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他反对侵略,主张民族平等;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最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主张实业救国,对外开放,发展经济,富强国家;他饱蘸辛酸总结出的治国方略,是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张謇和孙中山在关于发展工业、商业、交通等产业的重要地位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张謇主要是从微观角度出发,通过创办一系列的企业来探求救国道路,而孙中山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质属于改良性质,而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则是改革性质的,主张以全新的资本主义模式来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3.
周学熙“实业救国”思想包含兴工振商、富国养民、工学并举和作新政治等主要内容,不乏一定的独特性和深刻处,也存在很大的认识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简论张之洞的实业救国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的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思想根源。它以提倡农工商三年并重和提倡实业教育等为基点,提出了兴办实业的各种具体主张,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实业救 国的活动。如办工厂、开矿山、修铁路,兴办 实业学校党等。张之洞的实业救国思想及主张主张产生过积极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孙中山的教育思想虽多有研究,但从"教育救国"方面进行专论者尚少.事实上,孙中山作为一个把毕生献给"救国"事业的伟大的爱国者,就其思想体系来看,"教育救国"方面的内容当为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属性上明显是经历了一个从"改良救国"到"革命之建设"的阶段性进化,内容上则与其人的"学问立国"说密切关联.在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中,它尽管素材量上并不显突出,但这并不影响其鲜明特点和层次高位.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工业科技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包含了丰富的工业科技思想,他认为,科学技术是近代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中国工业发展的途径有三:一是在工业生产环节广泛使用机器,以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科技成果,积极发展中国自己的机器制造工业;三是建立现代能源体系,发展火力发电厂,并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大力进行水力发电。这些思想对发展中国的现代科技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何厚期 《考试周刊》2007,(8):126-127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知识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中出现了“实业救国”这一知识点。“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出现的。但纵观教材都没有其它的提及,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讲授得不深入、不透彻。而学生对此却多有疑问。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对“实业救国”思想发表浅见,希望能与同仁们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8.
戴季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纵观以往的研究,我们注意到,学者们往往对其武力救国、教育改革、妇女解放观、政治思想(如戴季陶主义)等方面比较重视,而对其早期的“实业救国”思想则长期忽视。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戴季陶早期深感国家处于内忧外患而提出的实业救国理论进行全面分析,并力图进行客观而恰当地评价。戴季陶的早期实业救国思想虽然只是一个爱国青年对于危难国事的强烈感受,但毕竞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9.
戴季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纵观以往的研究,我们注意到,学者们往往对其武力救国、教育改革、妇女解放观、政治思想(如戴季陶主义)等方面比较重视,而对其早期的“实业救国”思想则长期忽视。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戴季陶早期深感国家处于内忧外患而提出的实业救国理论进行全面分析,并力图进行客观而恰当地评价。戴季陶的早期实业救国思想虽然只是一个爱国青年对于危难国事的强烈感受,但毕竞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10.
作为清末状元,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面对晚清朝政的腐败,毅然决定辞官返乡,满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热血,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中。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对实业救国的主张,张謇也有其自己独特的观点,无论是前期"实业救国"思想的提出,还是后期兴办实业的实践,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杨晓雯 《文教资料》2011,(10):94-95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重农抑商的思想意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各种救国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就包括实业救国思潮。所谓实业救国.即以发展实业的方式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并依靠这种体系来抵制外国资本的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它发端于甲午战争以后,是人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冲突结果进行思考的产物之一。一些不甘于亡国灭种的仁人志士潜心将其付诸实践,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就实业救国思潮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对此问题有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前后 ,福建社会民主思想茁长 ,改革呼声日益增强 ,商业研究所应时而生 ,不仅下设夜习学校、商团公会、体育会 ,而且创办《福建商业公报》、《商业杂志》等进步刊物 ,大力宣传资产阶级实业建国、发展民族经济的思想。认为 ,“经济界之枢机掌握于商业” ,必须农工商并举 ,各尽其职。鉴于当时“商情涣散”,呼吁尽快召开国会 ,督促政府“整理财政” ,保障商业繁荣 ;通过发展工业 ,努力提高生产水平 ,以及多渠道筹集资金 ,吸引外资 ,“以厚资本” ,解决建设资金的紧缺 ,使中国早日得以民富国强  相似文献   

13.
谢彬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青年时期曾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积极投身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他大力倡导“实业救国”,在其所著《中国铁道史》中,通过考察近代中国铁道自西方引进、受挫到发展的曲折艰辛历程以及铁路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强国之端首在开辟利源、发展实业,而发展实业又重在铁道建设的主张,对国家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谢彬认为,发展铁道能够强国,而强国就能御侮,就能达到救国的目的。这充分反映了谢彬强烈的实业救国思想。  相似文献   

14.
"教育救国"者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措施,是挽回利权的关键,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因此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主要手段;"实业救国"者以为,实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夺回利权的关键,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从而也是拯救中国的不二方式。"教育救国"者以无论何项事业都需要科学、都需要教育为立足点,考虑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实业救国"者以实业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实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科技以及传播科学技术的教育发展程度为认识结果。"教育救国"者指出,教育可以促进实业的发展,"实业救国"者认识到发展实业必须依靠教育。由此,"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开始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推动了教育发展,而且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俞可 《上海教育》2012,(8):46-47
既然以金钱来衡量的财富无以藏于民间,不如以知识取而代之,而最佳途径非教育莫属,即以教育来保存并创造财富。而执掌光华大学,张寿镛便可心无旁骛地治学与办学。抗战胜利前夕,病榻上,一位老者以饱经沧桑的低沉大吼:"复兴中华!复兴光华!"七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一直把"改善民生,谋求民众的幸福"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他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发达实业、发展现代农业等民生主张。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现代启示是: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利益分配必须坚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民初孙中山热衷实业建设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因为实行其三民主义理论,还应充分考虑孙中山当时的政治处境,这是使孙中山对民初政局感到失望,进而转向热衷实业建设的客观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谈孙中山对日外交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逊中山对日外交思想。在孙中山一生的革命生涯中接触最多的国家是日本,他对日外交思想由最初的联日思想到对日积极求援思想的动摇,直到最后反帝思想的确立是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但不论如何变化,其思想核心是以民族为本位独立外交的思想。研究这一思想转变,使我们认识到孙中山对日外交思想的深度与飞跃。  相似文献   

19.
雅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复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认为中国文化的落后是中国衰落的根本原因。而文化的提升需要教育的启迪,因而主张通过发展教育改造整个国民性,塑造优秀的种族来挽救中国。虽然这种教育救国思想在当今注定会遭到乌托邦式的命运,但其中隐含了许多珍贵的启示,对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05年康有为写了《物质救国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物质救国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科技和实业的策略,以拯救垂危的国家,体现了康有为炽热的爱国激情,实事求是的开放精神,对科技的作用和意义的深邃认识。他的物质救国思想不仅对现代中国人仍有启迪,而且让人们更完整更具体地认识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