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刊博览从亿万富翁捐书说起陈保平(摘自《书城》1998年第7期)我从书上读到,美国德州有一位亿万富翁,曾以1500万美金的价格,买下一批英国古典书籍的珍本,其中包括莎士比亚的真迹以及被认为是英文印刷最早的一本书,媒介评论,这是“稀有版本”交易中一次历... 相似文献
2.
让社会科学走进人民群众之中让社会科学带给民众更多智慧黄建国———在湖南省“社科普及宣传月”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2 0 0 2年 7月 2 6日) 加大社会科学传播力度 ,促进社会科学知识普及 ,具有重大而紧迫的时代意义。 2 0世纪是人类加速走向现代化的世纪。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孕育了现代文明 ,同时也冲击着人文价值观念。人类文明出现向物欲倾斜的偏向 ,导致物质欲求和精神追求相分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不尽协调 ,使科技工具理性因失去人文理性的矫正与支撑而出现某种逆差。拜金主义横行 ,物欲主义泛滥 ,人文关怀淡漠 ,生态环境恶化 … 相似文献
3.
国家图书馆组织研讨为中央国家机关立法决策服务粟丹(摘自《中国文化报》1999年4月20日)4月16日,国家图书馆召开了“为中央国家机关立法决策服务座谈会”,中央党政军各部门等60多个单位的70多位有关负责同志到会,共商如何发挥国家图书馆职能,为中央国... 相似文献
4.
论科技传播翟杰全(摘自《光明日报》1998年9月4日)20世纪以来,科技增长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所有其他领域。这使我们有可能利用科学技术创造许多前所未有的奇迹,全面推进现代文明的发展。然而,随着科技知识信息在“数量”和“复杂度”两个方面的迅速增长,知识的... 相似文献
5.
本年度欧美文学大奖陆续揭晓驰 荀(摘自《中华读书报》1999年11月17日)上月初,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掀起的浪潮,提醒人们开始注意其他一些在欧洲和美国甚有社会影响的文学奖的评选。比方说近日揭晓的美国全国图书奖,几天前评出的英国布克奖和法国龚古尔奖、美第契和费米娜奖。这些文学大奖虽然并不都发给作家奖金,但却毫无疑问会带给他们世界知名度,以及更多的作品销量。10月25日,英国文学最有权威的布克小说奖揭晓,得主是该奖以前的获得者,南非开普顿大学的文学教授J·M·科埃蒂斯,获奖小说是描… 相似文献
6.
书刊博览书评难得陈四益(摘自《书与人》1997年第1期)题目写下了“书评难得”四个字,其实书评似乎并不难得。几千张报纸天天在出,大多都有副刊,而副刊又大多都有书评,这还不算专门评书的报纸与刊物,若是“难得”,还能办得下去吗?然而,好的书评,以我十几年... 相似文献
7.
李岚清副总理视察北京图书馆徐世丕(摘自《中国文化报》)1998年10月10日)10月2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国庆假日期间照常开馆的我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慰问并考察工作,文化部副部长李源潮、徐文伯也陪同李岚清到北京图... 相似文献
8.
书刊博览“跨世纪的中国人该读什么书”专题讨论读者推荐书目─摘自《中华读书报》1996年3月27日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指导阅读的书目,和以往一些书目有所不同的是,我们的这一份书目不是哪一个或哪几个人读书经验的产物,它走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 相似文献
9.
逆反心理什么是宣传中的逆反心理?卢纯田在《逆反心理分析》一文中认为: 读者对与其原有价值标准相抵牾的宣传,有时受思维定势的支配,会不加思索地发出抵制,这就是逆反心理。它所产生的定向的心理反射,总是随着传播者主观意图的贯彻而日益增强,宣传得越多越深入,抵制也不断强化,以致产生与传播者主观意图完全相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徐惟诚谈一九九○年进行舆论引导所做的几件事徐惟诚在全国青年报刊总编辑研修班的讲话中,谈到一九九○年关于舆论引导的一些做法时,说:我们无产阶级的新闻则要求绝对真实,用真实材料进行舆论引导。这几个月就是这么做的,主要是这样几件事: 相似文献
11.
以采写人物通讯见长的科技日报记者部主任郭梅尼在《时代精神人生》一文中说:我感到,报纸上不少人物通讯的通病是:停留在采写事件的过程上,只见过程,不见思想,只见技术,不见精神。如写科学家,往往停留在写这个科学家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上,写了许多专业技术,结果是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了不解渴。这里,有个如何看待报纸上宣传人物的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闻活动须站在历史高度宋晓男在《新闻与历史比较的启示》一文中谈到,新闻活动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进行。这就首先要求新闻必须对历史负责。今日之新闻,必须是明日之良史、信史。新闻既要为今人提供新鲜的报道,也要为后人留下翔实的史料。新闻评论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从历史的高度向新闻提出了真实性的要求。新闻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的第二个含义是,新闻不仅要在报道具体事实时努力做到翔实可靠,向历史负责,而且还应当在评论、分析新闻事实时,努力做到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反映历史运动的某种变化。 相似文献
13.
