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历史是无穷尽的,历史教材所反映的内容也只能是书山一角,沧海一粟,想完全展现是不可能的.但适当的补充一些史实材料不仅可以还原历史生动的形象、趣味的特点,还可以史论结合充实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成学江 《中国考试》2007,(10):34-36
从2007年的高考历史试卷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启示:那就是在平时的复习中,考生必须关注史实、史观、史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历史成绩。下面,拟从高考历史复习的角度就这三个方面谈谈一些想法,希望能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高三历史教学素来是以时间紧、内容多和要求高为其鲜明特征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每一位高三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为此,很多老师创造并实践许多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而我认为最重要的环节是在优化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重组教材内容,力求达到在40分钟的课堂内史实、史论、史法和史观融为一体让学生感知历史,内化历史精神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历史知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历史史实与历史评论。一切历史评论是建立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之上的,历史评论是历史史实的引申与拓展,是对历史事实发表的看法。了解历史史实是为了更好的认识现实服务的,是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不重蹈历史的覆辙。因此,历史教师要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感悟历史史实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相似文献   

5.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此上海二期课改《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在中学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即通常所说的“十六字方针”。这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逻辑体系,即“史料-史论-史观”。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贯彻这十六字方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思维逻辑呢?本期“聚集”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人们常说"政史不分家"。坚持史论融合,不但是历史学研究与教学的基本原则,而且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遵循,其目的在于涵养唯物史观。所谓史论融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从史实、史论、史观入手,学会解构史料、论从史出、以论析史,引导学生夯实历史底蕴、锤炼历史眼光、提升历史思维。它要求我们从历史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正确对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文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历史观与史料史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教育给学生最基本的历史知识,让他们对人类历史有一个总体认识与全局把握,既作为他们今后行事处世时最必要的历史资源,更旨在培养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价值观。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必须贯彻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观,强调史料史实的准确性。在当前历史教育中,价值观、历史观与史料史实等问题不容乐观,应该重新深刻认识,加入与时俱进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研究历史,因此,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的基本特点,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史与论的结合,在充分认识史与论关系的同时,以历史概念分析、历史因果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后有关问题的分析、课文前言分析作为切入点,强化理论教学,以达到史论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设计思路】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本节复习课以多元史观为视角,以一轮复习为线索,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弘扬辛亥英烈的革命精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感知,学会从多元角度对历史事件做出评述。  相似文献   

10.
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马列主义的史学体系是科学体系与思想统一的体系,在历史研究工作中,观点和材料是要高度统一的。就是说: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具体的史实、史料出发,将理论与具体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就是史论结合,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史论结合的原则就是要求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指导下,具体地讲述历史,即给学生讲述具体的知识,然后通过史实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使学生对此类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历史教材就是充分遵循了史论结合的原则编写的,课上知识是在…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做好高考历史复习工作,是摆在每位高三历史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应用史观重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将史观教学引入高三历史复习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提高认识,重视史观教学的作用;(2)构建知识体系,将史观教学带入高三历史复习;(3)以史观教学为基础,实现史观、史实、史法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2.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增强历史洞察力""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等要求。检视我们的课堂,在洗尽铅华之后却越发彰显"史实缺失"的痛楚,史实的缺失使历史课堂缺少了历史味,容易造成教学不鲜活、历史失厚重、师生互动缺少载体等各种教学问题,难以成就历史课堂的精彩。  相似文献   

13.
《帝王式总统的诞生》一课为拓展型历史课,结合美国历史,围绕美国总统行政权力扩大的历史史实,我从概念和史实入手开展教学。一、从历史概念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教学需要从概念入手,促使学生对概念进  相似文献   

14.
脱离史实基础的历史知识,或为无意中形成,或为有意造成,有的是故障歪曲和窜改,其特点为与史实有一定的联系而非正确的史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历史知识。这种情况,不仅见于古代史,在近现代史中也不少见。作为史学工作者,应做好辨伪与真求、提高与普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随笔札记的方式,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著述和方志编纂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区别.尤其是在史体、史论、史法和史观等方面提出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从宏观上看包括史实、史论和史法。三者缺一不可。史实是基础,史论是灵魂,史法应包括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历史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这不但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在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考生应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历史阐释”中要做到“史论结合”。但是,高中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的现状却是:“第一,有史也有论,但史论却貌合神离;第二,  相似文献   

18.
所谓史观,即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通俗点讲,也就是如何看待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如果把学习历史比作修路的话,史实就是水泥、沙石等材料,而史观就是路的方向。没有了水泥、沙石等材料,路固然修不成,但如果方向不对,把路修向了悬崖、深渊,那也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从历史教育服务于学生人生的高度看,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史观才是最重要的。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运用下列史观进行历史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轮复习的重点在于思维能力的提升,学术型课堂为以思维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一轮复习提供了有效途径。学术型课堂通过引入学术观点、整合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既要像史学家一样从纷繁复杂的史实中把握历史发展逻辑,寻找历史发展规律;也要像史学家一样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借助这样的学习过程,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20.
许国庆 《文教资料》2010,(35):144-146
学科素养是学科课程的立足之本。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形势的不断变化,历史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方面,文章从培养学生"史料—史论—史观"的历史思维、倡导历史阅读和联系实际感悟历史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