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庄子》一书蕴藏着深邃的思想源泉和不竭的美感源泉,一直强烈地吸引着后世的人们。该文以书中含有"和"的语句作为切入点,讨论"和"在《庄子》中的语义,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语句所体现的庄子人生哲学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人自然化是自然的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和逻辑结果,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调整,即把人对自然的单纯改造征服关系调整为情感性、诗性的审美关系。自然的人化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实践改造,是以人的意志、目的、愿望去改造自然,使之符合人类的目的和愿望,是康德所说的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人自然化则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重新提倡人把自然当作自己的家园和精神归宿,从情感上依赖、尊敬、欣赏和敬畏自然。自然的人化建立的是工具本体,人自然化是情本体的确立,是在人向自然的情感归依中实现自由而诗意地生存;自然的人化是人类文明的建立与进步,人自然化是对这个文明的反思与批判;自然的人化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人自然化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向自然母亲的回眸与依恃。人自然化的具体内涵包括身体自然化、环境自然化和心灵自然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刻意》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概括,比较集中地阐发了道家的“无”和“朴”的思想,并把它上升到道之本,人之本的地位,强调遵循自然之道,表现了庄子思想的根本追求,体现了道家独特而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文章提出的道家至德、至道、至治、至养、至美之理想境界,对提升当代人的人生境界有着深刻的思想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明珠 《语文新圃》2009,(12):36-37
通过对话构造故事.是庄子创作寓言的重要手段和特色。《庄子》一书随处可见以对话构成的寓言。先秦诸子经典《论语》、《孟子》、《墨子》等都具有“对话”的特点,然《庄子》的“对话”与它们风格截然不同。儒墨经典中的对话,平实有据,基本是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5.
王充闾的《逍遥游·庄子传》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丛书"首发之作,在史实极为模糊稀少的条件下,充分挖掘《庄子》文本内藏和庄子的生平隐迹,由史事而向文学审美描述曼衍,在极大近似的程度上以文化散文的笔法,踵事增华,立论不失史据,行文追求形象,探索《庄子》文本深义和梳理庄学精要,展现了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庄子形象,显示了庄子作为旷世文化哲人、市井布衣、天才士子、语言大师和浪漫诗人的鲜明特征。在全书的篇章结构上,以折扇展开的方式上编制章节,条分缕析,环节紧扣,把庄子的生平与著述、评说与影响,索引钩沉,有机地统合在一卷之中。  相似文献   

6.
贵州作家冉正万的短篇小说集《树洞里的国王》,收录了该作家的若干代表作,反映了该作家大致的创作面貌。通过细读分析小说集中的若干篇小说,可以发现,每一篇作品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思考了同一个问题,讲述了同一个故事,作出了同一种反抗,即人的异化。从中可以管窥冉正万写作以来的犹疑与困惑,以及反抗异化、探索生命真相的重要努力。  相似文献   

7.
从言语分析和逻辑认知看《庄子》内篇,相对主义的"齐万物"的言语同类与否之辩,寻求大道和言语的同一性,又作相似性的说明,是先秦语言哲学。绝对自由的"逍遥"圣人的确立多寓言故事,"名者,实之宾"之说是先秦语言哲学逻辑,它的语境外延成了近代启蒙逻辑;"大宗师"以宇宙大道为师,真人的确立允有十论。以生命信息内容、以天道知识为精神的"养生主"及其环比论文,皆一如"齐物"和"逍遥",系于人和人性论,不仅其内在逻辑、名理思想一致,且出于天道而入于人生,处处人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8.
玛丽·E·韦尔金斯·弗里曼的两个短篇故事《“母亲”的反抗》和《新英格兰修女》描述了两个生活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女性为追求自我,与社会、家庭和婚姻的统治力量抗争的故事。两位主人公,一位是几十年来任劳任怨的母亲,另一位是十几年一直独自过着清幽生活的“修女”。她们抗争的原因,方式和结果既有相似之处,却又不是完全相同。这些相似和差异的原因都可以从人物的个性心理方面加以分析比较。可以说,人物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她们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卡尔维诺的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路》,以双重视角揭示战争给人类所造成的“异化”:一方面展现战争所导致的儿童的“非儿童化”现象,另一方面暴露战争对成年人的摧残,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变异”。“通向蜘蛛巢的小路”代表了被“非儿童化”的儿童仅存的纯洁、真挚的童心,代表着人类“原生态”、“原心态”,象征着被战争所“异化”了的人得以回归、得以解救的途径。人类只有放弃人类社会所谓“文明”的异化产物,回归到人类童年时代的那份童贞,才能摆脱异化的困境,最终踏上一个平静与“和谐”的理想国度。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自然主义思想,目的是为万有的真性争取存在的空间,这可以归结为一个字——"见"。"见"即"现",意味着自我与世界之真性的出潜离隐。"真"的出场,需要个体通过"无"的工夫来破除"我"这一知、欲的载体。随着丧我显吾的达成,"我"脱去了遮蔽真实生命的种种束缚,同时也消除了控制占有他者的意志欲求。人与世界均还原出各自的本来面目,双方达成存在论上的合一,在此天籁境界中,世界与人一体自在呈现。这是一种非常可贵、极具现代意蕴的思想,其间透显着道家式的生命关怀与审美情调。  相似文献   

