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告状”在词典里有两种解释:一是当事人请求司法机关审理某一案件;二是当事人向另一人的上级、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个人欺负或不公平的待遇。学生的告状则是向学校领导或教师诉说自己受到的欺负和不公平的待遇,要求帮助的行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对待小学生的“告状”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笔者认为,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和处理学生的“告状”。一、表现自我积极报告型:这类学生虽然不是班委会的成员,但是班级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积极主动向老师报告。新的教育观念已经走进校园,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相似文献   

2.
目前,教师对待小学生“告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视学生“告状”为一些不良心理的外露,如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等;二是,教师减少学生“告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而非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教师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告状”。本文旨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告状”,发掘“告状”中所蕴含的教育契机。  相似文献   

3.
目前,教师对小学生“告状”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学生“告状”是由于一些不良心理所造成的,如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等,二是,教师减少学生“告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而非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些片面的认识是由于教师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告状”这一发展中必然的经历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别来告状     
“老师,小宇又打我了。”“不是的,老师,是小志先用脚踢的我!”学生又来告状了,当班主任以来,最令我头疼的就是学生来告状。双方都有各自的理,很多时候根本分不清谁是谁非,经常把我这个当老师的也搞糊涂了。为了避免“告状”整天围着我转,我在班里郑重地宣布:别来告状!“别来告状”虽然已作为一条班规,但学生却做不到,“告状”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学生遇到一点儿小事都要来找老师呢?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告状”看上去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品质问题。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我”为中…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任课教师向自己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我们姑且称之为教师的“告状”。班主任面对这种“告状”,往往感到棘手:因为“告状”者的身份特殊(是学生的老师同时又是自己的同事),处理重了,会伤害学生;处理轻了,教师会不满,影响教师之间的和睦。班主任如何恰到好处地应对这类情况,本文对此作一些探索。一、冷静面对教师的“告状”可以这样认为,自从有学校以来,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违规违纪、不适当的行为,就一直困扰着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课堂违规行为既然是一个长期的、普遍性的问题,那么班主任就应该这样做。1…  相似文献   

6.
“告状行为”现象普遍存在于小学低段。研究发现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类型有维护教师权威型、自我维护型、维护纪律型、道德维护型、试探型以及其他类型。其特点表现为:有明确类型导向,集中发生在课外时间,学生大多既是“被告者”同时也是“报告者”,随着年级增长逐渐减少。其原因有:学生自身原因,如社会性发展不足,儿童道德发展影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影响,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等,也有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其对策建议可以从教师、家长、学校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学生爱“告状”怎么办●武凤霞姜慧雁“告状”是存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中的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低年级班主任、辅导员平均每天都要处理十多起大大小小的告状事件,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的身心承受了过重的负担,出现这一现象的症结何在呢?探究其心理,主要...  相似文献   

8.
涂绍红 《课外阅读》2010,(9):163-163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向老师告状,是很正常的事,但,这也不是一件小事,如何面对学生告状?本文从学生告状的原因与引导学生告状的对策两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9.
忽有学生到办公室向我告状:“张玉龙写诗诅咒您!”我又惊又喜。惊的是被学生“诅咒”。诅咒,多么恐怖的一个词儿!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以致让一个12岁的孩子如此怀恨在心? 喜的是,我的学生竟然能写诗,而且把诗当作“批判的武器”!这不是“学语文,用语文”的典型范例吗? 一种伯乐的心态驱使我急于一睹诗作的风采,然而理智告诉我,现在不是时候。面对一只惊弓之鸟,更瀛难道还不够残酷吗? 然而告状的学生似乎欲罢不能,犹豫了  相似文献   

10.
忽有学生到办公室向我告状:“张玉龙写诗诅咒您!”我又惊又喜。惊的是被学生“诅咒”。诅咒,多么恐怖的一个词儿!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以致让一个12岁的孩子如此怀恨在心? 喜的是,我的学生竟然能写诗,而且把诗当作“批判的武器”!这不是“学语文,用语文”的典型范例吗? 一种伯乐的心态驱使我急于一睹诗作的风采,然而理智告诉我,现在不是时候。面对一只惊弓之鸟,更瀛难道还不够残酷吗? 然而告状的学生似乎欲罢不能,犹豫了  相似文献   

