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玮志 《文教资料》2014,(19):22-24
"言不尽意"在哲学中阐述了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本真状况,而在文艺创作领域又与审美追求相挂钩。在语言学里,"言不尽意"既是语言先天不足的困境,又是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系统分析了"言不尽意"的哲学、文艺学及语言学内涵,并阐明了其相关联系,探讨了"言不尽意"在多个领域中拓展的情况,揭示了人类在肯定语言和世界联系的情况下,走了一条通过语言而又超越语言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言不尽意"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其产生原因很多.而语言作为一种表意的符号,其自身的特点是不容忽视的.语言符号本身具有线条性、概括性、离散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促使语言在表达上存在某种表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困境,这也是"言不尽意"产生的真正的语言根源.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作为语言分析流派的奠基之作,对哲学研究方法的重大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期的他意识到了语言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本身存在着局限性,并试图寻找一种解决这种局限性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讲,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思想与《易传》的"言不尽意"思想存在着相通之处,不过"言不尽意"由于"象"思维的作用,最终促成了意象理论的生成;而维特根斯坦则走向了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分析,从而为西方美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由于艺术语言表意的模糊性和多维性特征,在艺术语言创作和理解过程中,"活法"便显得很重要。本文将通过艺术语言思维模式的构建、艺术语言义的实现、"活法"在艺术语言中的作用等问题的探讨,解析艺术语言"活法"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周杨 《考试周刊》2011,(72):111-11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言语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完成特定交际任务时对语言的使用。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区分的理论在现代语言学史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分别探讨了"语言"和"言语"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范畴的划分,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阐释"语言"和"言语"理论对外语教学的重要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诗歌在语言构成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横向延展,而不同于散文和西方诗歌常见的纵向线性延伸。这使得诗歌语言成为一种"面"型语言,这种特点之所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根本的原因在于汉语是最不重视句子的关系框架的"流块语言";同时也与古代诗歌的题材有一定关系——模山范水客观上要求语言的横向延展,近体诗与山水诗实乃异名同体。"面"型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为一种气化的语义场,成为"场"型语言。  相似文献   

7.
"语蚀"是语言能力逐渐退化的过程,在国外它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对语言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各种原因,"语蚀"理论直到本世纪初才被介绍到中国,其理论研究尚不成体系。"语蚀"和"二语语蚀"理论为反思中国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阅读对中学生乃至每个人都是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而阅读中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可以说是最关键之处。由于语言的暗示性、象征性、模糊性,言不尽意等特性,就使得阅读理解显得很难把握。本文拟从上述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在熟悉语言的特性之后提高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9.
"言不尽意"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言外之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文学语言的多义性赋予"言不尽意"以理论活力,李商隐朦胧多义美的无题诗就体现出了这种效果。通过分析李商隐朦胧多义美的无题诗,可以看出"言不尽意"不仅开拓了"意在言外"的美学领域,而且紧紧抓住了诗美的特质,使诗学理论和诗的艺术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丰富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
认知神经学领域有关语言内源知识、语音环认知结构以及语言理解产生过程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证实,"听"是人类语言交际中一个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听"是重要的语言技能,提高学习者的听力水平不仅有利于说、读和写以及其它技能的发展,还有助于全面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有关语言经济的七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语言资源的经济学特性的认识。语言资源具有资源的稀缺性特征。由于缺乏对语言资源的重视,人们的语言决策往往忽视了选择的机会成本。语言资源应该受到保护,也应该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语言市场。语言资源通过实现其市场价值而产生经济价值。有了规范的语言市场,语言交易和语言贸易为参与的各方带来利益。语言技能作为人力资本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因此,语言政策需要应用经济学的"激励"理论,考虑经济方面的激励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关于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的理论的比较是语言学重要的课题。将以两者中的二元论为基础,对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的理论进行比较。虽然乔姆斯基的"语言运用"与索绪尔的"言语"基本相同,但是"语言能力"与"语言"还是有所差别的,所以乔姆斯基的理论是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种发展和延续。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相关原理与法则,从"给力"本体所具备的语言功能和大众主体所具有的文化心理的角度,分析了"给力热"中热称网语、热用潮流、热探词源、热望转正等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同质异构"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同"和"异"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研究这一现象,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现实和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语言使用者更好地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5.
由于汉英语言结构和哲学思考方式的差异,我国学者在汉译西方哲学中的最高范畴系词"Being"时产生困境,出现了"是"、"有"、"在"、"存在"、"本体"等多种译名,体现了系词的多元性、复杂性与神秘性,很值得深思与探讨。文章基于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分析,揭示英语系词"Being"的神秘所在与汉译困惑的根源;探寻通过语言分析发现世界之路,展示系词的本质属性;进而走进语言背后的哲学论域,追溯和把握系词的语言本体观。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一种精神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古今中外不乏对语言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的思想家。语言的重要性不必赘言,然而语言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其不可规避的缺陷,主要表现为言不尽意、言不尽物、语言与虚假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矛盾的"助产婆"。  相似文献   

17.
艺术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看,是对常规语言编码的超越和违背,产生了艺术语言的"有意味的形式"--修辞格;然而光是在"言"的藩篱下,"言不尽意",艺术语言走向了"立象以尽意"的艺术之旅."言"与"意"在艺术语言中相互影响但又自成体系地存在着,体现了艺术语言的能动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辞欲巧”的信爷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型语言观,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型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重构型语观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小品是表演的艺术同时也是语言的艺术。小品的语言幽默风趣、滑稽可笑,其语言产生的幽默是由于会谈双方对相互的认知环境的理解存在差异。听话人在幽默话语的解读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花园路径现象"。"花园路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听话人对幽默经过语用推理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由此,我们可以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小品语言产生的"花园路径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找到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李欢欢 《考试周刊》2010,(23):26-27
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本文简要阐述了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及模糊性语言的语用功能。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主体和客体角度论述了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模糊性语言和精确性语言一样具有丰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正确使用模糊性语言,不但不会影响人类的有效交际,反而能使语言的使用更加自然得体,从而达到精确语言所不能达到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