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对唐诗中的"风筝"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梳理,认为唐诗中的风筝不是"檐铃"和"铁马",更不是以前的"纸鸢",而是一种与"竖箜篌"相似的弦乐器。  相似文献   

2.
《风筝》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说:“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有人又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它的主题也“不是什么‘自我批  相似文献   

3.
Feng zheng     
风筝是一种民间玩具及手工艺品。它以细竹片作为框架,用薄纸紧贴在上面,在一根长线的牵引下,乘着风在空中飞翔。然而,早期的风筝并不是如今这个样子,而且也不是用于娱乐的。据说,风筝是由鲁班发明的,他生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鲁班受鹰雀在空中盘旋的启发,以鸟为形,削竹为料,并叫它“竹鹞”,据说能保持“上天三日而不下”。这是最早的风筝。当造纸术发明以后,纸便取代了竹子,造出了一个更轻的风筝,它被叫做“纸鸢”。根据历史记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梁武帝曾经使用风筝把救援信送出城外。今天的风筝,就是从“纸鸢”演变而…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风筝》写于1925年1月,在写该文的五年前,作者还写过一篇《我的兄弟》,发表于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报》上。这前后两篇散文,虽字句有些不同,但所述反对小弟放风筝的事却是相同的。这就告诉我们,《风筝》不是毫无根据的艺术虚构。怪不得有人说:“这一篇……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穴李柯林《〈野草〉注释》雪《风筝》叙写了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感情折磨。作品中的“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所以很是嫌恶,以至对小弟喜爱风筝采取了一种粗暴禁止的态度。可后来“我”看到了“一本外…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风筝》一文,近年来有不少注释、讲解的文章,就作品中的“我”以及作品的主题,发表了不同的见解。现就我们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一、关于作品中的“我”《风筝》中的“我”和作者自己究竟是什么关系?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反对小兄弟放风筝不过是一种艺术‘虚构’”,“《风筝》中的‘我’,根本不是鲁迅。”(闵杭生:《谈<风筝>中的“我”》,载《语文战线》80.7)  相似文献   

6.
儿童唐诗教育应首先将唐诗还原到艺术的领域,将儿童唐诗教育还原为综合艺术教育的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成人应特别重视诗歌中对立因素间的“互旋”.在唐诗的言之层面,引导儿童“观诵”中的自然默会;在唐诗的象之层面,培养儿童“味象”中的反常思维;在唐诗的意之层面,重视儿童在“会意”中的引而不发,由此熏陶孩子“反思”的能力,养护孩子“联通”的灵性.  相似文献   

7.
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若仅只留意于对字面意思的翻译,则将会大大降低唐诗的真正魅力,于是适当的“填充法”则成为唐诗英译时架构中外文化有效理解、品味、交流的桥梁。翻译中应通过“填充法”的运用,将诗中的画面景色之美、特殊物象的意蕴、话外音与言外意等隐于文字之外的韵味传达出来,对于一些咏史怀古诗歌,还有必要对省略掉的历史背景进行精到的填充。  相似文献   

8.
春天,天空中飞舞着的各式各样的风筝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只要看到风筝,他们就会驻足观看、欣赏,还不时地欢呼雀跃,问这问那:“风筝是怎样飞上天的?”“风筝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有的风筝有尾巴,有的风筝没尾巴?”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我和孩子们一起生成了此次主题活动——放飞风筝。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2012,(10):F0003-F0003
“风筝不断线”最初是吴冠中先生在1983年《文艺研究》上发表的一篇创作笔记的题目。吴冠中在文中借风筝谈了自己对抽象绘画的看法。他认为,艺术家手中“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中的源头”,只有“风筝不断线,才能把握观众与作品的交流”。吴冠中艺术王国里那只“不断线的风筝”,风筝线连着艺术与科学两大领域,连着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无法割舍的家族亲情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风筝燕子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 春天来了,燕子妈妈带着小燕子唱着歌,飞过田野,飞过河面,从老远老远的南方回来了。 “妈妈快看,前面有只好大好大的燕子。” “不,孩子,那是只做成燕子模样的风筝。” “噢,原来是风筝燕子,不是真的燕子。”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散文诗《风筝》被作为一篇记叙文选入了初中第一册统编语文教材。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我”回忆童年时代一只风筝的故事,抨击和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和教育思想对儿童的“精神虐杀”,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反抗。《风筝》的象征手法是个难点,历来有争议。这里略陈管见,和老师们共同讨论,而不是要把这些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 《风筝》的象征手法之一,是用自然现象象征社会现象:“肃杀的严冬”象征当时北方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春日的温和”象征作者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风筝》写作的一九二五年,南方的革命方兴未艾,而北方仍处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之下。封建势力和  相似文献   

12.
世界第一枚风筝邮票(前苏联1936年4月发行的“少先队为邮电事业做贡献”全套六枚中的10K面值的“清除电话线上的纸风筝”,两名少先队员爬在房屋顶上清除缠绕在电话线上的风筝。)  相似文献   

