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代表国家未来、民族未来和社会发展未来.对青年的态度实际上是对社会发展的根本态度.我们应该正确评价以"80后"为代表的当代青年,认真总结他们的成长规律,用全新理念调整评价视角.在此基础上,辩证认识当代青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而树立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明确现代德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的现代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2.
<正>顾润生:请具体阐述一下学校"砥砺气节青年——主体体悟式德育的建构"的顶层设计思路。史品南:"培养在未来社会中具有健康生命、理性精神、主动发展的杰出公民"是我们学校的办学使命,气节青年是对我校青年学子品格素养发展指向的生动描绘,集中体现了我校优秀校友、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  相似文献   

3.
方蕾蕾 《中国德育》2015,(15):38-43
"互联网+"时代,我国德育正面临社会结构的变化、道德关系的重构、道德社会的延伸等境遇。已有的传统与现代两种德育取向虽有所分野,但二者的问题及特征并非独立存在,且"互联网+"时代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而非颠覆,故而未来德育也应择一融合的取向,即传统+现代的第三种德育取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全新的德育观出发,阐释了德育价值基础在于德育对未来时代和社会双重设计、塑造的功能,德育价值的特征是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对立统一,德育价值的评价是一个从个体评价到社会评价的发展过程等理论观点;提出了建立价值一体化的德育和我国德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等现实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全新的德育观出发,阐释了德育价值基础在于德育对未来时代和社会双重设计、塑造的功能,德育价值的特征是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对立统一,德育价值的评价是一个从个体评价到社会评价的发展过程等理论观点;提出了建立价值一体化的德育和我国德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等现实建议。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全新发展战略已被我国政府确立为未来发展的支技战略。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日趋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作者主要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对道德的思考着手.探讨德育与个性培养、德育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及德育与社会生态的关系,阐述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对德育功能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青年学生德育功效的研究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在强调德育功效的同时必须重视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同时更不能忽视青年学生的社会价值。实现青年学生德育功效价值最大化,必须理性认识青年学生道德层面的问题。为此,要从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健全道德教育机制、完善基层组织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强化保障机制五个方面来加强青年学生德育功效。  相似文献   

8.
马宁  高亚玲 《文教资料》2012,(23):147-148
多元化社会、"个性发展"道德教育模式、道德习惯的养成等时代境遇,给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困难;为促进德育发展符合当今时代变革,重新构建德育评价体系,应努力建立以德育课程评价和德育实践评价并重的双维评价体系,使德育评价的内容及细则更符合现实需要,同时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德育评价体系网。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列宁说:“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此话既指明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方向,也道出了德育在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一般说,德育应该贯穿在人生受教育的整个阶段,但就学校教育而言,由于高教阶段的德育对青年学生的未来生活发生更为直接  相似文献   

10.
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其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对待生活和工作以及对待社会的态度,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创建特色德育体系,对于青年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以及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家庭德育承载着个体品德养成、家庭道德发展乃至服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使命。但当代中国家庭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只有基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家庭道德变迁规律以及当代青少年成长规律来充分认识中国家庭德育建设规律,成功探索出现代家庭德育方法论,才能让广大家长家庭德育改革坚持"理念先行"、家庭德育功能坚信"美德可教"、家庭德育实践秉持"无教学的教育"、家庭德育成败明晰"责任大于能力"。家长只有掌握了现代家庭德育方法论,才能开展家庭德育具体方法的综合创新与正确运用,最终担当起教养子女道德社会化的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12.
现代高校德育模式主要以知识化、思维化的知性德育为主。知性德育发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主义思潮的推进而逐渐形成,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现代德育潮流。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单一的知性德育培养模式逐渐暴露了种种弊端。"知行互动"的高校德育模式的构建探索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知性德育模式下"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问题,既能继承知性德育的优点,又能超越知性德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梁瑞仪 《文教资料》2007,(3):127-128
德育课作为一门智育和德育高度统一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素质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未来职业素质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康德说"现代社会就是一个有恶世界"。随着中国现代社会深入发展,我国学校德育必须从"直接扬善"的传统德育,向"直接抑恶"的现代德育快速转型。首先要确证学生恶性就是社会恶性的必然反映;其次要彻底明辨,现代学校德育的抑恶就蕴藏在从德育模式到课程教学广泛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最后深刻洞察、辨明、论证自然科学教学的求真、求实、求是模式,社会科学教学的共善、理解、共群模式,以及主体德育的智识模式、生命德育的"心育""身育"模式、生态德育的"生态人"养成模式内含的抑制学生朝向有恶世界、全面爆发恶性的发生机理。以此为依据建构现代学校德育制度,推动每个学生成长为对恶有直接抑制力的现代理性人。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长期低效,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德育过分关注德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德育的个体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强烈,他们的思想态度具有明显的个体利益取向,因此,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必须立足于学生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需要,彰显德育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发展、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主体"认知发展与德育范式转换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识相契合,德育在现代社会经历了"物化德育"、 "人本德育"和"生活德育"三种范式的转换.究其实质,德育在追求对人的本质(即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科学认识的前提下不断创造自身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之首 ,应摆在首要位置。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徘徊于固有的德育方式、滞后于社会发展。应着眼于社会 ,着眼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和未来。培养适应现代和创造未来社会所必备的各种素质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18.
高职学生德育评价机制要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为目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颁布实施的背景下,探索建构新型高职学生德育评价机制的实施路径,制定评价机制的基本原则和德育评价内容,完善多方参与、多元评价方式,建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德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9.
<正>一、师德修养与德育效能德育效能是在社会德育环境和德育活动中产生的,其评价指标就是青少年健康人格、道德品质,以及道德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水平,德育效能决定着未来人才的价值取向,关系到未来民族的主体素质,现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现代的德育在对待传统德育思想尤其是儒家德育思想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即:封闭保守的国粹主义和"全盘西化"的名族虚无主义。运用辨证唯物史观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尽管儒家德育理论有着历史性上的落后性,但是其作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思想精华,高度概括了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的教育智慧,是古人对人性规律把握和对价值观探索的体现。即使到了现代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随着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德育在五育中回归到了重要的地位,在探索德育原则和方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学校将目光转向圣贤文化或者说是儒家思想。在基础教育阶段,《弟子规》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关注与借鉴,将传统德育引入现代德育,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育的回归,用否定之否定的发展眼光来分析这更是教育的一种探索、改革或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