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礼义”,是对儒家传统“礼”思想的继承,但不是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必要的修正。这其中虽然有为了适应当时社会政治要求的考虑,但也是自身内在的逻辑要求,打破传统“礼”局限于道德主体的束缚,开发其客观精神。文章从荀子“礼义”并称入手,挖掘《荀子》文本中“义”的内涵,分析“礼”与“义”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正反合,解读荀子“礼”思想由主观性向客观性转化的原因,进而说明荀子的“礼义”如何发展儒家传统的“礼”思想,以及“礼义”的客观性对于理解《荀子》中“先王”“君子”等概念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述荀子政治哲学的整体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的目标下,探讨如下四项问题:一、整理过去“礼”思想的研究脉络,思考它为何与苟子“礼”思想一直无法一起讨论。二、简述笔者在前书《荀子礼治政治思想之研究》中,如何探讨此项问题。三、提出能显现《荀子》“礼”思想的思想特质和历史角色的分析架构:即以“礼论”、“礼制论”以及“礼治论”来区分广阔的“礼”思想进而分析的观点。四、阐述《荀子》“礼治论”的若干思想特色。据于此,本文试图论证:荀子礼治论是具备超过“一王朝”、“一国家”之框架的视野,能涵盖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生存方式之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3.
《不苟》的“养心致诚”思想和《中庸》论“致曲”文段相似,荀子对后者进行了创造性继承和改造,使之从德性品格转化为知性品格。荀子知性品格的致诚思想,其内核是以心知仁义为逻辑前提,强调在“志意”层面上加以诚笃和力行。《不苟》的养心致诚理论是和其性恶善伪的人性论思想高度一致的,其中“虚壹而静”的工夫作用于“知道”,而《不苟》的养心致诚则作用于“可道”,两者共同构成了荀子道德工夫论前后相继的两个环节。荀子的致诚思想的人性论基础是材朴之性,而材朴之性就在《性恶》篇中“善伪”二字中,这是此前所常忽略的。  相似文献   

4.
荀子是《春秋穀梁传》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荀子学习和教授《春秋左氏传》当在与赵孝成王议兵于赵之前。荀子一生思想的发展是有脉络可循的,他早年学习儒家的传统思想,偏重于古代礼乐制度;中年居于稷下学宫开始创立新说,主张法后王;晚年见秦政之暴,弟子李斯相秦,荀子为之不食,荀子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荀子一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学习和教授《春秋》三传的先后顺序有利于认识《春秋》三传思想的差异。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于兰陵,在“亲亲上恩”的文化大环境之下传授《春秋穀梁传》,使《春秋穀梁传》“亲亲上恩”的文化因素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光明日报》(李文娟)2012—10—22日“国学版”以《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为题,报道了“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情况。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邯郸师专学报》2012,(4):31-3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唐丽红)2012年10月17日第2版以《“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学术研讨会召开——学者提议基于荀子思想重建早期儒学谱系》为题报道了由邯郸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协办的“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邯郸召开的情况。全文1600多字,分为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7.
荀子被认为是先秦最有成就的逻辑学家之一,在中国逻辑史上有重要贡献。荀子的逻辑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正名篇》当中。《正名篇》的杰出贡献是“概念论”。精辟的“概念论”,使《正名篇》堪称不朽。《正名篇》中关于“名”的论述从提出,到作用,到名的分类,非常细致,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究和考察。  相似文献   

8.
《荀子.解蔽》与西方哲学家关于破除“假相”或“幻像”的学说都是探讨认识和真理的关系,都试图达到“无蔽”的境界。文章通过对荀子与西方“解蔽”思想进行深入比较,找出荀子思想在知识与价值、天道与人道、认识前提与认识目的等问题上暴露的认识之蔽。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报》(2012—10.19)文化周刊版以《荀子思想研讨会在邯郸举办》为题,报道了邯郸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协办的“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邯郸举办的情况。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由于《孔子家语》“伪书”说的影响,荀子研究中几乎还没有人注意到荀子与《家语》的关系.实际上,荀子在秦昭王时将该书材料带到秦国,《孔子家语》才得以传到汉代并流传至今.《孔子家语》内容丰富,资料宝贵,《荀子》与之思想相通、材料一致,了解二者的关联,对荀学研究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1.
《邯郸师专学报》2013,(3):91-91
复旦大学哲学系东方朔(原名林宏星)教授在《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赵文化研究·荀子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栏发表的《“可以而不可使”——以荀子(性恶)篇为中心的诠释》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中国哲学》2013年第3期第43.55页全文转载,该文指出:“可以而不可使”是荀子在《性恶》篇中回答“圣可积而至”然而却“皆不可积”的“自难”时所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思想,仍然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主流中的组成部分。荀子与《中庸》、孟子在天人合一思想上只有言说语境及维度上的差异,而没有实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从《荀子》文本出发,试图在学界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厘清荀子思想中“心”与“气”概念的本质内涵,探讨“治气养心”修养的具体展开过程,从而提供一种在道德哲学领域理解荀子“心论”与“气论”的视角。荀子的“治气养心”思想重在“以礼养心”“以心治气”,该思想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人的“智心”发展为“礼心”,以及生理之“血气”发展为精神之“血气”两大问题,是一种外向的、渐修的修身路径。  相似文献   

14.
论《左传》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本思想是作为春秋时期思想解放的社会思潮出现的,而由《左传》一书得到深刻的反映。在《左传》关于春秋社会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事件记述中,民本思想贯串始终,构成全书重要思想线索,体现了作者进步的政治观点。虽然都是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但《左传》作者不同于孔子,也不同于后来的孟子、荀子。孔子的民本思想同“仁”相联,孟子的民本思想同“仁政”相联,荀子的民本  相似文献   

15.
《天论》对于“天人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阐述以及在其阐述的方法中,表现了荀子丰富的逻辑思想及其应用。荀子从论辩需要出发,以当时论战的经验为依据,研究和应用了逻辑理论和逻辑方法。探讨荀子在《天论》中的表现的逻辑思想,从而研究荀子所总结的逻辑思维的理论,对于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思想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荀子《乐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研究者对《荀子.乐论》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荀子与墨子对待“乐”的态度,以及荀子《乐论》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作用。虽然荀子并没有直接论述文学的作用,但是他论乐的方式和思路都启发并影响了汉代学者们的思考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值得反复涵泳咀嚼。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除恶向善则须靠礼仪矫正,因而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其著作开篇即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自称是孔子传人,其著作也以劝学张目,表面上看只是继承儒家劝学传统,其实着眼点明显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  相似文献   

18.
《荀子·劝学》集中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积”的重要性。“积”依赖人为,既是学习过程的体现,又是学习方法的提炼,还是“化性起伪”的必要准备。荀子“积”之思想的教育意涵精深旨远:从我“积”,凸显主体挖潜能;从小“积”,积微见著有成效;从本“积”,透过现象看本质;持续“积”,锲而不舍贵有恒。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荀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荀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荀子论《诗》.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于《荀子》首篇《劝学》的文本分析,结合荀子思想全书的脉络结构,从所劝之学与所成之学两个方面来揭示《劝学》在《荀子》全文及荀子思想中的意义,以说明《劝学》篇在荀子思想中纲领性,导言式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