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对清季光绪皇帝的评价问题,在一些中国近代史专著和报刊上的有关文章中,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对他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有不同评价,对他在中日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中的看法也有分歧.现将这些不同看法综合介绍于下.一甲年战争时的光绪光绪帝1875年登基,1889年"亲政",五年后便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在战争中,光绪主战,慈禧主和,对光绪主战的目的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主战和后党的主和  相似文献   

2.
以光绪皇帝为中心,帝傅翁同龢等人为首的帝党,形成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前。甲午一战,中国失败后,帝党集团幡然觉醒,开始寻求挽救民族危机,抵御列强侵略,巩固清朝统治的新途径。本文试图就帝党集团在甲午战后觉醒的条件;觉醒后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帝党对待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以及帝党觉醒的意义和局限性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八七”会議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表明中國资產階級右翼已經退出革命。7月15日,以汪精衛为首的武漢國民党又举行了所謂“分共会議”,宣布正式与共產党决裂,表明中國整个资產階級投入了帝國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怀抱链?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战爭宣告失败,廣大共產党員和革命羣众遭到極其殘酷的屠殺袊锩妒治<钡墓赝贰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中的翁同龢翁同(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是光绪的师傅,历任刑、工、户部尚书。1894年11月中日战事正酣之际,受命入值军机,会同商办军务,直接参与清政府对日和战的最高决策。翁氏倡言主战,是帝党的领袖和核心人物。然细察其...  相似文献   

5.
高语五册《殽之战》一文,对“夏后皋之墓也”一句中的“夏后皋”所作的注解是:“夏帝皋,桀的祖父。后,帝王、天子。”“后”在这里是否可作“帝、帝王、天子”解,我认为值得商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这就是说“夏后”是帝禹的国号。在《夏本纪》中  相似文献   

6.
1898年的维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翁同龢为首的南方士人为了转嫁对日战争的危机,试图将国家政治统治从满洲上层统治者转移到南方士人手中的一次政治冒险.在此过程中,翁氏将康有为引荐给光绪帝,从而使帝后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而南北士人阶层的分野在维新思潮中也渐趋明朗.南方士人以日本为楷模,师法日本进行维新变法,并鼓励到日本留学,获得新知识,迥异于北方士人以纲常礼教之理学为学问之中心.近代中国新与旧的冲突,表现为近代"新学"的代表者南方士人与旧学的代表者北方士人的冲突,维新变法则成为新旧士人之争即南北士人之争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熙丰、元间,士大夫群体分化与组合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分化新旧两党,二是分为君子之党与小人之党。它们全以政见不同而论争,所以就其性质而言,它是我国古代政党政治萌芽的重要标志。然而,由君子小人之分所引发的道德评价和人格区分,却导致了北宋新旧两党由政见之争向意气倾轧的转化,北宋新旧党争蜕变的原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徐桐、刚毅、许景澄等人在义和团时期的主要主张和作为,介绍了相关人物及观点,客观再现了当时的帝后之争,分析了帝党和后党的主要权势力量及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9.
时事述評     
中共日共 两党硕表联含声明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和日本共产 党代表团,越过热烈友好的会敖,于3 月3日签署了联合声明。这个声明, 时于进一步加强两党在为共同事巢的 斗争中的团精,以及增进中日两国人 居之简友好合作,燕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会兼中,中日两党代表团对目前的国际形势特别是远东形势,取得了完全一致的看法。从联合声明中所列远的各琪阴窟清楚地表明:联合声明是中日两党进一步团桔中日两国人民,一为保衡远东和世界和平、反对美帝国主义食略而斗争的樟大烟镇。它必将更加鼓舞两国人民为反对美国对远东的侵略政策、反时美日反动派…  相似文献   

10.
约翰·欧文是美国颇具人文情怀的当代作家之一,在作品中关注人类生存状态,聚焦社会弱势群体,揭露社会问题,反思与批判社会弊端,谱写人类命运多声部交响乐章。国族之战与性别之争是欧文多部作品重要书写内容。在书写国别和种族之战时,欧文呈现战争的血腥、残酷,揭露背后非理性、虚伪的政治目的,披露对生命的漠视与亵渎。通过对战争英雄的消解,重构救人而非杀人的战争英雄,实现对战争宏伟叙事的解构;在性别之争中,欧文呈现性别他者——女性在男性话语独裁之下的生存困境、抗争及极端行为。在“战”“争”书写中,欧文尝试探寻一条化解不同文化、种族及性别之间的对话性和解之道,通过对“战”和“争”的反思与批判,呼吁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关怀与包容,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按照教育部的規定,高中三年級第二学期的歷史科暫以廖盖隆同志編的“中國人民解放战爭和新中國五年簡史”为代用課本。由於該書原來並非作为中学歷史教材而編寫的,所以不可能完全適合於教学的要求,因此拟就各章的目的、重点以及講授时应注意的問題分別提些意見,供教师处理教材的参考。 講授第一章“國民党反动派發动新的大内战”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学生了解抗日战爭勝利結束后,中國共產党極力爭取中國的独立、富强、和平、民主和統一,而美帝國主义却支持國民党反动派打内战,企圖把中國变成它的殖民地,因此中國共產党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战爭,以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國的反动統治。教师在講授这一章时,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予以簡要的分析,指出这一战爭給整个帝國主义陣营以極大的打击:德、日、意法西斯被徹底打敗,英、法被削弱,于是美國就成为世界反动和侵略  相似文献   

