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48):132-133
在新课程的倡导和互联网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微课"以一种辅助教学形式,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实践和研究。为了更好地评价微课的质量,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制作和运用微课,对讲授型微课、解题型微课、实验型微课、探究型微课和活动型微课,根据其不同特点,应该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化学微课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微课"是信息技术和教育事业融合发展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微课潮流",因此,微课也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大力提倡的方法之一。"微课"以指向性明确、表现形式新颖、短小精悍等特点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机,增添了光彩。本文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就"微课"展开"制作微课要遵循其时间短,课型小等特点","微课模式下师生充分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学习","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微课,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学习知识","从多角度应用微课"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以此抛砖引玉,旨在为提高数学教学效益献上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微时代"的到来,微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2012年9月我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一届中小学微课大赛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作品的微课类型、制作方式、辅助资源和教学设计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我国中小学微课的现状,挖掘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由知识点传授到能力培养的微课类型设计思路、突出辅助资源拓展与延伸知识点的作用、技术与内容深层次地融合和注重教学设计等优化方法,力求构建教育信息化时代下高质量的微课作品,为我国中小学微课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微时代"的到来,使得"微课"这一教学模式进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教师和小学数学课堂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微课制作中,也要注意微课制作要精心,要考虑学生特色,要认清教师和微课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微课因其"短、小、精、悍"特点越来越多受到教师关注和学生喜爱。微课展示时间虽短,但选材范围、制作过程、微课类型、制作形式、表现形式和作用都显示了微课不"微"特点。除此以外,微课制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主题不明确、主题过大、条理性差、制作花哨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力求微课制作科学合理,更好地服务教学。  相似文献   

6.
微课堂:微时代语文课堂改革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已经进入"微时代"。借助现代化方便快捷的多媒体传播平台,微信,微博,微电影,带着"微动力"深入"微生活"进而形成"微时代"。在这个"微时代",一人分享了点滴心得体悟,被更多人分享传播,形成了"马太效应"的社会效应。面对"微时代",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变化,"微课"运动也在全球迅速勃兴,国内发展方兴未艾。借力众多社会性软件和不断翻新的便携式通讯工具,微课正显示出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发展前景。微课比赛日益增多,微课点击日益红火。但是现实教学中,"微课"只是停留在"微课"制作和传播方面,还没有对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发生革命性影响。本文认为,微课堂是微时代语文课堂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逐步推进,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微课,是一种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的资源,是一种面向"学"的资源,也是一种符合学习规律的资源。本文首先阐述了微课特点和分类,中职《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特点,以Flash补间形状动画制作微课为例,论述微课制作要点及具体实施办法,并将微课教学环节运用到实践教学进行探索,以提高《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质量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在课堂环节的展现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改进微课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由此总结出微课设计需要注意的六种技巧。  相似文献   

8.
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中国微课大赛、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等微课大赛的参赛、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微课资源建设的"量"与"质"、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的制作技术与内容呈现形式、微课的传播途径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较为详尽地梳理、探析我国微课资源的建设现状,并研究提出优化微课建设的一些策略,以期为我国微课资源建设和实践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微课充分融合了信息化的便捷性和课程的科学性,以主题明确的内容指向,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利用学习者有效注意的时间段,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益。对于微课的制作,本文从微课主题的确定、微课类型的选择、微课拍摄制作的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要点清晰明确、制作精美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中小学学科教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微课设计与制作,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在工具选择方面束手无策。当前流行的微课按照制作方式来划分,有录屏类、动画类、拍摄类等类型。笔者筛选了18种常用的工具软件,包括计算机终端软件、App及微信小程序,根据微课的类型对其分类并简要介绍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微课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技术的发展为微课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针对当前微课制作视觉效果不佳、趣味性不强、节奏不流畅等问题,文章尝试将一款手绘动画制作工具——VideoScribe运用于微课视频制作,重点分析VideoScribe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探讨微课视频制作的素材选择、脚本设计、视频剪辑和后期编辑等步骤,并从知识表征的角度提出微课视频编辑的具体策略,为丰富微课的表现形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微时代”也可以称为“迷你”传播的时代,传播方式的改变必将影响人们的时空观。时间的碎片化,决定了人们学习方式的碎片化。碎片化学习为“微课”的大量出现和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微课”就是相对于“传统课程”而言的微时代的产物。目前的微课在表现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知识讲解型和艺术展现型两大类,而采用艺术展现型的文学微课更能体现“文学”的特质。文学微课必须满足三大特性,即教学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艺术性(欣赏性)。“李平现代文学欣赏”系列微课的设计和创作过程中主要有三大追求:一是艺术氛围,二是立体考察,三是反思质疑。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微课"是目前教育界的新生力量,也引起了各大高校的改革;作为微课的主要制作和使用者大多数一线教师却对微课的了解处于初级阶段:认识存在偏颇、认为这只是一时之热、制作水平较低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先对微课做了一个大概的介绍,然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微课因时间短、教学内容明确、制作便捷、方便在各种多媒体移动终端设备上观看,符合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规律,作为一种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手段被迅速推广.对于教师来说,学会设计、制作一节优质的微课不仅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5.
微课具有"主题鲜明、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课视频的制作水平。本文主要简介教学录像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屏幕录制型、便携式视频工具拍摄型和视频剪辑型等目前常用的几种微课视频录制方式及其利弊。  相似文献   

16.
微课在教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限于技术、规范及应用模式,很多教师尚不能灵活运用。为了给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丰富微课的应用情景,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和微课制作,以及在课堂中应用微课,提出微课制作的原则、微课设计思路和微课制作流程,总结了中学微课的类型以及教学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文章论述了"微课"的概念、组成、特点、类型及制作方法,并结合微课制作与实践,探讨了微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微课"作为近年来传统教学过程发展而来的教学新形式,具有主旨突出、技术内容全面的特点,利用"微课"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极其有益。本文以微课为例,介绍了以微课制作、微课传播、互动交流以及大数据意识的培养等具体的应用过程,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微课"的使用,获得信息技术的系统性提升。  相似文献   

19.
<正>现阶段"微课热"降温了不少,但出现这种现象并不是因为微课已经落伍、不适合当下教育现实的需求,而是人们对于微课的认识更加理性,对微课的制作及应用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微课也要用"情"设计。用"情"设计微课,就需要教师带着感情认真钻研知识点内容,精心编排设计微课,创设相关的应用情境并与教学知识点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实效。下面以  相似文献   

20.
<正>一、微课概述近年来,随着移动技术、互联网、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智能移动终端、网络带宽等技术应用的快速普及,以视频为信息传输媒体的微课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学习理念,为微课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应用的土壤。可以说,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技术与教学应用融合的高级阶段。"微课"一词伴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出现,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