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影视剧《蜗居》中,塑造了一个既是成功男人、又是悲剧人物的亦正亦邪的市长秘书宋思明。做为江州市副市长秘书,宋思明与秘书学理论中关于秘书人员应该具备的职场形象、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以及职业道德4个方面颇为应和,从中见出宋思明成功和悲剧的根源,又开拓影视人物分析的新途径;同时,宋思明其名所喻的我"思"我才"明"的内涵也为当下职场人员提供了借鉴、启示和警示。  相似文献   

2.
周黎燕 《文教资料》2009,(34):10-11
在影视谍战剧《潜伏》中,演创人员把一个在小说原作中着墨不多却很有分量的人物,通过艺术手段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老实、低调、平和却能化险为夷,完成重任的情报工作者余则成形象,有力地诠释了其名所喻的我“余”故我“成”的内涵。文章根据剧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从秘书学中对秘书人员形象需求、默默承担与付出的优良品质,谦虚谨慎的待人之道,以及工作的辅助性地位,加以对比分析,开拓了人物分析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当下职场人员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蜗居》的电视版非常忠实于小说原作。电视剧《蜗居》的被禁不仅折射出了当代文化语境的非生态性,更暴露了整个当代文学创作的结构性匮乏:一是,写实性使《蜗居》在塑造人物、构置情节上遵循人物的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而非当代都市小说那样在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立场上书写都市文明病中的边缘群体,《蜗居》折射出了当代文学对"五四"文学"写实性"的整体性遗忘;二是,《蜗居》的悲剧性紧扣现实生活层面中的普通人,既不同于十七年文学、文革后文学将悲剧历史化处理,也不同于先锋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寻根文学等将悲剧文化化或哲学化处理,《蜗居》使悲剧体现了舍勒意义上的那种普遍性,也打破了当代中国文学无现实悲剧的意识形态神话;三是,《蜗居》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折射出了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现实主义已被沦为一种意识形态策略,从而使"现实生活"在当代文学中遭到遗失。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不具备生态学意义上"灌木丛式",而更像是一株美丽而苍白的"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4.
秘书是秘书学的逻辑起点,亦是建构秘书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在理论上正确认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根本上克服目前我国高校秘书学教材在理论上缺乏严谨的科学性,在实践上又存在着严重的简单重复性的缺陷和弊端,对培养秘书人才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长期教学改革实践,对《秘书学》角色扮演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操作程序、实践优势及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郑国强 《文教资料》2010,(21):148-149
《秘书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除了传授秘书学的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因此,加强中职文秘专业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强化技能训练,是中职学校《秘书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管婷婷 《文教资料》2009,(26):14-16
小说<蜗居>中展现的人间百态让人唏嘘.海藻向人们展示了善的一面 ,也暴露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她对于物质生活的渴求和精神世界的迷失是造成自身悲剧的主要原因,残酷的现实世界让海藻不断挣扎在人性善恶的边缘,苍凉凄美,却叉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8.
其实,我看《蜗居》有表面的买房和内在的情缘双层结构,或者说有向上的安居追求和向下的孽缘毁灭两条情节线索,而以后者为主。  相似文献   

9.
解释语篇中的隐喻现象需要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在内的多学科的合作。文章以电视剧《蜗居》中含有隐喻的对白为例,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结合语境如何对语篇中的隐喻进行解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小说《蜗居》把女主角海萍、海藻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她们俩个性鲜明,性格迥异,人生也大不相同。心理动力学理论看重文化、成长经历,父母对孩子长久的态度对孩子性格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姐妹俩家庭中重男轻女的文化氛围,爱的缺失,以及对强大的无意识追求导致了海萍的阉割焦虑和海藻的分离焦虑。  相似文献   

11.
六六小说《蜗居》以“房”为题,叙述了一个房价飙升时期发生在一对姐妹之间的故事。改编自小说的同名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对《蜗居》进行分析,客观地解读作品中折射出来的人本性和物性、异化的爱情,探讨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六六的长篇小说,沿承了《双面胶》的风格。同名电视剧演绎的都是饮食男女,却彰显世态本色;尽是家长里短,却深蕴生存哲学;随处峰回路转,却无一跳脱常情。可谓集情感、职场和反腐三类小说之大成,每个人都会在剧中找到自己或周围朋友、同事的生活剪影。女主角海藻更是弓l来纷纷议论,本文对海藻这一名字展开联想,对比生物海藻分析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心灵漂泊与身份流散成为都市蚁族的标签,而《蜗居》的热播促成其群体性诉求的释放和身份认同的确立。"蚁族"身份的确立与认同构成《蜗居》热的深层心理动因;"蚁族"群体的平衡与归属体现《蜗居》热的潜在心理特征;"蚁族"受众的参与和评判促成《蜗居》热的后续心理支撑。《蜗居》热暗合现代社会受众对文化消费品的心理认知与期待视野,而以其写实化的创作和演绎方式成为文化消费产业的范本。  相似文献   

14.
小说《蜗居》直指现会现实,揭示了当代都市人的情感困惑和生存境遇。作品透过三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身份的女性在当下的生活状态,真实地展示出物欲化时代里女性的生存困境及个体生存悲剧。这种生存困境的生成固然有男权社会压迫的因素,然而女性自身的自我缺陷才真正是筑就"围城"的罪魁祸首。六六借小说对当下都市女性的生存困境、生存悲剧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试图寻求当代女性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5.
罗惜春 《教师》2013,(13):125-126
小说《蜗居》是女作家六六的一部情感作品,讲述了上海房价飙升时期,白领姐妹海萍、海藻的职场与情感经历,市长秘书宋思明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权术运筹,鲜活而立体地描摹了上海白领一族的生存状态。《蜗居》讲述的故事很人性,圈点了一段作茧自缚的感情和一个咎由自取的悲剧。在小说塑造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16.
小说《蜗居》展现了令人唏嘘的人间百态,也塑造了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郭海藻的形象向人们展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残酷的现实让她挣扎在人性善恶的边缘,强烈的物欲与情欲以及精神世界的迷失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创作深受犹太历史和《旧约》的影响,这是他的作品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原因之一。本文从《旧约》原型角度入手,对小说《伙计》中莫里斯这一典型的犹太受难形象进行探讨,以期理解作家在小说中受难犹太文化母题的文化构因,并探究马拉默德通过塑造典型的犹太受难形象对社会现实所进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小说《蜗居》中极具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代表人物之一海藻的形象,并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揭露人性的善恶变化,分析其扭曲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时<推销员之死>描述之美国梦、<蜗居>之中国都市梦内涵进行论述,认为其梦想都是过时虚幻的,同时<推销员之死>更多从心理上来描述推销员威利·洛曼的性格缺点而<蜗居>更多的展示社会弊端.  相似文献   

20.
在战国时代,孟子为捍卫和继承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经常与各色人群辩论。孟子在辩论中,尤其擅长运用譬喻,其喻体选材范围广泛,而以水作为喻体的“水喻”在孟子散文中比比皆是。从认知比喻的现代理论对《孟子》中的“水喻”进行归纳分析,以“水”喻品德修养,以“水”喻人们的生活状况,以“水”喻仁政,以期能够解读孟子运用比喻手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