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郝乐颜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5):20-2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丰富并且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主体间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主体间性的核心观点在于消解传统哲学中的一元主体,用对话理性、交往理性代替主体中心理性的基础性论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适合自主性要求高的研究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互动意识,加强实践教育。二是发展主体间的平等交往。三是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3.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具有三个特征:平等性、交互性、多维性。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的特征,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认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以注入式灌输构成其实践背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马克思的实践认识论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理论基础,完整灌输论也要求注重交流与沟通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时下的研究热点。系统总结近十年来这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与时俱进论转向、精彩各表谈内涵、精雕细刻绘特征、辛勤探索求实现、初步涉猎求方法和开始探索究规律等六个方面,并从中得出不足和建议,以期促进研究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具有三个特征:平等性、交互性、多维性.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的特征,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以其上下文关系可译为或理解为主体之间性、主体际性、主体(观)通性、共(多)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1](P86-91)。笔者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是规范一个主体(教育者)怎样与另一个完整的作为主体(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期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共在的主体,以语言、教材、技能、活动等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主体间相互理解、共生共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交往实践活动。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认识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贴近现实生活,从价值观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方法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交流沟通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20,(5):30-31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场革命([1])。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理论,为研究带来了全新视角。通过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理论得到了拓展;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本文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分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阐释其发展的时代要求,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究其实现路径,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主体同性理论的角度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我们正确地认识思想政沽教育的主体,理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等,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说角,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理论是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引,同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本质理论、内因与外因理论也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主体间性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王凤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7,27(2):55-56
主体间性是对“占有式”主体性的一种超越,以“平等、对话、沟通、理解和共识”为基本特征。传统“主客二分”教学模式强调教育者的绝对权威,受教育者被看作不具有平等人格的客体,教学成了“单向度”的“灌输”与“征服”,忽视对受教育者健全主体人格的塑造。因此,无论是从现实的教学需要、课程的内在本质要求以及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来考察,在教学中以主体间理念来建构受教育者健全的主体性已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也即是说要做到三个转向:从“非人性”教育转向“人性化”教育,从塑造对外“占有式”的主体转向培养“人性丰富”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只有同时发挥各自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也打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力量不平衡的状态,使两者重新回到了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于兴艳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7(4):53-55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我国历来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单向的理论灌输的方式,而面临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这种主客体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客观要求。因此,将哲学中的主体间性原则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中,将对增强其实效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4):39-41
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视角,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手段三个方面思考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主体间性是指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强调主体间平等、理解、对话、交流的和谐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的交往活动。在不淡化教育功能的前提下,突出平等交流、互相理解的特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是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学生生活、注重语言交流的艺术性、发挥好价值引导作用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必须建立在全面遵循国家整体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涵盖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抵制社会上不良思想的侵害,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生活和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反面抵制和正面引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间交往思想是本项研究的指导思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走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以及主体和客体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社会功能出发,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论述关系主体的意义,阐释关系客体的内涵,为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社会理论基础,为提高其有效性创造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20.
鲍艳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5):89-90
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开始逐步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来考察问题。从主体间性哲学和以此为基础建构的交往理论出发,探讨交往理论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和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