶。他最初读的启蒙课本,就是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说》和从《正蒙必读》里抄下来的《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茅盾的母亲古文基础很好,有相当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也爱读小说,这些都给幼年的茅盾以良好的影响。茅盾小时候所学的一些古文和历史、地理知识,便都是他母亲教给他的。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七岁那年,进了乌镇新创办的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学校分两班,茅盾被分在甲班。甲班  相似文献   

4.
《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1896—1981),愿名沈德鸿,字雁冰。1927年在发表《幻灭》这篇小说时启用“茅盾”这个笔名。早年的茅盾,因父亲维新思想的影响,成为一个反封建的战士。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因家庭生计难以维持,便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生涯。“五四”时期,  相似文献   

5.
余英时在清代学术研究中提出的"内在理路"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思想,但这一思想在《论戴震与章学诚》中被过分强调了,虽有所见,然亦有所失。余英时在分析戴震与章学诚的思想,处理"尊德性"与"义理之学"、"道问学"与"考据之学"的复杂关系时,纠结缴绕,《论戴震与章学诚》一书的主要价值诉求亦未能达成。  相似文献   

6.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子弟。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  相似文献   

7.
茅盾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作家,同时他也是堪与鲁迅媲美的短篇小说作家。在新发现的鲁迅与斯诺谈话记录手稿中,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就说是“茅盾、丁玲……”。1980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上下两册)收入茅盾短篇小说作品51篇,约56.8万字。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全集》第八卷(小说八集)、第九卷(小说九集)收入茅盾短篇小说作品54篇,新收入的作品是《自杀》、《泥泞》和《牯岭之秋》三篇,约4.7万字,加上原有的作品,茅盾短篇小说的总字数约为61.5万字。  相似文献   

8.
《大学》、《中庸》、《论语》、《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等,文中的许多理念孩子们从诵读中便可悟出。如有个孩子问:“妈妈,什么是贪官?”妈妈不知如何回答,孩子便说:“聚敛之臣就是贪官。(四书之首《大学》语句)”还有位家长借同事胶水用,孩子看见了便说:“妈妈,  相似文献   

9.
语言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诗歌《家》。我问:“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那你知道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吗?”孩子们开始发言了,有的说:“我的家在张家港。”有的说:“我的家在杨舍。”还有的说:“我的家在南苑新村十四幢305室。”我又问:“那你知道珊瑚的家在哪里?”孩子们齐声说:“大海里。”“那星星的家呢?”“天空里。”就这样,一首《家》很快就学会了。我又交给孩子们一个任务:做小侦探,回家查一下  相似文献   

10.
几点说明     
一九六四年五月,我教学茅盾先生的著名散文《风景谈》,由于作者当时写作环境所使,写得比较含蓄,有些意思不易理解。我决定写信向茅盾先生讨教,几天后他给我复了信,使我十分感激。六六年冬,我又到北京,拜访茅盾先生,他亲切地接见了我,跟我谈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勉励我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他对我说:“你还年轻,做老师是光荣的,不要怕挫折。”“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的出处,我根据茅盾先生的指点,在孟昌同志翻译的高尔基《论文学》一书中找到了。例如《谈谈〈诗人丛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说,我们的时代正在把一些崭新的题材列入诗歌的领域,例如,  相似文献   

11.
钱穆于一九三○年在《燕京学报》第七期发表了《刘向歆父子年谱》,经胡适等的吹捧,开始以一个考据家的面目出现。一九三一年,他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国学概论》,论述的范围基本上限于清代考据家所谓经学和子学。一九三五年,他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这是用一百六十三条考据、附加年表所凑成的一部  相似文献   

12.
高语第二册(必修)《同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本来,前面的“《书》不云乎”同后面的“好问则裕”合起来是一句话,“好问则裕”不过是动词“云”的宾语,整个地是要说“《书》云:‘好问则裕。”这样的意思;可是,像课文那样标点——在“《书》不  相似文献   

13.
一天,我借了同学的一本书《哈利·波特》带回家去看,吃饭时随手放在一边。爸爸平时很爱看书,我看的书他都要翻翻。吃完饭,他拿起那本《哈利·波特》翻了几页,便严肃地问我:“哪儿买的?”我不在意地回答:“借同学的。”“真的是借的?”他不相信地问。“真的是借的!”我有些生气了。  相似文献   

