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6 毫秒
1.
美国新闻博客的传播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闻博客是博客形式中的一种。美国名的新闻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网站(DruegeRrepor.com)从报道克林顿绯闻开始,将“博客”引入人们的视线;随后博客网站在美国新闻界越来越引人注目,直到2004年美国大选,博客记持有记证,正式参与报道美国总统大选,博客开始进军美国的新闻领域已经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2.
2005年美国当地时间4月4日,第89届普利策奖在哥伦比亚大学揭晓。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以下简称“普利策奖”)揭晓仪式虽不事张扬,但还是被全美、甚至全球媒体从业人员誉为新闻界的“奥斯卡”盛典,每当普利策奖揭晓时,全球新闻人的目光和注意力都不约而同聚焦于此,毕竟它代表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字”,获得该奖更是美国新闻记们梦寐以求的终生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3.
郭平 《当代传播》2006,(4):85-87
美国“公共新闻”运动自上世纪90年代在堪萨斯州兴起以来,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但这些研究大都是从新闻角度出发的。事实上,欧美国家一贯以古希腊的公民社会为其参照,因此,本文拟从政治传播的角度,以古希腊的公民意识特征为基础来考察“公共新闻”运动兴起的背景和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对现代美国公民意识的培育和推进,从而更深层次探讨“公共新闻”运动对美国现代政治民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接上期)“公共新闻”新动向:与“参与式新闻”相融合在与美国同行的交流中,我发现,有关“公共新闻”的争议一直都存在。因为从新闻实践的层面来看,“公共新闻”的做法与美国长期以来强调“客观公正”、“保持中立”的新闻传统是格格不入的,它倡导新闻媒体对报道客体的“介入”,主张记者到社会公众中去,发动和组织讨论,进行民意测验,建构公共论坛,力图通过与公众的互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反潮流”的做法在美国受到批评和抵制不足为奇。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在美国最早倡导“公共新闻”的学者已经置十几年以来从没有停息的非议于脑…  相似文献   

5.
美国新闻界关于“公共新闻”的实践与争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美国新闻界出现了一种名为“公共新闻”(publicjournalism)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很快被澳大利亚等国的新闻媒介“引进”,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推行开来,而因“公共新闻”实践引发的一场学术争议,至今在美国还未平息。“公共新闻”在美国又被称为“公民新闻”(civicjournalism),其特点是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美国最早的“公共新闻”是在竞选报道中出现的。1990年,堪萨斯州的…  相似文献   

6.
郭平 《青年记者》2006,(7):69-71
美国“公共新闻”运动自上世纪90年代在堪萨斯州兴起以来,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但这些研究大都是从新闻角度出发的。事实上,欧美国家一贯以古希腊的公民社会为其参照,因此,本拟从政治传播的角度,以古希腊的公民意识特征为基础来考察“公共新闻”运动兴起的背景和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对现代美国公民意识的培育和推进,从而更深层次探讨“公共新闻”运动对美国现代政治民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闻知识》组织发起的关于新闻转轨的讨论,我觉得非常好。可以这样说,在此以前,有些刊物和文章也议论新闻改革,大多不过是纸上谈兵,这一次才接触了实质性问题。我想借此机会发表一点看法。早在上个世纪,美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鼻祖的约瑟夫·普利策就提出了“新闻三性”,即“新闻性”(Informafion)、“公众服务性”(Public Service)和“娱乐性”  相似文献   

8.
“公共新闻”(publicjournalism)是美国 1 990年前后出现的新的理论 ,美国媒介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公共新闻”在美国学术界引起了争议 ,同时也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原则和策略。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的梳理 ,分析了它的理论价值、现实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共新闻":一种公共领域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伟 《新闻知识》2006,(1):22-24
“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又被称为“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是发轫于美国,激发了美国新闻传媒为此做出一系列探索性新闻实践,在澳大利亚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的一种新理论形态。本文对公共新闻学与传统新闻学的新闻理念作一比较,文章认为美国新闻界对“公共新闻”的关注、争议和实践探索,是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播状况对传媒角色——“公共领域”阐释和思考的结果。并试梳  相似文献   