12.
所谓义和团廊坊战役,指的是1900年6月。以英国东亚舰队司令摩尔(SeymourAdmiral Sir EdwardR.)为首的八国联军的入侵而引起的中国人民的一系列反侵略战斗的总称;其中主要的战斗有6月14日的廊坊之战,17日的大沽口之战和18日的天津老龙头火车站之战等等。其所以总称为义和团廊  相似文献   

13.
明朝嘉靖年间,川黔边界的水西、播州两大土司因土地之争发生长达十年之久的战争,后水西土司在朝廷的军事支持下攻入遵义,打败播州土司杨烈。彝文典籍《哎哺啥额》中以《遵义之战》为题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然而,汉语文献中却无以“遵义之战”命名的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毕节地区将《哎哺啥额》翻译整理成《西南彝志》时,误将此战认定为平真州苗民卢阿项之战。通过对战争时间、参战主体、战争原因、实力对比、决战地点等因素进行考辨,可以还原遵义之战是汉语文献中平播州宣慰使杨烈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14.
<正> 郢都,在今湖北荆州城北纪南城。郢都之战,是春秋后期的一次重大战役和吴楚争战的高潮。它发生在公元前506年。战争的结果,楚国失败,吴师入郢,酿成楚国历史上空前奇耻大辱。这次大战何以发生?影响如何?有何正反历史经验可供借监?史学界研究甚少。本文拟略加论述,以就教於同人。一、郢都之战与楚材吴用的后果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任何时代任何战争的胜负,总是与交战双方战前内政得失,密不可分。《孙子·计篇》论述“五事”、“七计”,全然以“道”为首。他“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在他看来,政治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张江姚“四人帮”肆意篡改党的教育方针。疯狂鼓吹“读书无用”论,在群众思想上造成很大混乱。打倒“四人帮”,教育革命要大上。我们革命教师决心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动脑筋想办法,认真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毛泽东思想统帅下搞好社会主义文化知识的教学。在教“二次函数”时,我作了一些教改的尝试,有如下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6.
中法战争前,面对法国侵略越南危及中国西南边疆,清政府与法国进行长期的交涉。在中法越南交涉问题上清朝官员主和与主战的分歧很大,这实际上影响了最高层次的决策。薛福成就此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主张援越抗法,反对驻越清军仓促撤回;依靠刘永福作为一支抗法力量;采取“以和为体,以作可战之势为用”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7.
桂林山水清绝,地多瑰宝,各山岩历代石刻,摩崖殆遍。郭沫若同志曾评:“桂林金石富”,非过誉也。清代金石家叶昌炽在其所著《语石》中也说过:“唐末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其次即为五溪”。 桂林历代题名之多,尤以宋代为甚,明清则很少。宋人何以“新诗不作只留名”?当时社会动荡,党派之争,和战之争最烈,文人学者士大夫守口如瓶,免滋挂碍,如是“到此一游”,蔚成风气,此种颓风,在当时是无法阻挡的。  相似文献   

18.
代晓 《许昌学院学报》2007,26(3):101-105
护国战争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西南护国军等和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在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的法律依据上产生了重大政治纷争:前者主张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继任”;后者则依《中华民国约法》主张“代行”。这场“新旧约法”之争沸沸扬扬,持续了将近一月之久,参与其间的各方政治势力的主张和利益取向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斯威夫特利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手法刻画了当时英国的现实,同时他也是根据当时英国的现实才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童话般的幻想世界。小人国的两党以鞋跟高矮为区分标志,这里影射的是当年英国的托利党和辉格党两党政治;而吃鸡蛋时是从大头敲开还是从小头敲开,则指的是天主教与新教之间关于教会仪式的无稽之争。为了这一所谓的“争端”,竟导致了小人国的内战,甚至殃及邻国。由于小人国里的警察制度和诬告成风,格列佛不得不逃离那里。斯威夫特的幻想世界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而现实的矛盾在幻想世界中则表现得更为集中和突出。18世纪初的英国虽然距…  相似文献   

20.
晚清历次对外战争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战争中的“和”“战”之争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点。关于当时的“和”与“战”,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较多表述。如在人教版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中,一方面讲述了清军英勇抗击英军的入侵,另一方面又讲述了清政府的处处求和。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对这一内容也多有考查。例如2011年全国卷(课标)第31题,虽然该题考查点是清末中央集权面临危机,但这种危机也是通过对外战争中各方势力在“和”“战”的较量中体现出来的。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晚清历次对外战争的“和”“战”之争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