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的定位与架构:课程目标的一种社会学释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目标”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教育知识中的一种价值宣言。“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教学目的)部分明示着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课程编制者对于课程的价值定位,其“内容”、“纲要”及“要点”之类的部分则显示着课程被锁定的价值取向的基本架构。课程目标是在价值观念上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吻应程度最强的一个课程范畴,其吻应程度远超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授受”等其它课程范畴。  相似文献   

2.
价值的定位与架构∶课程目标的一种社会学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目标”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教育知识中的一种价值宣言。“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教学目的)部分明示着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课程编制者对于课程的价值定位,其“内容”、“纲要”及“要点”之类的部分则显示着课程被锁定的价值取向的基本架构。课程目标是在价值观念上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吻应程度最强的一个课程范畴,其吻应程度远超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授受”等其它课程范畴。  相似文献   

3.
校本课程不是20世纪70年代偶然出现的事件,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文化动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冲突以及重塑民族国家文化身份的需要。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再生产主流文化的工具,那么校本课程实质上就是再生产亚文化的工具。所谓"校本",是以"具体意义上的个体学校文化"为本,并且是以学校文化中的"微观文化"为本。校本课程的文化学意义也就因此可以解读为以一所学校的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规范、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为基础的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4.
教科书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整个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框架为:意识形态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9,(96):11-12
课程的定义制约着课程编制的全过程。根据现代社会学考察课程的侧重点,从分析课程的社会价值入手,以定义民族文化传承类的课程。定义"社会化课程"和"课程社会化",为传承民族文化类课程的开发与编制打下基础。以课程的社会价值取向为基点,将"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和"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这两种取向相互融合来进行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6.
文化安全是指文化主体不被其他文化所取代或同化,保持文化独立性、完整性的状态。文化自信是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与自觉践行。文化自信是传承传统文化、发展时代文化的重要力量,对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的价值文化、政治文化、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面临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建议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弘扬主流文化等方式,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西方意识形态传播渗透争夺的主要阵地,高校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关乎国家和民族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当前我国高校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时空场域和技术话语、文化价值渗透与多样社会思潮、青年个性特质与教育主体差别、主流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等四重维度的困境和挑战,可从坚持党委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青年观为引领、构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协同机制、增强意识形态传播渗透辨别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工程等五个方面探索教育引领路径。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是个体在明确区分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对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实践活动过程的价值取向同一性的确认。在社会化过程中,当代中学生的文化认同深受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淡薄、中国传统文化疏远和实践活动价值取向迷惑。必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在中学生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课程的文化选择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课程选择的困境,影响着课程的内容、组合和评价.这一困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课程要服务于意识形态还是促进个人发展;课程内容要传播主流文化知识还是地方文化知识;课程功能是利于社会再生产还是社会流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对这些文化选择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周健 《文教资料》2011,(29):82-83
群众文艺实践路径呈现出审美价值和价值功能的多元倾向,群众文艺的泛娱乐化倾向。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左右摆动问题。在其社会伦理的构建中.儒家文艺伦理思想奠定了群众文艺发展的底蕴.群众文艺的载道伦理命题和大众文艺消费中的伦理需求都是价值取向的有力支点。而在意识形态范畴里,主流意识形态、非主流意识形态及泛意识形态等综合考量着群众文艺实践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文化创生是德育课程实施的本质品性。面对文化多元的现实图景,注重以理解与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与整合西方文化优秀因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强调普世伦理、加强正确的主流价值引导为基本理念,以课程实施取向、实施策略及课堂教学的转向为实践支撑,实现"不同而和"的文化创生,是新德育课程实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不同而和":多元文化背景下新德育课程实施的文化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创生是德育课程实施的本质品性.面对文化多元的现实图景,注重以理解与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与整合西方文化优秀因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强调普世伦理、加强正确的主流价值引导为基本理念,以课程实施取向、实施策略及课堂教学的转向为实践支撑,实现"不同而和"的文化创生,是新德育课程实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学院、班级需要着力打造的主题。文化支配了人的生存方式和心理架构,它溶入人的心灵和社会生活,形成人对生活的主体价值取向和基本存在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方面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文化又在有形或无形中对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种互生关系演绎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不能脱离文化,文化亦不能脱离人而存在。  相似文献   

14.
比较教育价值以及价值取向问题,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中心主题。文章阐述比较教育价值的意义,以及从促进民族与文化融合、教育借鉴、国家和民族发展三个层面上来分析比较教育的价值取向,旨在使比较教育学者进一步明确比较教育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从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角度探讨缅甸民族问题,是一个非常可行的研究视角。缅甸独立后吴努政府的民族政策蕴含着"大缅族主义"价值取向,奈温政府的民族政策蕴含着忽视民族属性的"国家主义"价值取向,随后军政府的民族政策蕴含着"民族国家建设"价值取向,如今的民选政府的民族政策蕴含着更具高度的"民族国家建设"价值取向。从缅甸不同时期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出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物质载体。聚工具性和思想性于一身,在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以无形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主要通过教材内容文本分析的手段对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探究,从成人价值取向和儿童价值取向两个维度来对教材中人物主角、主题思想和插图三个部分所蕴含的价值取向进行比对,结果教材中的成人价值取向的思想内容多于儿童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研究,笔者首先探讨了意识形态教育价值取向。结果表明:两版思想品德教科书课程内容中,就意识形态教育显在的内容而言,是呈淡化的趋势。就其实质或潜在的内容而言,它是强化的;在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当代中国主流意识的同时,突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文化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要载体培养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观念、价值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高校优秀校本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可有效实施文化思政,并与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协同,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文化冲突对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有正负之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后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对德育的价值取向都有负影响。面对这些负影响,我们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主流文化,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借鉴后现代文化,正视文化冲突,建构包容的跨文化德育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对德育的价值取向的引领。  相似文献   

20.
成人教育目的观是成人教育活动、成人教育理论乃至成人教育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成人教育目的观不仅决定着成人教育的价值取向,而且框定着成人教育的目标、课程及方式等内容。目前,有关成人教育目的观有很多理论研究,也能够为我们转变成人教育理念、研究成人教育目的构成、形成正确的成人教育模式、推动成人教育发展等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但是,成人教育目的的明确除了依据一定的理论、遵循必要的规律,更多还要根据个体成长需要、国家战略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建设需要甚至意识形态需要。而其中最核心的原则是基于成人视角来审视成人教育的目的,这是成人教育目的观内涵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