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学诚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方志学家。由于他在方志学上的贡献,受到了后世学者的盛誉,如梁启超,黎锦熙,瞿宣颖以及今世众多的方志学研究者。诚然,章学诚有着丰富的方志编纂经验,又擅长史学,他的方志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我国方志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他的方志学思想体系又非无瑕白壁,客观地评价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编纂社会主义时期的新方志,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仅就章学诚方志思想体系中的“方志立三书”说略陈管见。 方志三书,即“志”、“掌故”、“文征”,这是章学诚为方志拟定的编纂体例。章氏认为,“志者,识也,典雅有则,欲其可以诵而识也。”“志”由纪、表、图、考、略、传等部分组成,立志以“备史裁”,志是一部方志的主体。所谓“掌故”、“文征”,是志的两翼,掌故用以“昭典例”,即保存典要掌故。文征用以“俟采风”,主要辑录诗赋艺文。掌故、文征,似今日资料汇编,设此二书,既可使志简明得体,又不失保存史料和与志互证的作用。在三书之外,章氏又别立“丛谈”一门,以收录修志取材所余,“拦入则不伦,弃之则可惜”的资料,使方志体例更加完备。 方志立三书,是章学诚在方志编纂中的创新,以为“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中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一生致力于方志学理论的研究和方志撰述。章氏阐明了志即史体的方志性质和志立三书的义例规范以及方志的体裁、内容、任务、作用等诸多方志学理论,并躬身实践,编著了一系列堪称精典的方志力作。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中国方志学的奠基,一生致力于方志学理论的研究和方志撰述,章氏阐明了志即史体的方志性质和志立三书的义例规范以及方志的体裁,内容,任务,作用等诸多方志学理论,并躬身实践,编了一系列堪称精典的方志力作。  相似文献   

4.
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他确立了方志的性质和作用;主张方志立三书;确定了“志”书的体裁和内容;主张应辨清各类方志记载的范围和界限;建议州县设立志科。使我国地方志有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发展成为一门专门学问——方志学。  相似文献   

5.
何婷立  刘继刚 《河南电大》2000,(4):42-44,48
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他确立了方志的性质和作用,主张方志立三书,确定了“志”书的体裁和内容,主张应辨清各类方志记载的范围和界限,建议州县设立志科,使我国地方志有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发展成为一门专门学问-方志学。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一生与地方志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第一部分考评了黄宗羲的修志活动与志类著述;第二部分对黄氏方志理论作了发掘,认为黄宗羲提出的“志与史例”、“公志乃台阁之文”、“纂志者见其考索”、“五累”、“纪传得实”等一系列观点,在理论上有独到的建树,堪称章学诚创立方志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7.
章学诚的方志学内容十分丰富,为史学界所公认,但他在方志中“特表氏族”及其影响问题,国内似尚少论述。据笔者管见,虽然两宋以后历代都有少数方志程度不同地记有“氏族”或“姓氏”等内容,但是象章学诚提出方志要“特表氏族”,并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和坚持付诸修志实践者,则是空前的。章学诚的这一主张对后来的方志编修产生了较大影响。笔者对此试加浅论,以就教于师长及同志。  相似文献   

8.
民国是方志体例的大变革时期。民国《汝城县志》是在内政部颁布《修志事例概要》并通咨各县搜集新旧志书的背景下纂修而成的。其体例和内容上既有因袭,也有裁汰;既有调整,亦有增益。该志虽算不上佳志,但对于我们考察民国方志编纂和方志学都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探讨该志纂修背景、纂修者及体例内容等方面,可以从个案管窥民国30年代初期的修志面貌。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他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方志学理论体系,使方志发展成为我国史学的一个专门学科,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史学的宝库,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代杰出的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年)对我国的方志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乾隆三十八年,章学诚作《和州志例》,次年撰成《和州志》四十二篇,这是他最早编修的一部地方志。乾隆五十四年,他又为亳州知州裴振撰《亳州志》.此外,他还编修了《永清县志》并参与《湖北通志》的编纂。章学诚为安徽修的两种地方志在他的方志事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亳州志》是他的“颇有新得”之作,他自视很高,说:  相似文献   

