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英 《文学教育(上)》2014,(24):116-117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足够鲜明,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吸引读者的眼球,还可以起到解读和剖析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形象,最真实。罗贯中塑造曹操的"真",是因为他喜欢真实的曹操,并想借曹操来影射自己,表达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是正面的、充满智慧的 ,甚至达到神化的地位 ,但是作者却不得不尊重历史的结果———蜀国最终灭亡。为了将《三国演义》之蜀国灭亡与诸葛亮形象塑造的逻辑统一起来 ,书中在描写诸葛亮智慧的同时 ,也设下了很多暗笔 ,如描写了诸葛亮在战略指挥、用人方面的错误和缺点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叙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纷争的历史,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纵观全书,主要可以将其分为帝王、谋士、战将三类,通过对这三类人物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全书的艺术魅力,从中获取应对现实生活的知识财富。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叙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纷争的历史,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纵观全书,主要可以将其分为帝王、谋士、战将三类,通过对这三类人物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全书的艺术魅力,从中获取应对现实生活的知识财富。  相似文献   

5.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褒扬的胸有大志、仁德爱民、忠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对刘备形象的描写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理想.  相似文献   

6.
7.
文章把《三国演义》中的1177个人物分成四大类,从具体史料出发,对其虚实予以考证,揭示了中国古典历史小说在人物塑造手法方面的鲜明特征,强调了《三国演义》终归是小说而不是历史。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并称天下英雄,但两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英雄之道,曹操“务实”而逐渐统一北方,傲视群雄;刘备“求名”而东支西拙,难以完成其兴复汉室的心愿,历史对“务实”与“求名”之争给出了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说《三国演义》“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此说一出,六十多年来一直为诸多学者承袭引用。有的学者认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形象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缺乏纵横诸方面的发展变化,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与静穆状态,因而都是“类型化典型”。这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书中的人物几乎都是单名,如刘备、关羽、曹操、孙策、孙权、周瑜等等.甚至连许多复姓人物也都用单名,如诸葛亮、司马昭、夏侯惇等.像三国时期这样广泛的单名现象,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读《汉书·王莽传》,始知这一时期单名之盛源于王莽的托古改制.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三国84年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三国酝酿建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晋、吴对峙时期。又可分为五个写作板块:曹操专权;“蜀汉”;“曹魏”;“孙吴”;晋、吴对峙。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对曹操总体上持贬诋态度,但对其文治武功和诗文风采并非一概斥责。本文试图通过审阅作品对曹操文化活动的零星描绘,结合有关史载的考察,揭示《三国演义》中"奸雄"形象的另一面——文化功臣的风采。  相似文献   

14.
刘备是《三国演义》塑造的仁主明君的典型,为了突出人物的这一主要特征,作者以眼泪作为创作手段,从笼络贤士、收取民心、智脱险境、赚取城池几个方面,对人物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充分发挥了眼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领导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领导艺术表现在:以崇高的理想信念鼓舞人,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人,以高超的笼络手段驾驭人。他在知人善任、适度放权、把握平衡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达到了用心治人、驾轻就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1802年,曼谷王朝一世王委托昭帕耶帕康(洪)主持翻译《三国演义》,由此出现了第一部《三国演义》的泰文译本《三国》(Samkok),并在泰国流传开来,受到泰国人的喜爱和推崇。《三国》被泰国人视为本民族的文学财富,它推动了泰国散文体文学的发展,并最终取代韵文体文学成为主流,在泰国文学变革进程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全面梳理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指出:在史传文学与通俗文艺这两大系统长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双向建构的基础上,元末明初的伟大作家罗贯中,依据《三国志》(包括裴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终于写成雄视百代的《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典范。在论述中,澄清了一些不准确乃至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中诸多志怪成分是中华文明沉积的写照,对一些故事原型的溯源再次印证了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而后代作品中诸多"置换变形"的成分,也为该作增添了亮色。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三国演义》的表现手法是重心理过程的结果,具体地说有斗智艺术与攻心描写相结合、内心活动与外部行为相统一、故事情节与心理过程相交融、静态描写与隐秘表现相辉映等四个特色。不能因该作品表现手法具有隐秘性而否定其心理描写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的巨著,也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描写了自东汉末年到晋初一百多年的战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在对战争的描写中,《三国演义》重视渲染战争环境,青睐于智斗的决定性作用,又擅长以战争冲突塑造人物性格;但在对战争的全景性和狂欢式的表现中,《三国演义》陷入了为统治阶级、为利益集团“修史”的片面立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战争暴力给百姓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对旷日持久的战争缺乏反思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由此淹没了战争的血腥气味和死亡恐怖,而将战争诗化和狂欢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