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证实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应该静心思考:我们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对孩子的赏识、激励抑或批评、惩罚究竟在孩子身上会产生多大地影响呢?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 “好题目是文章成功的一半。”何谓好题目?请看下面实例。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一篇以“认真”为话题的作文,一考生拟的题目是《2×3=5》。暂且不去看文章的内容和文字,一见这题目,就让人顿生疑团: “2×3”怎么会等于“5”?让人想探个究竟,这就是悬念效应。考生  相似文献   

3.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这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就是师生间的最佳“心理场”。它让学生感到轻松、积极、无压力,让学生充分释放活力,舒展灵性,张扬个性。但这种“心理场”的创设仅靠教师的新观念、高素质是远远不够的。那么究竟如何创建师生间的最佳“心理场”呢?教师可以试着发挥以下六大效应的作用,达到师生心灵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某些不良倾向。一、“集装箱”倾向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很大一部分是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教师和同一内容”为组织形式的。对基本行为模式、基本自我意识及基本态度等个性因素尚处于形成阶段的幼儿而言,接受这样的教育,有可能造成个性和创造意识的萎缩。面对着这种“集装箱”式的教育,幼儿  相似文献   

5.
究竟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此一永恒教育问题:“我们的学生究竟是怎样想的,他们究竟需要什么?”“为什么教学内容总是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我们要怎样教,才有效果?”“不及格、留班问题,怎样才能得以解决?”笔者通过对生本教育理念的实践,初步对此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课选编了李白的一首名诗《望天门山》。初读此诗不禁被李白的浪漫情怀所感染,但一深究诗意又疑窦丛生?“回”究竟是什么意思?作者究竟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从日边来的船究竟是李白坐的船还是别人乘的船?“日”究竟是指朝阳还是夕阳?  相似文献   

7.
一、我们距离教育现代化究竟有多远要论教育现代化和校长专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似乎首先应该了解究竟什么是“教育现代化”。然而事实上,若要给“教育现代化”下一简洁明了的定义,恐怕很难,因为“教育现代化”本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便于阐述,我们不妨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为参照,作一比较,看看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教育的区别究竟在哪  相似文献   

8.
品德,究竟是“教”还是“不教”?对这一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实际上,这一问题在根本上关涉着我们对品德教学本质的理解,不同的解读会带来迥然相异的教学行为。基于此,在讨论品德究竟是“教”还是“不教”的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来考察品德教学过程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应该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临床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既包含教师职前教育,也包含教师职后教育。教师教育在较长的时间内都被称之为“师范教育”,而由“师范教育”转变为“教师教育”,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站在了“专业化”平台上,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职前、职后一体化角度来审视。然而,教师教育追求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造就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从事教育工作的从业者,还是培养一批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事业的专业化工作者?如果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那么也就无法回答,教师教育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的问题。一教师教育究竟是一门具有什么样性质的科学,取决于教师究竟是一…  相似文献   

10.
莲花效应--莲的超强“自清洁”功能
  莲花通常扎根于肮脏不堪的水底淤泥里,但是它却能保持自身的清洁。究竟莲有什么神奇的“魔力”,让自己生于淤泥,却又如此纯洁呢?  相似文献   

11.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能使参观者用上“震撼”、“颠覆“、“革命”、“感动”这样的词,甚至“说不出话来”?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教改敢于任何时候开放所有教室,任参观者随意进出“检阅”,制造当今教育一大“奇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被别的地方学去后便立竿见影地收到成效,令人发出“方法决定一切”的感慨?杜郎口,鲁西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无疑是2006年中国教育的“注意力中心”。参观者蜂拥而至,他们带着满脸的疑惑和试图有所发现的冲动。入秋时节,带着同样的疑惑和冲动,我和同事来到了杜郎口。丰收后的鲁西平原弥漫着烧秸秆的味道,而我的大脑却被一个问题完全占据着:杜郎口中学课堂的核心特征究竟是什么?如果只给你半分钟的时间,该怎么说?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会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行知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近代中国新型学人群体的杰出人物,青少年时代曾长期地接受着教会学校教育的熏陶,且一度“成为一个基督徒”。在探讨教会学校及教育产品究竟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应,以及教会教育的“中华归主”的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无疑他是一位极富代表性和颇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会教育(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近代中国新型学人群体的杰出人物,青少年时代曾长期地接受着教会学校教育的熏陶,且一度“成为一个基督徒”。在探讨教会学校及教育产品究竟在近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应,以及教会教育的“中华归主”的目标实现的程序如何,无疑他是一位极富代表性和颇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4.
评注性副词“究竟”是现代汉语的高频词,本文从它所处的句式、句法分布及与其他副词的共现分布来对副词“究竟”进行句法考察。副词“究竟”后常跟表疑问的词或词组,还能构成“NP究竟是NP”的句式;在句子中常常修饰VP,只能充当状语;它作为副词,还能与别的副词连用共现。  相似文献   

15.
一、下面是对“对于我们工人的条件,究竟是答应不答应”中的“究竟”一词的几种解释,选择正确的一种。(答):( ) A、归根到底 B、结果 C、到底 D、毕竟二、下面是对“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  相似文献   

16.
一、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同时又是儿童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这一规律,及时进行激发,诱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究竟为什么”、“究竟是什么道理”的探究欲,从而积极地去探求新知。  相似文献   

17.
质量与保证     
中原 《开放教育研究》2007,13(2):F0002-F0002
质量究竟是什么?按现代汉语辞典解释,即是产品和工作的优劣程度。“质量”与检查、评估、报告等组成词组,词义是明确无误的,但与“保证”组合而成为“质量保证”,似乎感觉就不那么明白了!一是我们要保证的这种质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什么水平程度上的质量?二是我们所要追求实现的质量目标依靠的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依靠保证及其系统就一定能够实现?不去咬文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有数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可能都曾获得这样的经验:教师当获得某个(某些)学生具有“学业冲刺”潜力的信息后,就会对他(他们)产生相应的期望,并有意无意地给予关注、激励和辅导;这又激发他(他们)自我期望、自我激励,并把“亲其师”的情感体验化为一种勤奋学习的动力。结果,在学生身上真的产生符合教师期望的效应。这种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考试究竟是为了什么?检查该学的内容是否都已学到位,抑或是分出个高低强弱,“杀”进自己想进的“初中”“高中”“大学”?考试的后期价值究竟在哪?  相似文献   

20.
“片追”是“片面追学升学率”的简称,这已是教育界的口头语,而究竟什么是“片追”,什么不属“片追”,我国教育界的“片追”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它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特别是如何治理……这一串十分重要而具体的问题,能科学回答的人恐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