11.
裴承飞 《语文知识》2003,(11):33-35
高中语文第四册(修订本,人教社2001年10月第2版)《逍遥游》(节选)一文中有这样一条注释: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等常用工具书上,查不出“数”有音,可以查出它有音,义为“屡次”“多次”,这是  相似文献   

12.
在浙江省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苏教版这两套中学语文教材中,《庄子故事两则》之《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人教版九年级下),《秋水》(苏教版必修三),《逍遥游》(苏教版必修五、人教版必修五),庄子以四篇作品占据了一席之地。在配套《语文读本》中还选有《山木》《运斤成风》《庖丁解牛》《佝偻者承蜩》等文,与庄子有关的现代散文有《庄周买水》《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其中包含大量文化负载词及富有中国古代特色的表达,这些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及表述方式构成了一定的认知与翻译障碍,给翻译工作者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该文以《聊斋志异》两个有影响力的英译本(翟理斯和梅丹理、梅维恒译本)为例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二者在翻译其中文化负载词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并由此归纳出对于汉语典籍的英译,具体使用“归化”还是“异化”都不是绝对的,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从维熙 《现代语文》2005,(12):10-11
巍峨是大山的肖像,威严是大山的华装。大山常以巍峨和威严,显示它至高无上的存在和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庄子》二则中的一篇小文章,以通常的教学内容来看,包括朗读、疏通文意、字词探究、问题研究、比较研究等。字词、文意是最基本的,这个方面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在问题探究上通常看到的问题设计如下:1.这场辩论的辩题是什么?辩论双方是谁?双方的观点是什么?2.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说说巧妙在哪里?3.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  相似文献   

16.
我对“我”说—— 我喜欢白昼,明媚的阳光和漫舞的白云让我的心情洒脱闲适,微风吹拂起我追梦的勇气,毫无顾忌地填充着青春的傲慢与张扬。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对《呼啸山庄》开场的隐喻作用的剖析 ,来证明呼啸山庄事实上正是作者苦心构建起来的一个顽强地抵制着男性话语侵入的女性心灵世界。在对小说的进一步解读中 ,我们可以发现在故事的表层背后 ,隐藏着一部女性的“自恋史”与反抗史 ,复仇史 ,以及追求史。而这正是作者艾米丽·勃朗特自身体验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必须摈弃一切偏见与世俗的伦理道德观念 ,才能够进入这个用女性的生命体验编织出来的让人捉摸不定的风光奇特的女性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8.
钟嵘作为批评主体,通过对《诗品》批评标准的确立,实现了作为一名优秀文学批评家、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诚实”,为今天文学批评界的迷惘,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是"两头真"的杰出代表,极富个性和价值,集中表现在自我定位、心灵解剖和身份认同上。早年赴俄时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晚年被俘后所写的《多余的话》,就是他献身革命历程一头一尾的真实的内心记录,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散文珍品,而且为研究现代中国的社会、思想、政治、革命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更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抉择和人格修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道德资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革命政治史、思想文化史上,他都是一个"多余的人"——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渡时代英雄——的光辉典型。  相似文献   

20.
据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最初的心理动机、思想缘由及其本人的主观精神意愿来看,“吃人”实为“人吃人”的原初批判动机,而非学界普遍认为的“礼教吃人”,这就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吃人”的内涵和批判意义.深受鲁迅影响的陈映真在他的作品中叠影重现了鲁迅小说的诸多因素,早期作品《乡村的教师》再重现了《狂人日记》的“吃人”母题,两者都通过“吃人”母题的演绎转向了灵魂内面的自我批判,带有对人性的叩问,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立场、启蒙主义态度与现代批判精神.而鲁迅的深刻在于他借“狂人”之口喊出了“吃人”这个振聋发聩的声音,认清事实之后无奈偃旗息鼓.陈映真虽在思想的深刻上不及鲁迅,却还是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将其寄托于人道主义的期望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