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化时代开启了一场"重塑教学"运动,其对大学教学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技术、观念以及思维三个方面。以信息技术为表征的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大学教育提供了技术便捷,从而在知识生产模式、知识获取方式和知识传播途径上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知识基础并重塑了大学创新教学的知识根基。"自媒体时代"在教育观念层面对传统大学课堂中的教师权威提出严峻挑战,并为大学创新教学所推崇的民主协商、人格平等、宽容理解等理念的落地生根奠定了社会基础。信息社会对大学传统教学冲击最大的当属"互联网思维",从而"用户思维""共享思维""整合思维"和"跨界思维"成为大学创新教学走向深化的实践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杨军  张弢 《教育教学论坛》2020,(17):149-150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随着"微课"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技术的飞速进步,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正在慢慢发生改变,"微学习"正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虽然与传统学习方式不同,但为提高学习效率,"微学习"的目标应和传统学习目标基本一致,应以知识积累和思维认知能力的共同提高为最终目标。该文将引入传统理论如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米特斯特拉斯和米勒的知识观以及鲍姆加特纳的思维理论等进行阐述,阐明"微学习"首先应该完成基于思维思考过程的个人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构建,达成一种思与知双位提升,最终上升至智慧的层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文学艺术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蒙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良好道德情操、积极思想观念的教化启发作用。中国自古至今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在"发展教育,优先德育"的教育发展理念中,蒙学教育对当代社会德育的借鉴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理论来源。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中蒙学教育所体现的道德情操的教育思想,在传统文化发展中去伪存真,阐述了蒙学教育中优秀的德育理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审美教育的核心功能不是一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审美情感的培养。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出现为感性审美教育的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也对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审美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在小学审美教育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感性体验入手,充分发挥镜像神经元"母思维"的作用,注重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融合,实现审美教育真正而长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鉴于高等教育面临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道德意识的冲击,不断求变发展中的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具有独特价值,在思政课教育中运用内涵讨论、辩论、实践论的"三论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和当下法治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成为可行选择。精心设计要求"三论式"的课上课下环节,辅以配套性改革措施,力求最大的教学实效。这样既能培育学生主体性思维、语言应用的能力和创造性才能,又能极大提升和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6.
蒋文 《海外英语》2011,(1):107-108
由于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快速,学生学习的性质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接受性,而发展成为创造性。因此以培养实用性的应用人才为教育理念的高等院校,其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单纯灌输式的模式,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开发创新性思维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在吸取知识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所以传统的学习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代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发展趋势要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这就提出了一个如何教,怎样教的问题。我所倡导的"引导探究、自主发现"的课堂教学以突出"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金杰 《辽宁教育》2014,(12):89-90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顺从的"接受"者,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探究规律的发现者。杜威强调"学习就是学习思维。"思维能力的发展本就是教学的核心之义。在知识和思维之间,知识本身并无价值,知识的价值存在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而当知识用来解决问题时,知识将发挥它的价值。简言之,思维通过"问题解决"展现。然而一些事实显示,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承担起这个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李燕斌 《家教世界》2012,(12):65-66
本文从当前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开始着重论述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指出培养人才最重要是培养创造力",为培养创造力而教"已成为教育的倾向。揭示与传统"应试教育"相比,创新教育是以开发创新性思维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力度在逐渐加大。在当下的新教育理念下,"学习者互助"和"教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去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需要。知识体系与新型课堂模式融为一体。合作课堂教学颠覆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将学习者的思维模式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程序联系起来。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创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把握学生发展的主线,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平面几何知识处理上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原创性"和"现实材料数学化",削弱了对"理性"思维的要求。"