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01年 3月5日《译林》杂志在杭州创刊。月刊。林纤、日本人伊藤贤道为监译。共出版13期。该刊所译载的文章,以明治维新,特别是以财政、税收、公债、练兵、兴学为重点。 5月罗振玉、王国维主编的《教育世界》在上海创刊。半月刊。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该刊致力于教育改革,重视介绍外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至1908年1月,共出166期。在1907年以前私人创办的教育杂志中,它是发行量最大、出版时间最长、影响也较大的一种。 6月25日沈翔云、秦力山在日本东京创办《国民报》月刊。该刊“大倡革命仇满之说,措辞激昂。”为中国留日学生中…  相似文献   

2.
《国外出版动态》将于1986年第三季度复刊,由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国外出版动态》编辑部编辑出版。该刊为不定期内部刊物,1978年创刊,原由国家出版局研究室编辑,1985年因故停刊,共出版了一  相似文献   

3.
赵振宇 《新闻界》2013,(18):80-80
董天策先生是我2001年从媒体调入大学后最早结识并至今保持联系的一位学界朋友,虽然年轻,但成果颇丰,令我钦佩。我读过他的许多文章和著作,就连他作为《同舟共进》审读专家写的每期点评文章我都拜读过,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4.
<正>董天策先生是我2001年从媒体调入大学后最早结识并至今保持联系的一位学界朋友,虽然年轻,但成果颇丰,令我钦佩。我读过他的许多文章和著作,就连他作为《同舟共进》审读专家写的每期点评文章我都拜读过,受益匪浅。但是,他的这一本《问题与学理:新闻传播论稿》("新闻学传播学名家论丛"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问题与学理》)却让我能够更系统地对他的经历以及在新闻传播学领域所做的探索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过去的新闻传播研究中,学界的学术研究和业界实际需求间的矛盾,一直都是困扰我们进行新闻传播研究的老问题。董天策教授所著的《问题与学理》一书出版,或许为我们进行更接地气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另一种可供学习效仿的视阈。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5,(7):35-36
<正>《赤光》是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的很多早期领导人参与了该刊工作。该刊的前身为先后由赵世炎、周恩来主编,1922年8月1日创刊的《少年》。《赤光》于1924年2月在巴黎创刊,为16开本的油印半月刊,截至1930年3月,共出版了55期。1922年,周恩来、王若飞等人在巴黎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更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个组织很快从最初的20余人发展  相似文献   

6.
四.期刊出版从1937年到1940年,延安创办了许多刊物,繁荣了出版事业,使延安发展成抗战宣传中心,领导着各抗日根据地的宣传出版工作。《解放》周刊(后改为半月刊)是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创办于1937年4月24日,终刊于1941年8月31日,共出版134期。它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的前列。1939年5月1日在该刊创刊二周年的编者文章中称:“中共中  相似文献   

7.
美国出版界专业杂志《出版商周刊》于1994年10月推出一个多媒体出版特刊,全面介绍了美国多媒体出版情况。该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有关多媒体出版的基本概念,多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的区别;第二部分介绍了经营电子出版企业的一些基本常识,市场开发、读者对象及零售渠  相似文献   

8.
宋楠 《青年记者》2005,(7):17-18
抗日战争期间的抗战代表刊物——《抗战》三日刊,是由邹韬奋先生于1937年8月19日在上海创办的,该刊由抗战三日刊社发行,每三日发行一期,16开本,第1号为每份两张,零售1分;第2号起改为每份3张,零售2分。从第7号起,由于受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制,曾被迫改名为《抵抗》,到第28号起,又恢复了《抗战》。该刊在上海沦陷后从第30期迁往汉口,及至次年7月3日,《抗战》三日刊共出版86期,随即它与《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后迁往重庆,到1941年2月被迫停刊。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自一九七九年成立以来,编辑、出版了期刊一种和丛书二十多种。《图书馆学研究》(原名《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是一个学术性和知识性兼顾,普及和提高并重的刊物,至今已出版了14期,发行量由刚创办的2500册,增加到4500多册。《图书馆学研究》开辟了图书馆学、科技情报学、目录学、史料学、版本学等栏目。从一九八二年起,该刊在原有的基础上,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提高质量,增加内容,每期大约有四十篇文章15万字左右。  相似文献   

10.
《全国新书目》自出版总署成立开始创办,到现在已经历过45年。它伴随我国图书的出版,给图书馆、资料室与各种情报研究所以及广大的读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对海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刊发行最多时上10万份。 由于市场经济的转轨及体制的变化,该刊遇到一些困难,曾停刊一个短暂时间,现在经总结经验,整理内部,即将以新的面貌出现。 《全国新书目》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新书目月刊。  相似文献   

