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地球光照图的科学解读与灵活运用一直是高中地理地教学重难点,能在较短时间内科学轻松地突破这一知识点,是许多地理教师不断追求的教学目标之一。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地球光照图过程中的思维角度变化与空间转换特点,并为突破光照图教学重难点,提出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供业内同仁指正。一、思维角度变化与空间转换特点(以经典图形为例)(1)从透视、侧视到俯视、斜视。学生习惯于识读完整可透视且是侧视状态的地球经纬网图,实际教学中则需要进行多方位、多视角的经纬网识读训练,如图1  相似文献   

2.
“地球的运动”这一部分内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是一重点 ,也是一难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是这一部分内容的“精华”之所在 ,因而往往成为考试中的“热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尤其是指导学生正确判读光照图 ,也往往成为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学生对地球运动意义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光照图的检测 ,得到很好的反馈。一、极地上空观察在极地上空俯 (仰 )视地球的自转 ,所视的区域为一个半球 (北半球或南半球 ) ,正确判定所属半球 ,根据光照情况判断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  相似文献   

3.
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移动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 ,只要活用课本插图 ,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循序进行空间思维 ,即可使学生轻松高效地准确理解和掌握太阳直射点回归移动的原因及规律。教学过程及步骤 :1 做图观察 ,归纳地球公转特点(1)学生做图并思考 :在课本插图“地球的公转图”上画出二分二至时的地球地轴。想一想 :①地球在二分二至时地轴间的彼此关系如何 ?②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是否垂直 ?(2 )教师归纳 :地球公转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地轴在宇宙空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 ,其…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恒星日与太阳日是地球自转这一教学内容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教材专门设计了一幅恒星日与太阳日图,用以说明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概念、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与昼夜更替周期的差别及其成因。这一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根源是这里不仅要考虑地球的自转,而且还要考虑地球的公转。对这幅图,教者可用板图、自制教具或用3D、Flash等制作成动画讲授其过程,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概念、形成以及在时间上不等的原因。不论采取何种手段,教师和学生在分析时都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 建立“上中天”的概念。天体每天经过观察者所在的子午圈平面两次,离天顶最近的一次为上中天。  相似文献   

5.
吴玉泉  徐骏 《物理教师》2001,22(10):28-29
高中新课程物理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一册 ,第1 73页图 9-2 6:你能不能根据月相判断 ,这张照片是在黄昏拍摄的还是在黎明拍摄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 ,必须先弄清月相及其变化 ,现讨论如下 .1 什么是月相月球是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 ,作为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 ,从地球上看 ,月亮从缺到圆 ,又从圆到缺 ,是一种周期性变化 ,周期为 2 9.5天 .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但能反射太阳光 .由于月、地、日运动而形成的三者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如图 1所示 .(图中的中心天体是地球 ,中间一圈表示月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有关地球光照图的试题 ,是初高中地理知识结合、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常见题目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但课本中并无这样的例题。现就地球光照图中常见的侧视图和极地图 ,列举一些题型 ,供大家参考。一、地球侧视图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光照图 ,一般北极在上 ,南极在下 ,赤道为一直线居中 ,地轴可竖直 ,可倾斜 ,晨昏线可为直线 ,也可为弧线 ,光照多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为主。1 昼半球在纵切面上的投影 :判断的依据就是下图 ,赤道处的昼长为 1 2小时 ,而赤道不管哪一天永远昼夜平分各为 1 2小时 ,所以赤道处的白昼全都投影到了纵切面之上 …  相似文献   

7.
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的唯一原因吗?事实上,无论地球自转与否,地球上都会产生昼夜更替。在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其自转周期若与公转周期相等,则地球上对着太阳或背着太阳的点将会永远保持这一姿态,也就是说,是正午的永远是正午,是子夜的永远是子夜,从而没有昼夜的变化。这不就说明在地球自转时,也有无昼夜变化的时候。请看图1:图中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也在自转,但它的自转角速度与公转角速度相等,地球在位置A时,参照点的地方时为午时,地球从位置A公转到B时,公转了90度,同时地球自己也自转了90度,参照点的地方时还是午时;同理…  相似文献   

8.
“地球的运动“这一部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一重点,也是一难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是这一部分内容的“精华“之所在,因而往往成为考试中的“热,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自转和公转的意义,尤其是指导学生正确判读光照图,也往往成为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地球光照图常考查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解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大家稍为留意就会发现:在太阳光照射下,竖直在地面上的竹竿的影长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能从影长的变化推出什么?下面把地球的复合运动分解为单纯的公转和自转,画图如下:图1图2从图1分析,由于太阳和地球距离平均为149 600 000千米,若把太阳光线看作平行线,在短时间内,地球绕太阳  相似文献   

