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献综述的研究方法,论述了举重腰带可以通过增加腹内压和防止脊柱过伸来增强不背部的稳定性,因此在极限和亚极限重量举重和力量训练等竖肌群需要承担很大的阻力的动动中有非常的作用。然而,不正确的使用举重腰带可以导致血压升高和腹肌力量减弱等不良影响,为举重腰带在力量训练中的正确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4年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的成绩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目前我国男子举重广西、江苏位居全国前列,两广在中小级别上称雄,东三省则在中大级别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江苏发展较为全面,而我省只能在中大级别上有一定的竞争力;我省运动员抓举及挺举的成功率严重偏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单信海 《体育科技》2005,26(1):21-23
通过对2 0 0 4年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的成绩分析,认为广西队有如下特点:广西取得了金牌与奖牌数两个第一,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广西在小级别传统强项上继续保持着较高水准,同时又在某些中级别上有所突破;一挺的整体成功率比较高,但个别运动员存在三次试举全部失败的现象,今后训练中要努力改进。  相似文献   

4.
通过采用5种不同的纵跳方式,对12名女子举重运动员髋、膝关节的角度、角速度等生物力学参数进行采集,所获数据和举重专项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纵跳方式中的纵跳高度和专项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60cm下落跳中的生物力学参数和专项成绩相关因素最多,尤其是下落后的纵跳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和专项成绩高度相关,相关程度在0.8左右水平.并且根据相关分析结果提出一种针对举重运动员的肌肉快速力量和离心肌力的训练方法,即适宜高度为60cm的跳深练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动作的动力学特点。方法:采用比利时产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四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四次成功抓举动作进行分析。结果:(1)四人在抓举整个过程中,身体压力中心的左右波动幅度均大于前后波动幅度。其中发力阶段左右和前后波动最大,而下蹲支撑阶段和提铃阶段波动较小;(2)与其他阶段相比,下蹲支撑阶段的压力中心运动轨迹最小;(3)在抓举整个过程中,身体稳定性顺序为下蹲支撑阶段〉提铃阶段〉上举阶段〉发力阶段,阶段总压力差表现为发力阶段〉下蹲支撑阶段〉上举阶段〉提铃阶段。结论:四人在抓举过程中符合"近、快、低"、和下蹲"低、稳"的要求。付小娟需加强提铃和上举阶段身体的稳定性,郭晴和张茜需加强发力阶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举重运动的快速发展,运动员在整体实力及技术动作相当的前提下,战术的运用及临场的心理状态成为左右比赛成败的关键。良好的心理状态需经过长期的系统化训练和适时调控才能形成,探讨举重运动员的心理调控措施与方法,对举重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和创造好成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5种不同的纵跳方式,对12名女子举重运动员髋、膝关节的角度、角速度等生物力学参数进行采集,所获数据和举重专项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纵跳方式中的纵跳高度和专项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60cm下落跳中的生物力学参数和专项成绩相关因素最多,尤其是下落后的纵跳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和专项成绩高度相关,相关程度在0.8左右水平。根据以上相关分析结果提出一种针对举重运动员的肌肉快速力量和离心肌力的训练方法,即适宜高度为60cm的跳深练习。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摄像解析及三维测力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男子举重队6名运动员的抓举动作进行诊断和评价,为其改进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抓举过程中杠铃中心点运动轨迹应尽可能成垂直直线向上,S型弧度要小,发力后杠铃应达到一定最大速度,部分优秀运动员下蹲时加速度大于自由落体加速度,杠铃上抛中心点与身高的比值应控制在70%左右.抓举过程中人体膝关节角度曲线成双峰,而髋关节角度曲线为单峰,髋关节不可过早打开,躯干也不可过早用力.抓举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每个阶段的发挥对下一阶段均有重要影响,对抓举的技术分析应采用系统的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9.
使用两台PHOTO—SONICS IPL型16mm高速同步摄影机,拍摄了1990年北京第11届亚运会5名女子举重冠军(其中4名是世界纪录创造者,1名为世界锦标赛冠军)的挺举技术影片,通过对影片的解析、计算、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女选手挺举技术与男选手的差距,主要是杠铃上升的相对高度高,杠铃的回降距离大,无效功占的比例大,有较大的改进潜力。2.五名女选手相比,邢芬有杠铃上升高度适宜,回降距离最小等优点,技术较好;黄晓瑜的发力效果好,但杠铃上升高度和回降距离偏大,需要改进。3.膝关节的最佳发力角和运动幅度,不仅取决于膝关节肌本身的功能,还与人体整体的姿势和总体负荷有关。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技术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动力测试与摄像解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国家男子举重队占旭刚、石智勇等 9人的技术动作进行诊断和评价 ,为改进技术、提高成绩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抓举测试中一些运动员引膝角度不合理 ,展髋抬体幅度偏大 ;挺举测试中张国政引膝时间较长 ,压力调整不合理。跳步动作是维持接铃支撑平衡的补偿性动作 ,运动员杠铃上送距离较大 ,造成过大的回落距离和速度。占旭刚在挺举 180 kg接铃时杠铃回落的距离和速度过大 ,再加上其退让性缓冲不足 ,下砸力过大而导致动作失败。发力后接铃支撑时 ,人、杠铃压力中心移动过大和 Fz对 X轴出现大的单向力矩是失败的技术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举重指数对我国男子举重现状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重指数是由举重成绩和运动员的体重2项指标进行计算而得,是一个较为通用的举重力量评价指标。通过对2 0 0 4年全国举重锦标赛上8个级别的前8名运动员的举重指数分析表明,目前我国运动员的平均抓举、挺举、总成绩指数分别为8.2 0、9.97及18.0 7,与世界纪录相比,我国抓举指数要差13.4 % ,挺举差12 .6 % ,总成绩差13.5 % ;举重指数在中、小级别上变化较为平稳,而在94kg级以上的大级别中,指数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8个级别中,我国 10 5kg级发展水平最底,而6 9kg及6 2kg级的发展水平最高,竞争最强。  相似文献   

