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末民初传教士“医学传播”的方式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在传教的过程中,也将西方的医学传入中国,并利用“传医”获取国人的信任,方便其“传教”活动。同时这种“传教”活动,也促进了医疗事业的进展,并从沿海逐步深入到内地,给中国近代医学事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四个方面分析传教士在中国的“医学传播”活动,提出“传医”与“传教”的关系,及传教士在中国医学领域里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鬼魂信仰、神灵崇拜为代表的温州民间信仰是清末民初西方传教士重点批判的对象。通过分析西方传教士关于温州的英文著述,探讨温州民间信仰及其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西方传教士注重言说基督教的尽善尽美,却言辞激烈地贬低儒道释和民间信仰;更在言说评判温州的种种民间信仰中宣扬基督教,提升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的公共图书馆事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特点与作用的认识、介绍与宣传,为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兴起扫清了观念与思想上的障碍。清末民初公共图书馆的兴起,以及图书馆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奠定了现代公共图书馆系统的雏形。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中西医按照各自的医疗方式服务社会,双方也并无明显的冲突。在现实的医疗行为中,中西医双方并行不悖且相安无事,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过中西医共同会诊病人的情状;中西医并存与兼容的现象更是深入到普通的医疗观念和意识中,进而形成中西医并存与兼容的社会心理基础。二者的共存同样表现在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层面上,从清末到民国,双方的地位是逐步转变的,由当初的平起平坐,发展到后来西医一枝独大,最终演变为"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格局。此外,中西医的兼容与并存还表现在学术文化层面上:清末以来,中西医药卫生团体在共存中衍变和发展,中西医刊物在数量上旗鼓相当,中医学校不仅在规模上落后于西医,而且在体例上已经全面接受了西医学的模式。正是这种中西医双方长期处于并存和对峙的状态,一同构建起了中国近代医学史上特有的二元格局。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时期 ,社会的变动引起了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婚姻主权的变动、婚姻礼仪的删繁趋简、封建家庭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淡化 ,则是这一时期婚姻家庭观念变迁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6.
论清末民初的道德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末年,进化论的引进推毁了传统儒学的权威,并导致道德标准的丧失,而民初思想界在重建标准时,却碰到宗教与科学的两难,这个两难促成的全社会的道德危机,是当时政治现代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留学生的主要特点有:具有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意识,集知识界群体智慧,开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新时代;是最早走向世界,学贯中西、兼容古今的中国先进知识群体;具有将批判传统文化与建设新文化相结合的自觉意识及较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的新闻出版法中有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也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报章应守规则》属于越权所立之法,法律规则也不完备。《报馆暂行条规》没有规定法律适用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之间缺少一一对应关系,不符合法应明确、肯定的要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法律规范。《大清报律》《钦定报律》是符合立法主体和立法程序的法律,《民国暂行报律》属于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越权所立之法,《报纸条例》《修正报纸条例》《出版法》是不符合行政立法程序的行政法规。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时期的农业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传统农业遭遇内外冲击与压力,日渐危机。为突破农业发展的困境,清末民初时期的政府实施了农业推广,民间也做出了努力,然因多重因素的制约,实际成效并不显著。不过在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推广方向的选择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在"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其中,由各差会派遣的"医药传教士"身兼"牧师"和"医生"双重身份,行迹所至,施医济药,兴办医院和学校。西医教育也随着教会医院的增多和西医医生需求量的加大而逐渐兴起。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西医教育,尤其是对民国时期西医教育的起步和发展、西医学校的建立、改变传统的医学传承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着"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宗旨,慈善赈济一直是佛教自创立以来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末民初,随着湖南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型,湖南地区佛教组织开始创办初高级小学、佛学讲习所、慈儿院、慈济医院等一些具有近代性质的慈善机构,逐步走上了佛教慈善的近代化之路。这种转变不仅对湖南佛教本身和对湖南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为如今湖南及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2.
自清季赵尔丰奉命治边,实施改土归流开始,西康始出现师范教育。赵氏在西康以"兴学"为"收拾边地人心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短短几年间,西康师范教育从无到有,蓬勃发展,遍及西康各地。民国始肇,西康师范陷入沉寂,几乎被摧毁殆尽,虽然历时甚短,但其对西康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仍然不容忽视。一方面新式学堂广泛建立,受教育者增加,边民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民族间交流进一步加深,维护了边疆稳定。其历史经验、成效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先秦集诸子大成的儒家大师,关于其人其学的研究在清代大盛.而到了清末民初,则呈现出不同的面向.本文拟就清末民初历史巨变背景下的,不同“荀学”研究作出初步的分析与探索,以展现出此时期研究与当时社会、思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赵静 《华章》2011,(36)
本文试探析从清末到民初十年间,国人自办女学的历史进程.清末民初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1884年新疆改制建省的同时,开始对省级行政官制及地方行政官制进行革新,建立起与内地相似的文官制度.至清末新政时,再次对新疆官制进行了调整.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增新根据北洋政府的指令,对清末的官制进行了改革.从新疆建省至民国初年新疆官制经过了三次变迁,官僚机构及官员设置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官员的任命是换汤不换药,前清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为民国职官.尽管如此,因俗而治始终是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思想,在屡次变迁中,新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趋势逐渐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逐步形成。发展近代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师范教育的认识初步统一。政府对师范教育采取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政策,对师范生实行优待鼓励政策和毕业效力义务规定,迅速扩大和稳定了师资队伍,对推动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对目前如何发展师范教育,稳定教师队伍,亦可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清末,中国社会各阶层对铁路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铁路权被视为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排拒铁路外资、收回路权成为民族潮流,这推动了晚清出现了商办铁路的高潮.在此时代背景下,闽省绅商为反抗和杜绝法、日等国对本省铁路权的觊觎和侵占,成立福建全省铁路公司.此后,福建铁路公司开始具体筹议商办漳厦铁路,组织人员,并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路款,完成路段嵩屿站至江东桥站实现了通车运营.但江东桥至漳州段线路则因路款见绌,被迫停工.至民国初年,漳厦铁路被交通部接管维持.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的中国职业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苏奕勇本栏编辑马志清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近代的职业教育处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始终是在社会动荡、灾难深重及旧的...  相似文献   

19.
清末,在晚清新政的司法变革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引进了司法独立原则。司法独立原则的引进是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在社会各阶层的呼吁下,它成为了晚清宪政的一部分;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则以根本法的形式宣告了司法独立原则的确立。清末民初司法独立原则的确立,打破了传统行政与司法不分的局面,是中国传统法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然而,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阻挠下,即便是新生的民国,,也无法提供现代司法所需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又加上其他因素的干扰,司法独立存在形式与实质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黄燕群 《红领巾》2004,(4):15-17,47
清末,在晚清新政的司法变革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引进了司法独立原则.司法独立原则的引进是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在社会各阶层的呼吁下,它成为了晚清宪政的一部分;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则以根本法的形式宣告了司法独立原则的确立.清末民初司法独立原则的确立,打破了传统行政与司法不分的局面,是中国传统法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然而,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阻挠下,即便是新生的民国,,也无法提供现代司法所需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又加上其他因素的干扰,司法独立存在形式与实质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