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思想政治课程人文性被广泛关注,实质上是思想政治课程因文化价值具有人文效用而遭受工具理性的透支。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在于对课程人文性重视的同时又对其弱化处理。这样,不易产生道德智慧。准确明晰人文性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存在形态,有利于走出课程困境,在教材知识、教材体系设计、课堂对话、校园文化活动中找到它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艰难抉择。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方向和前景。正确地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性,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各种偏差,克服语文教学中单纯为考试服务的倾向,让语文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相似文献   

4.
人文性是一个内涵丰厚的概念,它是民族性与包容性、共时性与历时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多样性的统一,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建立在一般意义的人文性内涵基础上的,仅仅在人文性积极意义的向度上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不足取的。语文课程人文性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基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体现出先进文化的主导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学生人文精神体验的独特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余庆华 《文教资料》2014,(12):41-42
相对于同龄人来说,接受中职教育文化的学生在基础文化的学习上具有特殊性,因此,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在注重“工具性”的基础上更偏重“人文性”,从而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语文的人文性是客观存在,是语文的灵魂,否定了人文性也便否定了语文。但语文中的人文性是如何存在的?有什么特质?又如何实现它?至今,答案还较模糊。借鉴“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方法和“存在先于本质”的本体论追问模式,选择从“存在方式”进入“存在本质”再进入“实现方式”的思维路径,大概能得到较清晰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具有独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保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已成为人们对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发展的共识。在士官教育中,士官院校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往往忽略士官学员人文素质的培育,语文课程片面追求工具性,人文性的实现已成为空谈。这必将影响士官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士官队伍的长足发展,也无益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个人的长远发展。遵循语文课程的教育规律,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推动国防和军队科学发展,该文探讨了士官教育语文课程人文性实现的现状和关键,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面。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李霞 《语文天地》2011,(5):31-3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从而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并不意味着长期困扰语文教学诸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从语课程的内在角度来看,语实践活动就是特定社会历史化下的一种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而人性则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语课程的人性,是指语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根据语课程人性的本质特征,可以从以下五个策略实施语课程人性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3.
王栋 《教育教学论坛》2013,(33):35-35,30
新课改已实施多年,但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学更多地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体现得不够充分,本文试从"一个理念,三个重视"四个方面谈谈语文教学中语文人文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实践才会使语课程的“人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呢?  相似文献   

15.
走出语文课程评价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语文课程改革促进者的语文课程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中遭遇了"两难困境",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探寻走出"两难困境"的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应从观念改造、内容改造、方法和形式的改造三个维度,检视"两难困境"产生的原因,探索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只有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作用。《散步》这一课例以语言训练来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以体会“尊老爱幼”来体现其人文性,二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7.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学校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什么来体现、实现的呢?毫无疑问是课程。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而语文课程改革在整个课程改革中又处于特殊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的性质首先是具有工具性,然后具有人文性,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所体现出的人文思想内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分析语文课程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接受思想的洗礼,成为一个有"品德修养"和"高尚情怀"的人。借助海量阅读,通过文本背景知识,联系文中生活实际,抓住文章地域,文化差异,多途径发掘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9.
旧的教学模式还在充斥着高职语文课堂,最具趣味性、人文性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构建注重人文素质的高职语文课程是“人文日新”的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本身的需要。树立注重人文的高职语文课程理念,突出注重人丈的高职语文教学目标,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0.
高行雨 《考试周刊》2012,(66):35-35
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写作等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受到人文教育。所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性思想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更多的是关注文本内容,关心考试的重难点,而人文性已沦为生硬的锦上添花的东西。结果学生书读了不少,但人文思想没有多少改观和提升,甚至于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无足轻重的学科。语文这一学科之所以处于这么个尴尬的地位,很大程度是因为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性思想应成为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