11.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文献学家,在中国文献学史上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阐述章学诚在文献学上的贡献:一是互著和别裁理论的阐述,认为互著、别裁的使用是为了能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二是章学诚创立了方志学的体例和原则,主张方志应立三书,分志、掌故、文征;三是在索引领域的贡献。总结章学诚在文献学上的贡献,有利于衡量清人在文献学层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研究和编纂地方史志的学问,称之谓“方志学”。我国方志学起源很早,到清代有章学诚根据他自己编修方志的实践,总结前人编修方志的经验,从而使方志学成为历史学领域里一门单独的学科。目前成立了地方志学会,定将促进方志学的发展。为了明瞭我国纂修地方史志的源流,不揣固陋,把我昔日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华东师  相似文献   

13.
钱大昕的修志实践及其方志学理论王记录消乾嘉时期,由于政府的倡导,编修地方志形成热潮,我国古代方志学理论趋于鼎盛。钱大昕身处这一时期,参与过志书的修撰,评论过志书,提出了自己系统的方志学理论,与以戴震为首的地理派(亦称旧派)和以章学诚为首的历史派(亦称...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融文、史、哲于一炉,实在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大宝库,为响应李瑞环同志“弘扬祖国文化”的号召,特对古代修志理论作些探讨。 一、“文人不能修史”辨 虽然,南宋时期,对于方志的性质、作用、体例和编纂方法等方面都有了相当丰富的论述,但尚属零碎而不成系统的。正式作为一门学问,它形成于乾嘉时代,诚如梁启超所说,“方志学之成立,实自实裔(章学诚之字)始也” (《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  相似文献   

15.
吴晶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2):10-11,86
史梦兰是清代中后期京东的著名人物,编有《乐亭县志》《永平府志》《迁安县志》《抚宁县志》四大方志。文章拟从方志的性质、方志的作用、修志的原则、修志的体例与方法四个方面,对其方志思想进行研究,以期对现代方志编纂工作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作为一代著名历史学家,虽然在史学编纂上未能做出巨大成就,但他通过方志学编纂的实践经验,创立了完善的方志学理论,提出了"志乃史体""志属信史"的思想,构建了方志学三书的编纂体例,并提出了编纂方志学必须遵循"史家法度",才能使方志学成为"国史之要删"的主张,为当时乃至现在的方志学编纂留下了一份值得借鉴的宝贵理论.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重心有过两次大的转变,从关注方志的艺文著录转向关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从企图在方志书志部分保存掌故转向方志"志"体与掌故分立,而每一次转变都与对《周官》有关问题的认识密切相关,对于《周官》相关问题认识的深化是促成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8.
方志学的集大成之作——评仓修良著《方志学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志学是历史学的一个特殊分支,是历史文献学的一个专门领域,具有独立学科的性质。但是,多年来对于方志学的基础理论缺乏研究,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的方志学理论体系。我国是世界上保存历史文献最富国家,据统计现存方志8500种左右,计11万余卷,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地方史志的整理与编修工作,不但出版了一大批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旧方志,而且发行了为数不少的新修史志,把编修史志工作与整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结合起来。随着新修史志工作的普遍开展,急需加强方志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急需出版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导具体的史志编写工作的“方志学通论”或“方志学概论”性质的著作。适应这种需要,1983年8月出版了来新夏主编的《方志学概论》,1984年出版了  相似文献   

19.
纂修方志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元明清三代中央有修志机构一统志馆,明清地方各级省有“志馆”或“志局”,县有“志科”。本文概述一统志馆在纂修全国总志及地方志方面的作用及成就。  相似文献   

20.
刘咸忻是近代蜀中著名学者,在方志学研究方面造诣非凡,独树一帜。他认为地方志应“自有其精神与体例”,指出“方志者一国之史”,明确提出秉笔直书的编纂原则和广搜材、慎择材、重考材的选材主张。在方志的编纂体例方面,刘咸忻指出:应在方志中新建《事纪》一目;方志中的《地域志》应“图表”兼备;应对方志各目进行整合,并他目于《地域志》中;将方志中的《政略》改为《治者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