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案例背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走进新课程,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构建对语文的理解,因此,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平台。然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却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知识,学生在老师讲授之前明明已经懂了,却在老师的“授意”之下装不懂,心领神会地配合老师安排,从进入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开始,然后进行巩固练习、拓展创新,直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的课堂,其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语文课堂失去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案例背景]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走进新课程,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构建对语文的理解,因此,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平台。然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却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知识,学生在老师讲授之前明明已经懂了,却在老师的“授意”之下装不懂,心领神会地配合老师安排,从进入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开始,然后进行巩固练习、拓展创新,直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的课堂。其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语文课堂失去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笔者尝有幸作为评委参加了多次各级各类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课后选手或者听课老师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哀叹:“教师的教学设计得很不错,可惜就是学生配合不到位,不然的话……可惜得很呀!”言下之意就是课堂上学生不会很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意想不到”,使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或者结构不完整,失去了“精彩”。  相似文献   

4.
当老师已经10个年头,总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为什么学生年龄越来越大,上课提的问题却越来越少呢?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我的“预设”能实现,我不得不越俎代疱,抛出一连串的问题,灌输式地让他们思考。可是,当学生失去了“质疑”的兴趣以后,课堂的活跃气氛没有了,师生的互动和沟通没有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是课堂中的“主角”、甚至是课堂的“独裁者”。  相似文献   

5.
跟谁配合     
吴友智 《教书育人》2001,(17):28-29
最近,笔者应邀担任市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评委。在评议时,有人慨叹:“某老师教得不错,就是学生配合不好。”乍一听,说得似乎很客观。倒是有一次听了特级都教师于永正的课,才知道课堂上只有学生跟老师紧密配合,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课前谈话,有一名学生表态:“我们一定跟于老师配合好。”可于老师却立即更正“不,是我跟你们配合。”顿时,课堂内,掌声雷动。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课堂上究竟是谁跟对方配合,这句话作了明确有力的回答。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课堂则成了演出“教案剧”…  相似文献   

6.
教,本是不懂才教。学生已经“懂了”,又该如何教呢?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对“懂了”缺乏实质性了解,因学生“懂了”却反而显得束手无策,可以说是教也艰难,不教更艰难。只有少数教师能承受住学生“懂了”时的课堂冲击,而这样的教师多是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或名师。  相似文献   

7.
杨荣平 《师道》2005,(10):13-13
老师们下课前常会对学生说两句话: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说实话,我真希望学生懂了,但又害怕学生说“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往往会掩盖许多问题。不信,去问问学生,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多多.难怪很多老师课后大呼“没想到、没想到”。  相似文献   

8.
付慧清 《江西教育》2004,(18):32-32
说起“没问题”,我便想起了老师们下课前常对学生说的两句话:“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说实话.我真希望学生懂了,但又害怕学生说“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往往会掩盖许多问题。不信.去问问学生.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多多,难怪很多老师课后大呼“没想到、没想到”。  相似文献   

9.
[案例背景]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走进新课程,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构建对语文的理解,因此,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平台.然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却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知识,学生在老师讲授之前明明已经懂了,却在老师的“授意“之下装不懂,心领神会地配合老师安排,从进入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开始,然后进行巩固练习、拓展创新,直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  相似文献   

10.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书渎百遍,其意自见”。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句话。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地位仍然搞一言堂。不给学生留下一点儿读课文的时间。有的也只是让学生默读一遍后。就开始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即使低年级的重点篇章也是这样,使学生一下子感到语文课的难度增加了许多,甚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梁芬 《中小学电教》2011,(8):145-145
在许多网络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过分地看重和强调设计的“精巧”,用一个个自以为精彩的提问贯穿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去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走马观花似地在网络间奔走,失去了自主思维的空间,教师成了“导演”,而学生则成了课堂上的“演员”,在老师的指挥下进行各种表演。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讲完某一问题后,问学生:“懂了没有?”教室里或无人应答,或齐声回答“懂”,于是,教师便以为大家都懂了。可一经检测,发现学生却往往错误百出。诚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笔者认为其关键还是教者忽视了对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听课浮于表面,不能做到耳、眼、手、脑并用,听、看、记、思并举,对老师所讲问题处于似懂非懂的麻木状态,甚至还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鉴于以上情况,笔者想就几种主要的学生课堂行为的作用与培育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不是背书,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课前预习时,学生往往好像什么都已经懂了,发现不了问题,找不到有疑问的地方,而当课堂上老师要他回答问题时又答不上来。更让人苦恼的是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过于分散、  相似文献   

14.
从现在初中学生的心理上来讲。学生在课堂对老师有意无意的有一种依赖心理,老师也乐意学生跟着自己转。老师和学生的这种“配合”,无意中禁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浓,课堂上萎靡不振,也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15.
刘家国 《云南教育》2005,(14):35-36
课堂上,我们会常常遇到这样的“插曲”:“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老师,我还想补充。…‘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这使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尴尬。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理解的课堂,教师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6.
笔者有幸多次现场聆听过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的数学示范课,如“圆的认识”“审题”“角的度量”“分数的再认识”“孙子定理”等经典课例,一次次感受到华老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自主发现、动态生成,教师与学生在短短40分钟共同度过一段重要的生命之旅,强烈地感受到华老师的数学课已经远远超越了数学学科本身。  相似文献   

17.
王延玲 《今日教育》2004,(11):24-25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即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的首要环节就是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听老师把一切告诉自己,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课堂上完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满足于老师讲的自己全“懂”了.几乎没有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课堂要活起来”,是的,不能把学生管得太死,可是,课堂上做出种种不当行为的学生,有的时候已经超过老师承受的限度,这时候是横加阻止,还是放之任之?理想的状态是正确引导,使之在课堂上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当然,话说着简单,做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下面两位老师,一个“雷霆万钧”,一个“视而不见”,看看各自效果?  相似文献   

19.
笔者经常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有一种依赖心理,而老师也乐于学生跟着自己转,因为这样的课堂是多么其乐融融啊。但老师和学生的这种“配合”,无意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  相似文献   

20.
黄正威 《教学随笔》2007,(10):31-31
“动态生成”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可是有些老师理解片面,认为生成就不能预设,课堂教学应让“教”围着“学”转。什么都跟学生跑,学生说什么都不敢触及一个“不”字。如此一来,教者时时被学生牵住了鼻子,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控制,变成一团散沙,课堂纪律松懈。教师在课堂上失去了应有的“主导”地位,结果当然害了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