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国学教育纳入现行学校教育体制必须解决其如何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问题。从国学教育的目标、课程开发及师资培养三个方面寻找其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即提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开发国学课程,释放国学教育的发展空间以教师专业化为契机,融国学教育与教师发展之中三个方面的契合,对当前学校国学教育的开展有所启示,从而促进国学与现代教育相互融合,实现稳定、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学”这一名称本指国家的一种高级教育机构.今人所用之“国学”概念,起于清末民初,乃对西学而言,其所指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统称。民初学者提出“国学”和“国故学”,虽包含抗衡西学之意,但其所采之研究模式和方法,却反倒是奉西学为圭臬。当时学者对“国学”和“国故学”这一概念的含混和模糊性颇感不满。  相似文献   

3.
孔祥渊 《中国教师》2013,(21):34-36
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一片沃土,孕育了诸如孔子、孟子、墨子、孙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至今山东省仍然深受国学文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国学兴起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学是与西学相对应而产生的概念,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广义的国学指的是中国原有的所有学术,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4.
<正>一、"国学教育"的界定"国学"的提出,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清朝末年,"西学"凭借着坚船利炮传入我国,与"西学"相对应,一些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提出了"国学"这一概念。"国学"的"国"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特色,它根植于我们中华文化土壤,是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佛家思想的文化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就国学教育和西式教育的异同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对如何辩证的看待国学教育和西式教育谈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学科的角度讨论“国学”问题.国学的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西式的学科形成冲突.近百年来,有人认为国学可以纳入西方的学科体系,另有人坚持国学的独特性,主张应当完全或部分保持自己的体系.本文认为,国学的现实困境在于,第一,被“肢解”的国学是阻碍国学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第二,西式的学科制度是我们今天基本的制度之一,难以逆转;第三,我们现行的学科管理制度又过于刚性,使得前两个因素陷入僵局.从发展前景看,一旦现行的刚性学科制度有所淡化和弱化,国学或其他新的知识将会有一个灵活的发展空间,从而有望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7.
国学课程的源起
  国学概念的提出,一来源自于清光绪末年开始推动的“废科举、立学堂”、一味强调“教习西学,以富国强兵”的新式教育体制,为此政府觉得应该在新式教育中仍保留中国学问的地位,希望在西学冲击之下,学生仍要读点经书。国学概念的提出,二来源自于当时的梁启超、黄节、邓实、章太炎、刘师培等革命党人,他们认为“国学”是一个国家的立国精神:“国粹者,一国精神所寄也。其谓学,本之历史,因乎政俗,齐乎人心之所同,而实为立国之根本源泉也。”(《国粹学报·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强调国学不等于“君”学,内涵非经学之儒家一家之学,而应“复兴古学”,意指具批判精神、反封建君主专制的诸子学。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察包括训诂学在内的传统小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嬗变,反思近代西学东浙以来传统语言文字学刻意追求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等“三化”所造成的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的负面影响,批判了学术研究中片面追求理论建设、盲目追随“三化”思潮的浮躁风气,对当前国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轻言理论建设、忽略甚至弃置原典于不顾的轻薄学风深感焦虑,提出回归经典、重视传统和尊重古人学术成果以振兴国学的最基本办法,从完整、全面的角度从事国学研究,反对割裂和随意取舍。  相似文献   

9.
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需求的变化,使得提高幼师生国学素养成为了非常紧急的任务。我们必须意识到,如今幼师学院的国学教育现状是有待改善的,如何打造适合幼师生的国学课堂,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学习国学,是改善幼师学院国学教育现状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国学教育是值得重视的民族教育、素质教育、和谐教育,它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亟需解决实施原则、操作方法等方面的诸多实际问题。国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逐步建立丰富多彩的科学体系,强调德育为先,注重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1.
观察晚清长江流域学术流变,国学保存会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个案。国学保存会在维新势力着力推动引进西学实现中国学术近代化的情境下,另辟蹊径,通过倡导古学复兴,借鉴新知反省和颠覆渐趋萎缩的旧式传统学术,再造新式国学,着力从中国传统内部推进学术近代化。无论其直接动机和最终成绩如何,这一努力在中国学术转型过程中,无疑具有范式多样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成圻是中国近世学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承传家学,以史学见长,又吸收了西学,长期志于国学的研究和著述,建立了一个宏伟的学术体系。他认为国学与科学不同,具有综合的学术性质,四部书相连,不可划疆而治;并指明“事实考证”与专门学科的关系。他认为国学的目的是“以事明理”,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他长于史学与思辨相结合的方法,故著述以史学本体研究和理论探索为特点。刘成圻吸收了新学,但本质上仍属于旧学的范围,虽然他在探索着国学研究的新道路。我们从其著述的广博和所达到的学理高度来看,刘咸圻不愧为蜀中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13.
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是指我们中国人原创的学问,具有浩瀚文献以及其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的思想、学术体系。随着"国学热"现象的出现,国学经典的价值探究理论界多以教育者身份从文学、文化学、角度审视其价值意义。国学经典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述综是:第一述综国学经典的价值研究;第二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研究综述;第三国学经典与高校教育关系研究综述;沿着上述三个层次的理数进行梳理和概述的。  相似文献   

14.
狗日的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川 《青年教师》2010,(3):16-17
什么是“国学”?在网上搜索一下,有如下一段文字:“这在学术界存在着若干不同的观点。章太炎先生称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术,吴宓先生称之为中国学术的总体,张岱年先生界定为中国学术的简称,曹伯韩先生认为,国学的范围是指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还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说法:钱穆先生曾经条析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人统、事统和学统,亦即为人、做事、治学的三大传统”。  相似文献   

15.
"国学"这一概念最早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而不是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用"国学"来指称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有一个流变的过程。清朝末年,中西文化的交流有了很大进展。为了区别西方的学术文化和中国两千多年来以经、史、子、集为基础的传统学术文化人们把前者称为"泰西之学"或"西学",而把后者称为"中学"。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由此而来。此后,随着变法维新的推进,有人将西方学术文化称为"新学",而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称为"旧学"。也有一  相似文献   

16.
西学东渐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输入步伐的加快,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互相激荡,其旨趣虽异,却汇成一股改造中国的时代巨流。西学的引入既冲击了传统学术,也冲击了封建的教育体制,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最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对福建教育与考试给予诸多关注。他们对福建学校教育体制和教育具体实践场景、科举考试制度和科场的细节以及教育与考试存在的弊端等进行记述与认识。基于这些认识,传教士们着力兴办教会学校和引入西式教育,并鼓吹基督教文明,为福建地方教育带来变革气象。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输入步伐的加快,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互相激荡,其旨趣虽异,却汇成一股改造中国的时代巨流.西学的引入既冲击了传统学术,也冲击了封建的教育体制,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最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认为国学教育包括经学教育、史学教育、子学教育和文学教育.国学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是德育的重要方面.国学教育可以弥补西学教育的不足.把国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一是要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开设国学课程,二是要建立国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储备国学师资.  相似文献   

20.
一、一贯重视并积极倡导中外文化交流早在学生时代,周恩来就已关注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1915年9月,他在南开校中的一篇作文中,对国学与西学的问题做过这样的探讨,他说:"今吾学者只知惟西学是求,视国学无所用而不重也,遂卑之。"但他却认为,"西学非可卑也,兼而学之,要不失将来实用之旨。以国学役酉学,吾主之。"①从这些论述中,不仅可以看出周恩来早在学生时代就已十分关注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而且还可以看出,他已有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明确观点。他既反对"惟酉学是求",也反对视西学为"可卑"的观点;他既主张国学与西学"兼而学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