理性"和"实用性"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实用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更高的"实用性",并对其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增强理性思维,并不是彻底否认以"空间与图形"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猜想、归纳。强调平面几何知识的"实用性",削弱学生的理性思维,将有损于平面几何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前美国教师教育课程除了注重传统的任教科目的一般知识外,把思想、内容、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中,并强调掌握文理科教育课程和任教科目的知识结构,以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锻造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和提高其理解能力,从而培养教师良好的判断力,教师根据实践情景和学生学习特点决定如何表述和再现,有效地把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使教学成为真正激动人心的活动。这构成了目前美国学术整合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探讨其本质特征,以期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制定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提出,高考语文学科要实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应遵循学科固有规律,体现其特色。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内容,其中,语言的建构与思维的发展将成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无论是阅读测试还是写作测试,对语言的辨识力、感受力与表达力,以及由此生成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与思维创新,将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显学"。如何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基于语言挖掘与逻辑梳理来提升思维水平,如何通过揣摩语言、探求规律、以读促写、文体互通来提升语文素养,将成为具有建设意义和实操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严峻挑战,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全新的领域和样态应运而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除运用传统思维方式外,还应当运用互联网思维。具体而言,互联网思维主要有用户思维、平台思维、简约思维、流量思维、迭代思维、极致思维、数据思维、跨界思维、社会思维。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些思维方式大有用武之地,我们理应赋予其独特的内涵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素养导向的教学本质上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这一领域的知识以外,还应有其独具的路径和视角、方法和思维策略、经历和体验,甚至是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等,以此不断完善学生的生命世界,丰富学生的学习人生,满足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能力。唯有如此,学科教学才能将"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成为"通过知识获得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知识与德性"的关系无论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都是重要的主题。知识在道德教育中是一个核心要素,但是知识与道德教育的脱节已经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和困境。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受到美国近现代教育的深刻影响,深入理解美国的道德教育的内涵对中国德育发展有重要意义。博雅教育是美国教育传统中重要的资源,始终成为美国教育史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试图从西方传统博雅教育入手,重新思考"行动"作为一个要素在知识与德性中的意义,以此拓展对当今"知识、行动与道德教育"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反思当代道德教育的困境提供思考的资源。  相似文献   

17.
王忠艳 《教书育人》2013,(12):52-53
自古以来,学校乃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场所。然而时至今日,学校教育却更多的停留在了知识教育上。知识教育并没有错。如果没有知识教育,就不会有现代科技文明。问题是,当传统教育转到知识教育以后,我们却丢掉了"传道"即价值教育的真正内涵。如何将价值教育补充进知识教育,从而构成完整的国民教育,是我们现在不能回避的,更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今日盛行的国学教育,即传统文化教育,正是中国价值教  相似文献   

18.
STEM教育从美国传播至世界其他许多国家,成为了许多国家战略发展、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但实践发现,STEM教育中学科界限分明、知识不关联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知识论的视角看,STEM教育本质上是反对传统教育"知识孤立"的倾向,主张"知识融通".本文基于科学理性主义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构建了STEM教育的三层体系框架:信念层——STEM教育的意识状态,认识层——STEM教育的知识结构,方法层——STEM教育的思维工具.达到领域内容标准、探索学科之间不确定的相关性和确立相关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模型,这"三步走"的STEM教育实践之路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和处理STEM教育中的"知识"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和书本是知识的权威,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的个性、潜能受到传统的教育体系、教学模式的压抑,不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没有促使人的个性、人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有一批善于记忆善于考试的学生。人本主义思想,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强调尊重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重视人的价值和自我实现,对于我国的教学及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乡村地区教育改革、发展、振兴为核心价值关切,县域教育研究已成为中国教育学领域的一 个重要路向,并已积淀起一定传统.但县域作为一种特定空间,至今尚未在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上引起必要的关注,进而也未能在相关研究中真正确立起其应有的知识地位.在新时代中国乡村与城市社会不断整体深度融合、县域成为城乡融合性空间的适切尺度和表征形式的背景下,"县域"应当正式进入教育学研究的概念、方法与价值体系,进而作为纯粹"乡村"教育逻辑、"城-乡"教育二分逻辑之外的第三种空间逻辑选择.县域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度推进和真实发生的关键空间类型,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教育振兴和城乡教育融合发展必然要求确立起一种教育改革的县域空间逻辑,这就要求:塑造作为本土教育建设共同体的县域公民,深度推进县域教育变革与社会进步;在发展当地教育传统、激发教育活力、回归教育公共品性及改造县域社会的价值框架中,构建作为中国县域教育价值空间的县域教育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