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名人》是美国著名作家裘帕·拉希莉的作品,描述了印度的果戈理一家在美国社会的生活经历。四位主人公艾修克、阿西玛、果戈理和毛舒米在生活中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身份窘境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身份追寻。本文以《同名人》中四位主人公的美国生活经历为出发点,剖析他们身份窘境的成因,探寻他们对身份的追寻和对文化归属的寻找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在美国》中,苏珊·桑塔格运用多重叙事视角和碎片式叙事模式,将真实与虚幻并置,让历史与艺术现实重合,创造出一个无中心、不确定的世界,在消解本质和意义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小说展现的主人公身心漂泊之下的多重身份与身份的不确定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它具有文化建构和民族认同的双重功能。亨利·詹姆斯对于美国身份的构建表现在他的"国际主题小说"中,《使节》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揭示斯特瑞塞所带有的美国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特性。在基于文化身份的理论下,分析斯特瑞塞在欧洲文化面前产生的身份危机,再重构本国身份的过程,反映出亨利·詹姆斯对美国身份的观点以及对理想的美国身份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美国蓄奴的历史使非洲裔美国黑人对“身份”有着特殊的敏感。寻找、确认和重建“身份”成为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其中,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1940)、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1952)和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1977)是美国非裔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作品对非洲裔美国黑人在“身份”被抹杀、消解和异化之后,如何重新认识、寻找和构建的经历进行了细致描述,勾画出一幅幅陷入痛苦、彷徨、混乱以及无知的状态的黑人众生相,希望能够带领现代社会中的黑人找到一条重建“自我”的有效路径,并最终抵达永恒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曲静 《海外英语》2015,(3):180-181
该文以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适应的U型曲线模式分析小说中张家人来美后的发展变化过程:从对美国生活的新奇到在文化冲击下对中国文化的固守,到后来完全被美国化,最后到对美国文化完全适应状态完成自我文化身份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适应的U型曲线模式分析小说中张家人来美后的发展变化过程:从对美国生活的新奇到在文化冲击下对中国文化的固守,到后来完全被美国化,最后到对美国文化完全适应状态完成自我文化身份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纵观国内外有关《宠儿》的评论,大多评论家运用后现代主义、互文性、叙事学、精神分析批评等理论对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认为在《宠儿》中,莫里森将颠覆殖民话语与重构美国身份认同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一方面,莫里森通过对基督教文化的改写,颠覆了以“大熔炉”为象征的殖民话语;另一方面,莫里森重新构建了喻为“被子”的美国身份认同,强调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8.
夏晶 《海外英语》2012,(17):199-201
美国印第安人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却在欧洲外来移民的强势冲击下渐渐迷失自己。在白人世界主流文化下的生存困境促使印第安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因此踏上了一条找寻本土身份的"归家路"。该文通过解读美国本土裔作家露易丝·厄德里奇的代表作《爱药》阐述了土地,过去,社区代表的"家"对于印第安人的意义,并分析了《爱药》中三代印第安人艰难的"归家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研究"自由黑人"的身份追寻、"重新记忆"的身份认同以及自我和民族的身份建构,剖析了美国非裔女性在追寻自我认同过程中的身份建构,解读了《已知的世界》作品内在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0.
格什温是美国著名作曲家,作品《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具有典型的美国风格,作曲家将欧洲传统技法与流行元素结合在一起,成就了美国音乐史上一部永久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背叛"主题存在于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一系列作品中,该主题一方面是社会现实的写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犹太人在双重文化的夹击下身份认同的困惑。就"背叛"的具体内容而言,小说《美国牧歌》的背叛主要体现为对家庭的背叛,对主流文化和权威的背叛,以及对身份的背叛。区别于前期作品的叛逆姿态,罗斯在这部小说中开始直面自身的犹太传统,甚至以同情的基调正面描述犹太人的生存困境,表现出犹太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马庆霞 《考试周刊》2009,(41):24-25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成名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自我身份的迷失、追寻与认同的艰辛成长历程。这一历程揭示了白人文化主导下的黑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增强自我主体意识,正视和认同自我身份,并建构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13.
《天秤星座》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德里罗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或者说对美国历史的反思与书写始于"肯尼迪遇刺事件"。在政治小说《天秤星座》中,德里罗对"美国例外论"表示出极大怀疑。这种怀疑在作品中表现为选民与弃民身份之间的摇摆、个体力量与官僚机器之间的对抗、微观叙事与官修史学之间的裂隙、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较量、秩序与非秩序之间的冲突,以此暗示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阶级矛盾、派系斗争及政治生活的丑恶与荒谬。《天秤星座》关注美国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活和个体命运,矛头直指美国新教伦理社会赖以确立的基本原则,揭示社会现实与政治理想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4.
《北京人在纽约》与《绿卡族》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比较重要的涉外题材的电视剧。他们都面临着相同的宿命结局。微妙的区别在于《绿卡族》是中国人混了美国身份回来了,而且带回了美国的先进的观念和经营理验,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这较之《北京人在纽约》,他们不仅仅走出去,而且还把目光聚焦于生他们养他们的故土。由于面临的时代背景不同和出生地域的不同,二的宿命程度却不一样。从这个角度讲,显示了一种超越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以"美国梦"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在美国有着很长的历史,且产生了不少杰出的作品,如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本文通过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与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的书写策略,探讨华裔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经历的两种不同的对"美国梦"的追求过程以及他们所遭遇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以“美国梦”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在美国有着很长的历史,且产生了不少杰出的作品,如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本文通过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与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的书写策略.探讨华裔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经历的两种不同的对“美国梦”的追求过程以及他们所遭遇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雷峰塔》和《易经》系张爱玲移民美国后创作的半自传体英文小说。小说以张爱玲4-22岁的回忆为蓝本,讲述了女主人公琵琶在天津、上海、香港的生活经历。本文从流散文学的维度解读《雷峰塔》和《易经》的记忆书写,旨在指出移民美国后的张爱玲虽然获得了合法的美国公民身份,但她与故国的情感脐带并未随地理的置换和国籍的变更发生断裂。通过用非母语书写故国记忆,流散作家张爱玲将家园怀恋升华为艺术,并实现了精神上的归航。  相似文献   

18.
对近百年美国《孙子兵法》研究的基本情况、美国对《孙子兵法》的翻译与研究、美军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和运用、美国其他领域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和应用,以及美国《孙子兵法》研究的特点等进行梳理,以推进《孙子兵法》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以往研究认为《美国悲剧》中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20世纪以来美国社会消费主义的盛行和传统清教主义的式微.这种基于消费主义和清教主义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有较大局限.清教主义作为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日益兴起的消费主义共同构成了20世纪美国社会观念的“灵”和“肉”,控制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可以从虚拟身份、虚设标准和虚伪制度三个角度解析《美国悲剧》所表现的清教主义和消费主义相互纠结下的社会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夏洛特·伯金斯·吉尔曼的《黄墙纸》和加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办公室》都探讨了女性追求个人空间的主题,深刻揭示了女性身份与女性空间的矛盾。本文通过比较,发现这两部女权主义的经典之作,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