10.
“特工门事件”曾被美联社评为2005年的十大新闻事件。该事件对美国政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新闻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使美国一直引以为荣的新闻自由大幅退步,记的获罪与入狱,使得美国新闻界人士人人自危。我们应该从美国政界和新闻界对“特工门”的处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新闻法制建设。本尝试以“特工门事件”为样本,从新闻法、新闻管理体制、新闻自由体制和新闻职业道德等方面分析美国的新闻法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公民新闻的兴起和启示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进入新世纪以来,从纽约到伦敦,从汉城到东京,“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1]正在海外传媒界勃然兴起,有关“公民新闻”的讨论已是沸沸扬扬。根据《维基百科》[2]的有关条目的解释,“公民新闻”也称为“参与式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以上定义里的所谓“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公民新闻”涵盖了包括“博客(blogs)”“维客(wikis)”[4“]播客(podcasting)”[5]以及公民网[6]等多种网络新媒体形式。“公民新闻运动”的简略回顾在美国,“…  相似文献   

12.
刘素静 《新闻天地》2004,(11):10-12
曾几何时,宗毓华也算是美国新闻史中的一颗耀眼的“星”。美国《环球时报》曾报道说,在美国,宗毓华不但成为了最高身价华裔女主播,而且她与沃尔特斯和索耶一起,被称为美国广播公司(ABC)的三大“看家花旦”。她也是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邀请的第一位华人研究员。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三家大电视网———美国广播公司 (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和福克斯广播公司 (Fox)宣布共同投资设立“网络新闻服务公司”(NNS)。新公司负责从三大电视网和相关企业收集新闻节目素材 ,提供给属下的“美国广播公司新闻一台”(ABCNewsOne)、“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通路”(CBSNewsPath)、“福克斯广播公司紧急新闻公司”(FoxNewsEdge)。关于这次合作 ,福克斯广播公司新闻公司的总经理罗杰·艾尔斯说是为了缩减经费 ,并说 :“新公司应该能对突发事件新闻发挥作用。通过共同使用三大电视…  相似文献   

14.
新闻述评把新闻和评论融为一炉,“夹叙加议”是这种新闻文体的主要特点。“叙”指报道新闻事实;“议”,顾名思义,指“议论”,或者说发表意见。问题是怎样把“叙”和“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美国,一些有影响的新闻报刊的通常做法是以小见大,层层“剥笋”。《中国企业进军世界市场》一文(原载2O01年9月3日美国《新闻周刊》,本刊附文有删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应为众 《视听纵横》2003,24(6):71-74
电视新闻,因其迅速反映社会重大事件和客观报道公共事务的品质,被美国传播学布朗(Brown)称为是“电视台提供的最高尚的东西,也是电视台名誉的来源。”在我国,新闻和宣传被视为是体现媒体“喉舌”功能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公众人物”(publicpersons),是源自于美国诽谤法的概念。所谓“公众人物”,就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或享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人物,公众人物包括公众官员、历史人物、影视演员、名运动员、以及名作家等等所谓明星人物。公众人物多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人物,其言行会对社会产生比一般民众大得多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1964年以前在美国的新闻诽谤诉讼中通行的是普通法(common law)的原则:新闻的任何相对人只要指出新闻中有损害自己名誉的内容并且伤害了自己就可以提起诉讼,而新闻记或媒介则有举证之责,  相似文献   

17.
报刊新闻讲究“可读性”,电视新闻注重“可看性”,同样道理,广播新闻也要有“可听性”。可听性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新闻事实)和新闻形式(报道方法)。新闻价值越高,可听性自然就越强。而同样的新闻事实,可听性的强弱就决定于新闻报道的方法。这就要求广播新闻一方面写作上精当、形象,娓娓道来;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广播新闻所用声音载体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这个定义明确地把它与“新闻评论”和“杂”区分开来。它包括“新闻评论”,或说“新闻评论”是它的“子集”,换言之,“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被动”地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不依傍“眼前”的新闻,而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就是“时评”。新  相似文献   

19.
方胜中 《新闻传播》2006,(11):13-15
近些年来,我国许多新闻工作者一谈到什么是新闻时,常常引用美国编辑博加特的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甚至有人把这句话尊奉为新闻的经典定义。由博加特的定义联系到美国瓦特利尔提出的另一个新闻定义: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的“妇女、金钱、坏事”。  相似文献   

20.
电视会议新闻是党和政府通过电视媒体直接宣传政策、指导工作、动员群众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长期以来,电视新闻会议报道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所占分量大)、“长”(单条会议新闻长)、“呆”(声画两张皮)、“空”(程序式、公式化)的现象,逐渐疏远了与受众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议新闻的权威性和感染力,湮没了会议新闻的价值。因此,为会议新闻报道“整容换面”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