13.
仿句,顾名思义,是模仿例句再造句子。近年来高考语文卷中常有仿句题型,包括衔接句、简答句等仿句题的类似、渗透题型。仿句题的要求虽不完全相同,但做题的基本套路还是有章可循的,这就是形神兼仿。例如,仿照下面的句子,借助对某一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一句意象鲜明又耐人寻味的话。孩子紧紧地牵着高飞的风筝,不,那不是风筝,那是孩子放飞的梦。一、错误仿句举例及分析1.形不似:(1)狂风舞动的沙尘暴,不,那不是沙尘暴,那是一头雄狮。例句前一分句的“风筝”是宾语,而错句中的“沙尘暴”是偏正短语中的中心语,全…  相似文献   

14.
做风筝     
今天,经过我的再三请求,爷爷终于答应给我做风筝。我们要做的风筝是五角星形的,我们先拿出做风筝所需要的材料:红纸、木棍、透明胶布、剪刀、固体胶。材料准备好了,就可以做风筝了。先拿出木棍,要挑又细又长的。用木棍摆成五角星的形状,再拿出透明胶布先在棍上绕两圈,再从木棍中间的“V”上绕过来,把五角星粘好。这样,一个风筝的“骨骼”就出来了,该往上加“血”和“肉”了。先拿出红纸,把风筝的“骨骼”放到红纸上,把它的轮廓大致剪下来,再在风筝的“骨骼”上抹上固体胶,放到五角星形状的红纸上,使风筝的“骨骼”和它的“肉”和“血”联系…  相似文献   

15.
此“床”非彼“床”李白的《静夜思》虽然只有平淡无奇的20个字,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这首思乡名曲“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然而,现在有不少人,甚至权威的唐诗鉴赏书籍都误解了全诗的第一个字———把“床”理解成了睡觉的“床”,从而歪曲了诗的意境。“床”,在这首诗中既不是卧具,也不是坐具,而是《康熙字典》和《辞海》中的解释:“床———井干也”,也就是井的围栏。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家宅。“井”就是家园,就是故乡,成语“背井离乡”就是这个意思。这样,“月光”、“地…  相似文献   

16.
天气晴朗,春光明媚,爸爸带我到公园去放风筝,我可高兴了!我们拿着买的那个“鹰”风筝,来到儿童活动中心。放风筝的人可真多啊!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有的风筝正在天上飘来飘去,有的风筝还在人们的手中忽上忽下,焦急地努力着。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蝴蝶”、有”蜻蜓”,还有“小燕子”……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天空中的风筝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我望着飞翔在白云间的各式风筝,急着叫爸爸“:快把我们的‘鹰’放上天空吧!”爸爸举起风筝,让我迎着风快速向前跑,边跑边放线。我跑着跑着,突然听见爸爸在身后高兴地喊着“:飞起来了,飞起来…  相似文献   

17.
正近来一连追看了国产热剧《风筝》与《和平饭店》。观后最强烈的一个感慨是,我们的国产剧开始注重从文化经典中借力了。具体表现便是:《风筝》里在借唐诗弘扬传统,而《和平饭店》里在通过借用台词向莎士比亚致敬。如果把国产剧开始从唐诗与莎剧等文化经典里借力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  相似文献   

18.
“意象”从来都是中国人分析诗词常用的词语,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意象”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最初,英文的image和汉语的“意象”被画等号,这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混淆,也造成了西方学者与读者的不解与疑惑。后来有学者提出,如今的“意象”指的更多的还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文章将从唐诗中“意象”出发,探讨在中国传统译论标准下唐诗“意象”的翻译,通过分析唐诗中植物、动物、用典和女性“意象”的不同版本的英译,探究其是否符合中国传统译论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下岗女工情系风筝制作,创办了风筝工艺社,安排下岗女工再就业。她制作的风筝飘洋过海,打入美国、日本、德国等国际市场。数年拼搏,艰难跋涉,执著追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春天,是放飞风筝的好季节。江苏如皋的“郭氏风筝”,被国际公认为“南派风筝的代表”。2004年3月中旬,“郭氏风筝”传人单锋接到中央电视台通知,该台“走进幕后”摄制组将在近期内采访她从下岗女工到“民间工艺美术家”的幕后新闻。在央视记者来访前,笔者对单锋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20.
我的课余生活可丰富了。比如跳舞、画画、下棋、游泳等。但我最喜欢的是放风筝。有一天,我带着自己最心爱的“蜻蜓”风筝和爸爸一起来到秀峰公园放风筝。我拿着风筝,爸爸放出了一两米多长的风筝线,命令我——“放”,我赶快放开手。爸爸拿着线,围着秀峰公园跑啊跑,风筝越飞越高。我旁边还有许多人也在放风筝,有“小蜜蜂”,它在天空中飞翔,仿佛在花丛中采蜜,还有“火箭”,它似乎要钻进云霄,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它们又好像要和我的风筝比高下。我当然不服气,我要爸爸把风筝放得更高,让他们心服口服。我们的风筝终于飞过了他们的风筝。我高兴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