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缪岑岑 《文教资料》2012,(32):11-14
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以其独特的眼光和过人的才气写出了六卷本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他对文学史的梳理自然功不可没,然而更为关键的是在此过程中,他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让后来众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受益。本文以《流亡文学》、《法国的反动》和《法国的浪漫派》为例,探讨勃兰兑斯在面对19世纪前期法国文学时,是如何在继承前人优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以及他的这些研究方法对当下文学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勃兰兑斯在学习和吸收欧洲各国伟大批评家、哲学家、史学家等思想的前提下,编写了这部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史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他把文学视为“人的文学”、心理学的、国民性的文学,按照整体性原则站在整个时代的高度,运用比较的视野、传记批评的方法彰显了他独特的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流亡文学》作为其著作的首卷充分体现的这些研究方法,对后世文学家研究和撰写文学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勃兰兑斯以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比较视域,穿越于英、法、德三国文学之间,力图对19世纪上半叶西欧文学的演变进行一番追迹。因此,《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迥异于一般国别文学史著作,是一部比较欧洲文学史。尽管当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未完全确立,"比较"却是他进行评述各国文学时自觉采用的方法。他运用了后来所称的"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方法,昭示了"比较文学"批评方法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所在,对当今"外国文学史"编撰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分析方法”和“心理主义”是勃兰兑斯文学理论批评所操持的两种主要批评图式。本文从内容和形式、实证与映证、坚守与妥协三个方面分析了勃兰兑斯文学理论批评图式下的理论特征及其张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19世纪文学主流的一部分,德国的浪漫派备受非议,勃兰兑斯的<德国的浪漫派>也毫无例外地批判了这一流派.在勃兰兑斯看来,德国的浪漫派割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完全脱离当时争取进步和自由的斗争,一味地迷恋于远古的民间传说,并且把它视为一种病态的精神现象予以否定.评价主要基于比较的方法,援引具体作品,作品行文如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彰显了作者横溢的才气.但却没有避免主观臆断的弊病,表现出诸多批判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文学期刊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当代文学期刊不仅能及时地为作家提供刊发新作的场地,而且还将全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家加以集中有序的管理,以建立有着统一路线的文学格局。创办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人民文学》即是当代文学期刊的典型代表。1949-1955年即"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为贯彻执政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而呈现出主流叙事的基本特色,它严格遵照体现国家主流意识的办刊原则来保持它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基本风貌。《人民文学》对其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是通过其号角式的时政性理论、旗帜式的主旋律创作与长矛式的运动化批评来实现的。主流叙事是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话语形态,这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掌控和指引文艺刊物的直接效应。《人民文学》在引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主潮的同时体现了建国初期的时代氛围对它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一直存在于文学史的书写中。因此,有关的研究应当是当代文化批评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将它置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作全面考察的,则是宋剑华的《百年文学与意识形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传统文化当中,撒旦是作为上帝的"敌对者"而出现的,是一切"罪"与"恶"的最高象征,也是《圣经》中的诱惑者和告发者。但是,在弥尔顿笔下,撒旦被赋予丰富的话语权,从而使一个单纯的"极恶"形象生动丰富起来。《失乐园》中的撒旦,既是悲情英雄,也是狡诈恶魔,作者用反讽的手法,表现出了一个具备双重性格的撒旦,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伴随着整部《失乐园》的发展,撒旦的形象从英雄走向恶魔,这是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形象的双重性,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审视。同时,撒旦无论是英雄,抑或是恶魔,都表现出雄辩的才能,对语言的运用,展现出英雄的不屈和恶魔的猥琐。发展带来了立体且全面的视角,双面的撒旦由此拥有了鲜活的形象和无穷的魅力,成为了评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主流文化中的邪恶原型,约翰·弥尔顿在其史诗巨著《失乐园》中创造的撒旦英雄备受学界争议。然而,通过运用聂珍钊先生倡导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弥尔顿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家庭环境中父亲的教育模式、求学游历阶段对剑桥教育制度和模式以及教会桎梏的种种不满,并且剖析所有这一切最终所导致的弥尔顿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情与支持,从而证实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撒旦英雄形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11.
文学瑰宝《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雨果用自己的灵魂和心灵来塑造人物,寄托自己的理想。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爱斯梅拉尔达具有崇高的形象,美丽的心灵,使艺术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旨在通过剖析文本创作意图、写作背景、文本环境、文学形象以及文学功用等诸多方面,比较分析其异同点。  相似文献   

13.
《失乐园》是弥尔顿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作为一篇神话史诗中的典型代表,所塑造的亚当、夏娃、撒旦、上帝、天使等形象都较为丰满,尤其是撒旦形象,体现出了作品推崇及追求的精神,具有代表意义,本文即针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及长诗主题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失乐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群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和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是新中国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基础理论教材,代表了两个时期的理论特征。两者在文学性质的界定、理论出发点与体系的构建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通过两部教材的比较,我们还需要重新反思文学的性质,在文学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上要处理好理论介绍性与个体独创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战逸超 《考试周刊》2010,(57):21-22
海明威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山。一直是学术研究热点,他的短篇小说也备受学者青睐。海明威的短篇《麦考勃短暂的幸福生活》同样也是他的佳作之一。本文一改以往对海明威写作风格、创作特点、象征手法等进行分析的思路,而是通过分析文中隐含作者对人物,以及人物之间关系的态度和描写,来剖析背后隐藏的作者对人际文化的批评,通过文本细读法,揭示在美国社会"以利为本"背景下,爱情与友情遭到扭曲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旨在通过剖析文本创作意图、写作背景、文本环境、文学形象以及文学功用等诸多方面,比较分析其异同点。  相似文献   

17.
文章着重探讨了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亚德.吉卜林早期短篇小说《莉丝帕斯》的身份问题。同吉卜林一样,莉丝帕斯兼具印度和英国两种文化身份。然而,处于两种文化边缘,既遭印度人排挤,又受英国人轻视的莉丝帕斯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文化身份,在追寻中陷入了迷失。  相似文献   

18.
爱若斯及其本性的问题贯穿柏拉图《会饮》的整个文本,历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这部作品对爱若斯的赞颂。爱若斯和阿佛洛狄忒的关系是理解《会饮》的关键问题。在《会饮》中,柏拉图以爱若斯与阿佛洛狄忒代表爱的不同品质,确立了爱若斯作为神人共主的地位,并取代阿佛洛狄忒,成为爱尤其是精神之爱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9.
韦施羽 《广西教育》2008,(33):37-38
讽刺艺术一直是《围城》的一大亮点。钱钟书先生以幽默的笔法针砭时弊,描摹人情世态,调侃“芸芸众生”,以机智的笔触,在看似嬉笑中予以淋漓尽致的嘲讽。其讽刺艺术高超、独具一格,语言风趣幽默、妙趣横生,呈现出灵动机智、轻松洒脱的讽刺艺术风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作品中所描写的人性弱点做反面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感悟到人性真善美的珍贵。  相似文献   

20.
朱美英  董成亮 《现代语文》2009,(11):126-128
通过对两个不同国家里的两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两位美丽卖唱女形象的比较分析,从而揭示使二人遭受不同的物化、异化命运的根本原因所在:两国思想文化传统差异和两位作家的阶级差异、时代差异以及不同的思想根源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