12.
影响挺举上挺效果因素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我国运动员,挺举上挺技术差的现状,应用生物力学和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对影响挺举上挺效果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制动时间是评价上挺效果的重要指标。制动时间长,上挺效果差。由于制动时间与单位杠铃重的最大爆发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42(P<0.01),因此欲缩短制动时间,就要提高爆发力这一力量素质。此外,还发现单位杠铃重运动员输出的最大功率与杠铃上升的最大垂直速度之间呈高度相关(r=0.982,P>0.01),故建立两参数之间的回归方程:P_(max)/BW=19.01·V_(max)-10.16。应用此方程可对运动员的上挺能力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13.
对海口市举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践法对海口举重运动员肩袖,手腕,腰膝等部位损伤的性质及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其受伤的规律,针对30名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运动损伤做了统计和调查,提高分析总结原因是:由于举重运动训练经常出现翻铃,提铃,支撑等动作,所以,运动员在做极限运动时就容易出现损伤.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运动员缺乏一些必要的运动损伤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状态差,训练计划不合理.针对这些些问题做了调查和研究并提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梳理我国举重项目发展的历程,以2000年-2008牟间世界举重锦标赛和奥运会举重比赛成绩为依据,综合分析我国举重项目整体实力,以促进举重项目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举重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共调查 2 6 5名男女举重运动员。并对其相关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 ,男女合计患者率为 78.4% ,而女性为90 .0 0 % ,共检出 12 1种损伤 ,但常见的集中在 12种。受伤部位以膝和腰患病率较高 ,依次为腕、肩、肘、髋。 73.8%的损伤是慢性损伤或急性转为慢性的损伤。除膝患病率女性高於男性外 ,其他如受伤种类 ,疗效以及受伤原因等 ,男女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损伤原因以错误技术动作 ,强度或量过大 ,以及身体疲劳等因素为突出。提出了减了损伤的预防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举重运动员队伍的发展,从1980 年开始有了新的突破,进入90 年代,其发展幅度略高于我国运动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到1997 年,该项已达500 余人的规模。  相似文献   

17.
采用星钛便携高速摄像系统对运动员进行平面定点拍摄,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对孟××抓举技术动作进行拍摄和分析膝角、髋角、躯干角、杠铃高度、铃水平速度和铃垂直速度及其过程参数。研究表明:躯干在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阶段,过早的后仰发力,造成引膝不充分、躯干角在铃速最大时刻过度后仰;抓举动作技术的不稳定如杠铃在达到最高点后距离支撑平面不稳定,水平速度不合理均导致其抓举失败。  相似文献   

18.
举重抓举和下蹲翻运动学比较与用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对参加2003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的10名运动员的抓举和下蹲翻进行运动学分析并对力量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运用逆向动力学方法对两种技术动作的主要关节的净力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膝关节角度在提铃离地时刻有显著性的差异;对力量参数回归分析表明,运动员抓举杠铃重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所能够输出的最大功率,而运动员下蹲翻杠铃重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杠铃的作用力的积累过程;对于抓举和下蹲翻动作髋关节净力矩分析表明,对于抓举,髋关节最大净力矩与对应此时刻的髋关节角度呈负相关,而对于下蹲翻,髋关节最大净力矩则与所试举的杠铃重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对 12名青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进行了专项成绩测验和下肢髋、膝、踝 3个关节的等速屈伸肌力的测试。通过相关分析 ,探讨了青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下肢力量水平与专项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举重专项成绩与髋关节伸肌力矩、膝关节伸肌力矩、踝关节跖屈肌力矩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多个世界上知名度较高的举重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及数据,证明举重不只是可使身体健美,对防止肌肉萎缩及骨质流失等均起着十分奇妙的作用,特别对中老年人来讲,是一种十分奇妙和有效的力量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