11.
教师家访是家校合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一条重要的育人渠道。教师家访的优点不仅仅在于教师能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而且在于家访时教师能在特殊的时空环境、人际情感氛围中客观、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及其在家庭与社区中所受的影响和进行的活动。有调查显示 ,目前城市学校的教师家访的现状不容乐观 ,其中“告状”式家访是一个重要问题[1]。所谓“告状”式家访是指由于教师不进行常规性的家访 ,而当学生在校犯了过失时进行的突发性家访的戏称。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危害及原因并提出一些预防对策。一、告状式家访的…  相似文献   

12.
李霞 《今日教育》2008,(10):38-38
在学校里,或许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场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有些教师或大声斥责,数落学生的种种不是;或冷眼相看,恨铁不成钢;或一纸“告状书”告到家长处……然而,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于是,有些老师就会说“某某学生屡教不改”“某某学生太顽固了”!  相似文献   

13.
去年我执教一年级并担任一年(2)班的班主任。大家都知道,一年级学生有个共同点——爱“告状”,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学生“告状”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受了委屈向教师寻求支持、帮助;有的是自己不确定向教师试探某件事的正确性;有的只是单纯想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更多的则是一些与同学相处磕磕碰碰、鸡毛蒜皮的小事。  相似文献   

14.
(一) 我们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正确处理同学间的“告状”》(《山东教育》1992年第11期)。“正确处理”来源于“正确认识”,而正确认识包括对所告事件的全面了解和正确判断;对“告状”者心理状态的正确体察;对处理结果的正确预测;……。本文拟就学生“告状”心理,作一大略的分析,以就教于学界同仁,并供广大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成浩 《湖南教育》2004,(22):21-22
一堂课是不是好课,不是看教师是否有精彩的表演,而是看学生是否有出色的表现。善讲,是我们很多老师共有的特点。文科爱讲,理科爱讲,中学爱讲,小学爱讲,据说有的幼儿园老师都有“讲瘾”。有一位幼儿园阿姨向一位有“厌学情绪”的三岁孩子的家长告状:你的孩子不认真听讲。很多教师离开了讲,似乎就不会上课。有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学习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更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课堂教学改  相似文献   

16.
〖现象〗带过初一的班主任都深有体会,一进教室不是班委来告状就是同学互告状,听了常常影响心情,耽误上课时间,也常常因只听偏词,误断错判。使班主任手忙脚乱于杂事中,不能从一高度统领全局。〖思考〗1.好告状,这和初一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有关,不可强行阻止。2.好告状,也是关心集体的好现象,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3.学生“告状”的本意,可能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或者是说他需要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如果不加以引导,将影响到健康人格的形成。4.我们办公室离教室本身就远,对班里情况和学生思想动态了解不够,不想阻断这一沟通渠道。〖解决…  相似文献   

17.
怎样对待学生“告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向老师“告状”,老师因而每天都要“受理”许多起各种各样的“案件”。而这些“案件”处理得是否合理,是否得体,事关老师的威信,也事关集体状态是否良好,更事关孩子们的个性发展,故而万万不能掉以轻心。那么,怎样对待学生“告状”呢? 巧用暗示法。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虽然绝大多数时候,其情节并不严重,但若养成习惯则后果令人担忧,教师当然要加以制止,并发动学生互相监督。 有一次,一位学生“告状”说:“××同学做作业不专心,在…  相似文献   

18.
对于家访,有这么一种倾向:学生普遍将老师的“家访”与“告状”划等号;家长也认为必是自己的孩子做错了事,不然,老师何以登门拜访呢? 我接触到一个班主任,他的班上却出现了一股要求家访的热潮。为什么呢?原来他家访时采取的是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学生有了错误,他不马上向父母告状,而是亲近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近读今年1—2月合刊上潘淑芹老师《如何对待“小报告”》一则教育笔记,感到言犹未尽。所谓“打小报告”就是我们统称的幼儿“告状”现象。不论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幼儿受“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不少家长、教师为此发愁。有的担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会出问题,认为小小的孩子就如此“打小报告”,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习气,丧失宝贵的同情心,因而一听孩子“告状”,就感到焦虑不安;有的则为此感到厌烦,认为孩子无聊,对“鸡毛蒜皮”的事却“小题大作”,因而,不是不管不问,就是不问情由地将“告状”者数落一番。上述认识和做法都是…  相似文献   

20.
"告状"行为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告状的动机主要有:向教师求助,维护利益;向教师求赏,表现自己;向教师揭短,满足自己;向教师试探,明辨是非。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处理可以通过"当事人"、"总务组长"、班长、教师等多级处理的方法,同时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