14.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不但善于治家,而且知书识礼,从小学会了读、写、算。她读过“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列女传》、《幼学琼林》、《楚辞集注》等许多古书,而且都能解释。此外,《史鉴节要》、《瀛环志略》等简要的中国通史以及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知识方面的书,也经常涉猎。所以,当时有人讲:“朝廷如开女科,爱珠准能考取秀才。”茅盾五岁那年,母亲以为孩子该上学了,想让茅盾进沈家的家塾,但父亲不同意。为什么呢?因为家塾的老师是茅盾的祖父,教的内容都是《三字经》、《千家诗》这类老书,而且教学不认真,经常丢下学生不管,出门听说书或打麻将去。还有一个原因,因为父亲受维新思想影响很深,要茅盾长大后走实业救国这条路,所以有些新的教材要让茅盾学习,而祖父是不肯教这些  相似文献   

15.
程颐尝言:“学者要自得,《六经》浩渺,乍来难尽晓,且见得路径后,各自立得一个门庭,归而求之,可矣。”朱子门人问:“门庭岂容各立耶?”朱子曰:“此是说读《六经》,是要从师讲问,且识得如何下工夫,便是立得门庭,却归去依此实下工夫,便是归而求之。”朱子门人又有问:“如何是门庭?”朱子曰:“是读书之法,如读此一书,须知此书当如何读。伊川教人看《易》,以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人《易解》看。此便是读业之门庭”。(以上所引,均见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三。谨案:“伊川教人看《易》”之语,见程子《与金堂谢湜书》中。王辅嗣名弼,山阳高平人,魏尚书郎,年二十四卒。著《周易上下经  相似文献   

16.
乐趣     
明代王心斋曾在《乐学歌》中写道:“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的确,将学与乐视为一物,巧妙的见解,虽然学习不只是读书,但读书是人生的一乐趣。一张简陋的桌子,以及堆在桌角的厚厚一摞书,这便读书者惟一需要。在这理想的境界中,无丝竹之乱耳,日沉浸于书中,怡然自得,难怪孔子云:“何陋之有?”走入书城,与书相拥,我常常沉醉于其中,那份惬意,我永生难忘,每次入神,似乎都能达到“身如菩提树,心明境台”的境界。我心无旁骛,似乎在与书中人同呼吸命运。《海伦·凯勒》记叙了一位又聋又瞎的残疾女性的…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诗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有这么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此语暗藏万千玄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想到的却是人性。此语中窥人。可见一斑。友人家里藏书甚丰却常向我借书,我不解便问他原因,他说我的书比他家里的好。而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家中本有《儒林外史》一本,闲时翻看,  相似文献   

18.
第一章《尔雅》概述 一《尔雅》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中国古来的传统,把语言文字之学,称为“小学”。小学书大别为三类:一是文字之学,以研究《说文解字》为主;二是训诂之学,以研究《尔雅》为主;三是音韵之学,以研究《广韵》为主。这一篇只简述《尔雅》,不及其它。 《尔雅》这一部书,自晋郭璞注,宋邢昺疏之后,到清代各家的笺疏、补正、校勘等等的著作,据周祖谟先生《重印雅学考跋》(《问学集》下,689——696页,  相似文献   

19.
茅盾同志散文《雷雨前》的写作年代,各家说法不一:有“写于三十年代初期”,“写于一九三0年左右”,“写于一九三二年夏秋之交”,“三十年代前期写的”等等说法——最近我们看到一则资料,其中引录了茅盾同志的一篇短文。现照录如下:《随笔三篇》作者题记我把《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献给年青的朋友们。这里是三篇散文。这  相似文献   

20.
孙奇逢科学地将《易》区分为天地之《易》(“本来之《易》”,“《造化之《易》”),圣人之《易》(“圣心之《易》”,“《易》书之《易》”)和“在我”之《易》,主观模写客观。天地之《易》则化而为圣人之《易》。“我”学《易》求端天地,正为打开《易》书《易》的大门。从而,不仅是化《易》书之《易》而为“在我”之《易》,亦势必化天地之《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以之为指导,具体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探寻事物之纷繁,求索事物之几微;钩取深奥,推致远大。借为治身治家而治国平天下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