评论的冲动评论带点感情色彩,其论点将更加鲜明。但是,新闻评论,特别是党报上的政治评论,它既要有感情,也要善于控制感情,切忌冲动。因为「冲」应有「冲」的方向,「动」要有「动」的范畴。写评论要讲究准确性,注意政策,尊重事实,尽最少用些极端词句。评论的冲动,其实是评论员的冲动。这就要求评论员在冲动时,学会控制,先凉一凉,冷静地想想党和政府的政策,想想背景和前景,想想读者的承受力和消化能力;还应掉换一个位置,站在评论对象的地位上想想他们会不会心服口服;还要从历史的角度,想想评论发表若干年后还站不站得住脚。 相似文献
14.
「工作角度」和「新闻角度」有人说,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一是不算少,二是不耐看。经济报道中,至少有「半边天」是从工作角度发新闻的,而「工作角度」往往是各种业务活动的叙述,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成:领导作用 业务活动 效益数学=经济新闻。这种写法缺少新闻价值,读者不感兴趣。因此,经济报道如何把「工作角度」更多地转向「新闻角度」,是改革经济新闻写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忽视观众感知的主要弊病研究观众看电视新闻时注意的行为方式很重要,它有助于我们在采编过程中更尊重观众的感知特点。当前电视屏幕忽视观众感知特点的主要弊病:一、声画两张皮,平分秋色。电视新闻无疑应是以图像为主声音为辅,然而,当今的大多数新闻声画两张皮,以图像填声音,大多应着重突出图像的新闻图像没能充分突出,图像模式化, 相似文献
16.
记者怎样认识英雄? 诸晓在《变革观念才能打破模式》一文中认为: “穷、苦、脏、累、死”成了英雄的一种模式,主要还是要从记者的观念上去找原因:一是记者如何理解英雄人物的时代本色;二是记者如何从自身陈旧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时代的英雄不仅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具有献身国家、事业的强烈事业心,而且在 相似文献
17.
报纸新闻是不是商品! 新闻的商品性问题,是我国新闻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一九五七年就有人提出过。一九八二年以来,新闻界又重新开始讨论,现将讨论中谈及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①新闻属于意识形态,而不是商品:杨飙认为:新闻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不存在「转手」和「过渡」形式的交换。樊勇修认为:我国新闻是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所以不成其为商品。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闻学发展现状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的现状怎样?总的来说,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研究,正处于从传统理论进入现代学说探讨的「拉锯」阶段,并从「书斋」走向社会,使新闻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已得到了正式承认。第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从为所谓「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正名到向西方新闻学的引进和借鉴。在实践方面,引进了西方盛行的全盘采访、立体写作、中性新闻以及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等形 相似文献
19.
新闻活动是社会的认识活动长期以来,我们都是讲新闻事业的性质,也就是报纸、电台、电视台等等新闻单位的性质,从‘阶级斗争的工具’到‘社会舆论工具’或‘社会舆论机关’等等,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不管这些说法对还是不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报刊等自己的活动当成整个新闻活动看待的。把报刊活动看成新闻活动,而注重新闻事业的性质,这是从办报人的角度着眼的。眼光局限于此,使我国的新闻理论长期以来停滞不前。十年新闻改革,好不容易提出了一个按新闻规律办事。什么规律呢?报纸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但是,早在一百多年前王韬就提出了这个思想。‘耳目喉舌’的比喻,梁启超早就几次提到,这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了。艰苦跋涉一大圈,回到了原来的老地方。后来引进的西方‘大众传播学’,注重从传播的技术技巧形式上去研究,也避开了新闻活动是什么性质的活动这一问题。‘大众传播学’中的受众,也还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我们如果从读者这一面来看问题,他拿起报纸的时候,并不知道上面要说些什么。惟其不知,他才看,谁会反复不停地看昨日已看过的报纸? 相似文献
20.
识别新闻价值的三种意识 (一)增强‘喜新厌旧’的意识,识别新闻稿件自身的价值。构成新闻价值最重要的因素是新闻事实的新。我们所追求的‘新’,或是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或是过去发生,刚才发现的;或是当时公众所关注,欲知而未知的事实。追求‘新’,并非猎奇,要像导游一样,把‘游人’逐步引入更新的意境,让受众永远没有厌倦之感。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