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德永 《考试周刊》2011,(29):178-178
历史课内容庞杂,学生不易掌握,缺乏学习兴致,长期以来,历史课被看作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尤其是初中历史课程,许多学生、家长更加不重视。如何改变人们对历史课的偏见,真正让学生喜欢历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摆在每个历史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让学生爱上历史课的妙招。  相似文献   

2.
蔡文杰 《学子》2013,(6):111
高一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历史课程,顺利实现初中历史学习到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了解初高中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点,这是顺利实现过渡的心理条件;必须解读和比较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和内容,这是实施历史课程的依据;必须清醒认识在高中历史课程实施中与初中历史课程实施相脱节的事实,这是探寻高中历史课程有效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在有关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比较注重从一般教育理论出发,构建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以及相应的评价系统。这种研究范式强调了教学的标准化,但往往忽略了学习主体对课程的认知对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影响。根据新的认知主义教学观,学习主体对所学课程的评价认知是其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要把学生对历史课的认知和评价作为重要的研究参量。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前高中学生对于历史教学各个环节的认知评价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了解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动机,对学习历史课程的意义和功能的认识,以及对历史课的期望等等;  相似文献   

4.
历史课教学,是我们每一代中国人了解中国发展历程的手段。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了解过去,展望未来。所以历史一直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学生学习历史课,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材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好的教材会受到学生的  相似文献   

5.
中学历史课,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是普通中学应该保质保量完成的基本教学科目。任何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活动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事件,但也同样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作出相应的变化,中学历史教师应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使之有利于历史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飞  张玉娟 《考试周刊》2012,(94):123-124
学习历史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树立改革创新精神,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但现实的教学中人们往往视历史课为“副课”,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初中开设历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轻视历史课,而且历史离学生生活久远.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记忆一些史实是不可缺少的.在这种情况下想把历史教好是很不容易的。为使学生更好地学好这一门课程。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历史教师的身上。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系统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时面对的是大量的历史知识,教师如果只是单一地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学生会觉得历史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上好初中历史课,老师要根据课程的发展要求,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给学生打造一个既有趣又有知识的历史课堂。本文将以"中华民国的创建"一课为例,就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对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行浅折.  相似文献   

9.
正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在他们的学习课程中,多了一门新的课程——历史课。对于这门新的课程,起初大部分学生较重视、喜欢,学习也较努力、认真。但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以及在学生心目中有意无意地形成主、副课概念,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随着年段的增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学习劲头普遍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作为历史课教师,我们对这种现象应有清醒地认识,并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防止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所用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谈谈该如何让初中生一如既往地喜欢并学好历史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初中生对历史学习抱有严重偏见,学生认为学历史对自己没什么作用,不如学"数理化",这是学习的主要课程,历史只需要简单应付,由于学生在历史课上积极性不高,无法对历史课堂产生兴趣,因此导致历史课教学形势不太乐观。本文就如何激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历史科学记述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程,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习史明智”,学习历史可以增进学生的历史智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学生对中学历史课却普遍缺乏兴趣。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2107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对最不愿学的课选择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在学生对15门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2位;在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5位。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如此之低,令人震惊。其实,这一问题由来已久,且原因是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王波 《考试周刊》2012,(59):127-128
很多初中生认为,历史课是一门枯燥的课程,他们在历史课上往往心不在焉,对学习历史很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上课时要设计很多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诸多环节中,历史课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开端奠定了一节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结合历史教学实际与课程理论学习,我认为学生“全面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历史学习,获得必要的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二是通过历史...  相似文献   

14.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普遍对历史课没有兴趣。文章阐述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枯燥的历史课程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强化历史教学效果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强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昌有 《考试周刊》2011,(33):149-149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葛龙庆 《历史教学问题》2004,(3):100-104,80
历史课程改革要把学生在学习课程中的状态和特点、对历史课的认知评价作为重要的研究参量。本文正是从第一手调查资料出发,全面了解当前高中学生对学习历史课程的意义和功能的认识、对历史和历史课感兴趣程度,分析和研究影响其中差异的原因,为正在进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供参照。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 调查时间:2002年11月——2003年3月。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江苏省镇江丹阳地区的普通高中学生。主要是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了多段分层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历史课属于社会学科课程范畴。美国政府以前是十分重视历史课的,但是“二战”后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历史课沦为“小学科”,80年代以来,社会新的发展进步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历史课程重新成为社会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 美国历史教师上岗之前必须经过一定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为学生铺设多种学习途径,通过学生与历史"互动共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进历史,并通过历史"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相似文献   

19.
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历史课堂教学通常以讲解为主。许多学生并不讳言:“我不想学历史”、“对历史没兴趣”……其实,中学历史教学的困惑并非一日,也非一地。教育部1999年对北京两千多位学生调查表明,学生最不愿学的课程,历史课占前5位;学生对8门课程最喜欢的程度,历史课倒数第1位;学生认为“枯燥、没意思的课”中,历史课居第1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尴尬局面呢?如何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当务之急是迅速转变观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各学科中,历史课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课程改革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很多地方将历史课融入社会学科范畴,使得历史教师体验到失落感;一方面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历史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不痛下决心进行改革,任其发展下去,对我们国家、民族都是一场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