10.
1 简易四季变化演示器的制作  四季的本质是由于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 ,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 ,从而使地面上太阳热能也随之变化 ,出现季节变化。简易四季变化演示器制作方法和过程如下 :1 1 制作本演示器包括底盘和上盘两大部分。1 1 1 底盘制作。如图 1所示 ,裁截长方形五合板一块 ,在左部绘出地球上的五带图 ;右部画一圆弧 (其规格为 :以五带图的中心为圆心 ,以赤道为对称轴划弧 ,弧的圆心角为 47°) ,并在上、下端及中点位置 ,分别标注北半球二分二至的名称 ;中间留一图 1空白部分。为使演示器美观结实 ,可在四…  相似文献   

11.
陈书来 《地理教育》2014,(10):39-40
正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节"地球运动"中太阳高度角相关知识的内容十分抽象,学生普遍反映是高中地理学习阶段难度最大的知识点之一。能否化难为易或另僻佳径构建新的思维模式?整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选取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互动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较有探讨性、实用性的课程,并能有效激活知识,应是教师教学中必须努力的方向。一、太阳高度角在时间上的变化首先从"地球公转二分二至图"(图1)探讨,明确地球公转到A(夏至日)、B(秋分日)、C(冬至日)、D(春分日)这四个地点(或说四个日期)时,因地球本存在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所以每天太阳也是东升西落。  相似文献   

12.
一、透彻理解基础知识,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1.夯实基础知识,突出知识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在分析经线和纬线特点时,要充分利用“地球形状和大小图”,结合地球仪演示分析地球形状对经线、纬线特点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能力。在研究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时,要充分利用“纬线和纬度图”、“经线和经度图”、“经度的变化图”、“纬度的变化图”进行分析。在进行球面距离、纬线长度、地球自转线速度等的计算时,要利用“纬度度量图”、“经度度量图”,使学生直观了解经度、纬度在立体图上的表示方法等,强化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说的部分选择题 ,是指有关以地球运动、气旋和反气旋、洋流和等温线为内容的选择题。地理学科大部分选择题属无图题 ,但上述三类题往往是无图考图题。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做这类题时画出有关的示意图 ,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下面 ,笔者就举例来说明示意图在部分选择题中的作用。一、有关地球运动的选择题1 从当年的 9月 2 3日至下一年的 3月 2 1日 ,即从秋分日到春分日的一段时间 :(   )A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 :快→慢→快B .南半球的昼长变化是 :长→短→长C .哈尔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为 :高→低→高D .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变…  相似文献   

14.
关于地球的空间运动状态、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等,文字是很难描述清楚的,需要构建一些直观的图形进行形象的表达。借助这些图形去学习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这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地理学习能力的基本要求。一、基本概念图像1.黄赤交角黄赤交角,是描述地球运动空间状态的基本概念。在现行教材中显示黄赤交角的图形(人教版)较为复杂,学生阅读图形构建空间概念的难度很大。利用下面的图形(图1)作为替代文字内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第四章 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一、知识要点 1.本章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 (1)地球的内部圈层 ①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手段和依据——地震波。 ②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发生变化的明显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③地球内部结构的组成:地表、地幔、地核、以及它  相似文献   

16.
让学生自制教具──日食、月食活动图,学生不仅兴趣浓,还在制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日食和月食知识的理解。1制作材料硬白纸片(三张)、圆规、铅笔。直尺。剪刀、图钉(2枚)2制作方法教具包括上、中、下三部分。2.1制作上盘上盘(见图1、图2,演示时图1和图2可以更换),表示地球和月球,突出月球遮掩太阳后的影子:本影、伪本影。应指明在发生日食的过程中,其影子的大小、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中盘(见图3),表示太阳、地球。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突出地影。2.3制作下盘下盘(见图4)表示太阳、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2.4装配2.…  相似文献   

17.
武慧 《地理教育》2015,(Z2):46-47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难点。其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因其时空跨度较大、知识较为抽象而成为本节教学难点之一。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活动建议:运用教具、学具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教材也提供"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如何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地球"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中的第二单元,该单元由五课组成: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依次研究地球的外部形状、表面地貌、内部结构,以及长期以来地表的变迁情况。了解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地球自诞生以来 ,风云变幻 ,历经沧桑 ,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 ,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2 编者的意图 :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3 课程目标认知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  相似文献   

20.
演示活动一:回首看地球"地球运动"一节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在地球上研究地球的光照情况,就好像在一间屋子内讨论屋子的外观,学生大多还不具备这样的空间思维能力,更不用说去理解一个动态的、比较复杂的运动过程中太阳光照的变化情况了。传统教具对这一问题的演示效果也不够理想,特别是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和光影长短的关系,虽然能够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