11.
《出版工作》编辑部: 《出版工作》今年第1期发表了舟自横同志《何谓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品?》一文,对我社去年2月出版的《生命与爱》一书提出的批评是对的。《生命与爱》是用一个旧版本  相似文献   

12.
包亚兄 《青年记者》2016,(31):89-90
《新闻学季刊》(以下简称《季刊》)是抗战时期一份颇具影响的新闻学术刊物,对战时“荟萃名流学者”、战后“规划报业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该刊由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研究会于1939年在重庆创办,共出版8期,总计160余万字.除“特载”及“新闻界新闻”外,《季刊》共刊载研究文章115篇,汇集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对《季刊》的研究尚处空白,本文试通过研究该刊的创办背景及主要内容,来探讨战时及战后我国新闻学术研究的特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社办期刊该由谁出版,本来是不成问题的常识。前不久看到国内一份颇有知名度的某周刊的版权页,才知道这个常识并没有成为一些社办期刊人员的“常识”。虽然该刊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创意已为期刊界所称道,但该刊在版权记录上不该有的差错,却令人深思。该刊的版权页上明明白白写着:“出版:某某出版社”。《出版发行研究》杂志刊登的中央出版社的经验介绍材料中也写道:“本社还出版了《科技与出版》等期刊”。显然,在该出版社领导的观念中,认为出版社除了出版图书,还能出版期刊。这两个事例表明,认为出版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史料》第二辑与大家见面了。《出版史料》第一辑在2001年下半年首次在北京出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好评;我们还收到众多读者来信及作者来稿,在此我们一并致谢,并在本栏摘登了几封读者来信。《出版史料》的出版,本身便是一个故事。在1982年,上海出版过《出版史料》同名刊物,据业内人士反映,该刊内容翔实丰富,颇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论坛》载文的选题、引文及作者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图书馆论坛》原名《广东图书馆学刊》,创刊于1981年,由广东省图书馆学会,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广东省高校图工委和中广东省山图书馆联合出版。1991年前为季刊,自办公开发行,从1992年起改为双月刊,交邮局发行。截止1992年4月已出版46期。该刊以发表图书馆学研究成果为主、学术性与知识性并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立足本省、面  相似文献   

16.
介绍《老年心脏病学杂志》(英文版)在军民共建、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实践经验.立足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分工协作,通过学术、编辑、出版、传播4个方面高起点的有效措施,使该刊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一种学术内容和影响力都初步具备国际化水准的期刊.  相似文献   

17.
《各国消息》于一八三八年十月(戊戌年九月初一)在广州创刊.它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主办的第二个中文近代报刊(第一个为《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已在它问世前停刊,所以它又成为当时唯一的中文报刊了.该刊每月初一出版,十六开本.木板雕刻,中国书本式.何时停刊无确切记载.考虑到当时中英关系紧张,在华的英商和传教士,都于一八三九年五月受令撤离广州,因此该刊最多出至第八期.目前仅见第一、第二两期(存大英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范军 《出版科学》2016,(5):121-128
辑录说明:主要辑录2013年至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也收有少数台湾地区的)有关出版文化史方面的论著、译著、资料集,按照出版的时间先后进行编排。笔者2005年在《出版科学》首次推出《出版文化史研究论著目录(2000—2004)》,之后在该刊每年推出上一年度相关研究书目,最后一个年度是2012年的书目,近两年因该刊连续刊行笔者《区域性出版史料经眼录》8篇,暂停了年度论著目录,这次我们将最近3年的相关书目合并刊出,形成16年的连贯性资料汇编,以方便国内外关心出版文化史的朋友。  相似文献   

19.
传统媒体在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时,如何实现纸质媒体和电子版共生共荣,《商业周刊》的数字化生存有一定启示意义。纸质《商业周刊》1929年由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创立,已成为世界性商业杂志。该刊1996年就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背景资源优势是其成功转型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0.
王琰 《出版广角》2021,(12):50-51
《北京文学》是一本"撷千种书刊精化,创独家选刊气象"的高品质文学杂志.在近70年的办刊历史中,该刊凭借内容的清新感与现实感,立足可读性,备受读者欢迎.新媒体时代,《北京文学》把握融媒体本质,更新办刊理念,精准选择传播形式,打造高质量的作者队伍和出版编辑团队,有效保证了作品的文学质量,成功探索了数字化时代的办刊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