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历史小说《拉格泰姆时代》充满了作者爱德伽.劳伦斯.多克托罗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具特色的历史修撰风格,他用极为巧妙的真实和虚构来描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二者之间形成完美的融合。本文将透过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对《拉格泰姆时代》进行深入的解读,以揭示《拉格泰姆时代》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充分展现作者的新历史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
《拉格泰姆时代》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多克特罗的代表作,以其融虚构情节与真实史实于一体的写作特点著称。该小说从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角再现了二十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回顾了世纪之初的那段历史,并引发了读者的重新审视。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批评角度解读该小说。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多克特罗的代表作<拉格泰姆时代>采取了一种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写作方法,使历史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成功地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拉格泰姆时代>是多克特罗对新历史主义的大胆尝试,他与众不同的写作技巧吸引了无数读者对这部作品进行反复阅读.  相似文献   

4.
秦琼芳 《广西教育》2014,(11):115-116
《拉格泰姆时代》是多克特罗的第四部长篇小说,该书构筑了一个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的共同世界,这种虚与实的相互交织,使得作品特色鲜明,被评为是界于小说与历史之间的特殊作品。  相似文献   

5.
《拉格泰姆时代》是多克特罗的一部代表作品,他借助了上个世界初在美国纽约发生的一系列历史重要事件,在创作中虚构了一些故事场景并融入到真实的历史画面中,为小说丰富了细节与多元因素,也是历史叙事表达张力的显现。本文结合笔者多克特罗《拉格泰姆时代》的阅读与研究,探讨其历史的真实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 "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认为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创作不应该将社会和政治因素排除在外,文学创作者们通过其作品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倾向,对处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提出质疑,引起人们的思考与关注.文章主要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历史化在多克特罗的代表作<拉格泰姆时代>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学者普遍认为多克特罗的小说《拉格泰姆时代》兼有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及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特征,并重点研究其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文本的历史性以及历史的文本性。文章认为《拉格泰姆时代》也是一部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多克特罗在后现代主义走向没落之后回归现实主义的转型之作。其新现实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历史的真实性与小说的虚构性之间的深度融合。在新现实主义视域下,多克特罗小说不仅重建了20世纪初美国社会历史,而且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现状和民众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美国犹太作家E.L.多克托罗受到国内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在E.L.多克托罗的众多作品中,《拉格泰姆时代》(Ragtime,1975)的种族混杂性最为突出。国内学者大多从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叙事艺术技巧、人物形象解读和身份构建及主题研究等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笔者尝试对国内《拉格泰姆时代》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在总结已有研究中探讨新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9.
鲜于静 《文教资料》2014,(22):13-15
在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中,多克托罗从20世纪70年代的视角,重构了美国“进步时代”抗争与寻求解放的女性,真实和虚构女性人物的融合反映了20世纪初期美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小说塑造了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女性人物,包括激进女权主义者、中上层社会白人女性、妓女、黑人和犹太女性。在历史的变革中,她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女权运动的影响,试图摆脱受奴役的状态,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同社会、命运进行抗争,寻求解放和幸福。该小说反映了作者在女权运动时代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女性身体和意识的解放、社会活动的参与、理想与和谐的两性关系是女性获得幸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多克特罗在《拉格泰姆时代》中借助拉格泰姆音乐的隐喻,以直观呈现、讲述、主题模式三者合一的音乐叙事塑造了"期待"与"惊异"并存的美学体验,蕴含变化中坚守不变、异质中寻求和谐的时代哲学。此外,拉格泰姆音乐的起源及特征也折射出黑人于异质文化中维系文化身份的智慧和传承文化传统的努力。其音乐叙事还成功彰显了一个好坏掺杂、身份经历重构、伦理复杂化的"破碎时代"。主人公科尔豪斯的暴力变革之路不仅揭示了伦理的多维性和复杂化,而且引发人们思考相同性与差异性中谋求中间道路的戏谑式"严肃游戏"态度及伦理主体的自我形塑或许是破碎时代中克服时代局限,实现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未来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来,在思想界的“现代性反思”过程中,文艺史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批判“阶级进化论”转向了“现代化论”、“世界体系论”以及“新历史主义”等历史叙事模式。在当代中国历史观念的价值取向和学理基础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艺史观在思想解放过程中正在不断走向多元化,但也出现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相分离的历史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影像生产、传播技术的革新与普及,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上开始涌现出大量的民间影像。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重新界定了新媒体语境下"民间影像"的内涵,并结合国内外媒体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实例,对当代民间影像的生产模式、传播特征等展开论述,并较为深入地辨析民间影像重构影像格局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中国新诗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创新,从传统古体诗歌的经典体式里成功突围,形成了中国新诗的新风格。新诗的产生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是政治和文化的激烈运动,促使中国文学的求新求变,完成了文学本身的蜕变。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潮是文化激进主义,而文化激进主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反传统,与传统彻底决裂,中国新诗在文化激进主义的影响下,不断探索中国新诗的出路,实现了中国新诗的话语重构。  相似文献   

