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发展何去何从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所关注的问题。基于共生理论视角,通过阐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探讨院系与企业、高校与行业、高校群落与园区等不同层次的共生模式,构建结构多样化的"点""线""网"状共生体,以期达到地方高校与区域发展的最佳共生效率,使得地方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不负社会发展赋予其使命的同时逐渐完善自身建设,寻觅一条适合其生存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当前我国地方课程开发存在着概念界定模糊,内容选择设防不当,文化地位弱势,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通过多元文化视角来突破地方课程开发的困境,需要重塑地方课程文化,关注地方课程中的生活教育,做好地方课程文化过滤,提高地方课程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3.
对话理念与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有共通之处,能为珠海地方历史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思路。以对话理念指导课程目标设计,应在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结合历史学科要求与对话教学原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层次对话选择适当的实施策略以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在课程评价方面,要注意关注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对话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课程与文化之间联系紧密。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个体、社会价值和地方课程的"适应、理解、超越"三种品质为探索地方课程价值提供了可能。文化视域下,地方课程的价值表现为个体价值(个体谋生价值、促进个体价值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主体性发展)和社会价值(维系社会关系、形成地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天然的血肉联系。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个体、社会价值和地方课程的“适应、理解、超越”三种品质为探索地方课程价值提供了可能。文化视域下,地方课程的价值表现为个体价值(个体谋生价值、促进个体价值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主体性发展)和社会价值(维系社会关系、形成地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莉莉 《文教资料》2011,(6):191-193
地方性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形成的特有文化。地方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新点。地方性文化的客观存在呼唤着地方课程开发.关注地方文化的课程开发对打通教育与生活、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对接、实现课程文化的意义进而保持地方文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建构地方文化课程需明确课程的价值取向: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文化自觉的互动;找准地方文化课程的性质定位:体现活动型与综合性;确立地方文化课程的目标: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策略上应确立课程建构的基本逻辑:在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上寻找结合点;把握课程选材的主要特征:凸显综合性文化生活事件;瞄准课程教材的创作视点;选择有利于学生主体对话互动的呈现方式;追寻课程功能的有效拓展;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特色文化课程的建设如果能充分利用家乡的教育元素,就可以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把家乡文化与学校文化有机地相融合。常熟市大义中心小学开展的"弘义"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就是基于地方文化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9.
"适异而育"导向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是融合教育实施的前提.针对当前国内融合教育文化重视不够、建设水平不高的现状,本研究以共生理论为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G小学的融合教育文化建设实践进行整体观照.研究发现,G校基于共生理论,秉持"以爱为魂"的教育理念,确立了"适异共生"的教育愿景,采取了五大措施,建构了"适异而育"的融合教育文化雏形."适异而育"是融合共生的文化取向,"适异而育"共生文化结构分显性和隐性两部分;重塑价值观,形成教育愿景及目标,提供个性化课程,促进融合教育文化的创建.  相似文献   

10.
11.
建设富有东山特色的隐性课程,以有效培育青少年的“人文精神”,是东山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东山的风土人情、建筑艺术、政治文化、商业文化、社区文化、信息文化、宗教文化等等,以及自古而今凝固而成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共同构成了一个非常  相似文献   

12.
文化体,是指特定区域内所具有的文化体系。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特定地域文化特点,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本文以互为主体性文化观的确认为视野,来观照地方课程的开发,力求从根本上认识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质,并不断提高其效度。  相似文献   

13.
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冲突,学校教育需要高度关注地方文化的课程价值。地方文化作为课程,其本体价值主要表现为:滋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拓展学生的综合性知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地方文化之于课程,其工具价值具体体现为:促进课程内容适性转化;丰富课程资源,活化教学;保护文化多样性,彰显课程特色。为此,学校、地方和国家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充分理解和相互欣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围绕贵州地方文化课程的设置、从把握基本精神,设立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各方面阐述,兼及开设此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生活在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族,在严峻的环境里创造了精彩的黑衣壮文化.然而在外力影响下形成的功利化取向使他们陷入了生态恶化与文化失衡的困境,因而应结合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从培养人入手,实施以共生为价值取向的共生教育,达成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共生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地方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础教育三级课程势在必行 ,地方课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 ,地方课程尚处于弱势状态 ,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通过具有新的内涵的地方课程评价可以促进其发展 ,评价理念的确立是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课程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不仅传承文化,而且建构、提炼着文化。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究和问题研讨,从而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古村落文化也有地方性特点·具有深层的教育价值,是一类重要的地方课程资源.对古村落文化进行地方课程的开发应兼顾上位文化的意志和"地方人"的需要,秉持"双重眼界",运用田野工作、深度描写和理论思辨等方法,彰显实践性课程的品格,完成从古村落文化通及民族主流文化、再回到古村落地方问题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地方课程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对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针对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强化管理机制等四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王倩 《海外英语》2022,(7):96-97
苏州地方文化作为高校思政建设的重要资源之一,与英语专业的融合教育富有创新色彩和时代意义。面对英语专业教育现状,应立足于新时期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背景,从课程资源、教师发展等层面多元化探索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推动苏州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地方化发展,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