14.
“重写文学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但这一问题主要是针对以往文学史的弊端提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重写文学史”的必然性、相对性,因而潜伏着新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主义之"新",在于它是一种将历史文本化,用文化阐释的方式解读历史的理论,它关注的重心不再是由实在事件构成的"历史",而是由话语符号构成的文本和贯穿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因而对其更为准确的描述应是"历史文化主义"。相对于原来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历史主义而言,它将一种对于文学而言的外在性历史视角,转化为文化场域内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将历史文本化,历史首先被视为一种文本的建构而非客观的存在,动摇了历史叙述中那种根深蒂固的语言透明性,使外在性的历史以"文本—文化"的方式转化成了内在性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将形式方法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将原有的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跨文体互文",新历史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方法的纯内在性。这种泛文本化的思想方法为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一种文化诗学、历史诗学。但这种文本化的方式依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使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二元对立的否定性结构更为显著;其二是使"历史"被抽空了丰富性的内核,成了空洞的概念。新历史主义的这种困境也是文学理论尝试以二元对立的共时性结构来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重建一种文本自律性的理论体系这一尝试的最终困境。新历史主义使文学理论走到了"文学之外",却没能使文学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真正地走到"文化之外"、"文本之外",新历史主义者依然没能走出杰姆逊意义上的"语言的牢笼",将一切泛文本化实际上否定了文学有任何超越文本之外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analyses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 In the first part, by explaining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background to the creation of Jane Eyre and the influence of characters i...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主义批评在西方学界崛起的背景是后现代主义,它对后现代理论既有批评方法论的沿袭也有理论论本体的反叛。正是在与各种后学理论的交锋中,新历史主义明确了文化诗学的学术理想。从文化诗学的批评方法论和理论旨趣两方面,对新历史主义与后现代理论的话语关系作出适当清理,是正确理解新历史主义话语特征的前提条件,也是文化诗学的谱系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8.
在深入剖析国内通用MIS系统开发和应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重构的信息系统构造模型.该模型提供数据库重构模块、查询重构模块和界面解析模块,实现在系统中重新定义数据库对象、重新设计查询界面并保持应用程序和后台数据库的逻辑独立性.实践证明,基于重构式构造模型的MIS系统从根本上降低了维护成本,增强了系统的扩展性和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鉴新历史主义的视角解读《白鹿原》 ,依次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作品分析 :小说的意义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显现的 ;小说本身是历史文本性的一种具体体现 ;小说中异己意识形态因素的存在与化解 ,起到了加强主导意识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产生于新历史小说和新历史主义兴起后数年的《尘埃落定》,虽反映了藏区土司制度覆亡前的最后一段历史,可是其对历史的叙述,却已迥异于往日的历史小说。对土司家族日常生活的描写,第一人称视角的独特效果,似傻非傻之间的不可靠叙述,都使其具有浓厚的新历史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