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二号孔乙己     
他曾经是我们的老师,我第一次见到他对他的印象就不坏:一副金丝眼镜,略显凌乱的头发,面色有些发黄,不高却很瘦,还算精神,他的课讲得也不错。我却听到下面有几个学生一直嗤嗤地笑,似乎还叫什么“二号孔乙己。”  相似文献   

2.
以前上学时听老师讲析过《孔乙己》,后来自己当教师时也多次讲析过《孔乙己》,无论听讲还是自己讲,几乎都着眼于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方面及小说主题方面的理解与分析,而很少或较少注意对小说开头部分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状况的理解与分析。直到最近重读了《孔乙己》,才试着从这一角度去理解,并有所领会。在这里不妨略呈浅见,聊博方家一哂。  相似文献   

3.
上课了,语文课。老师是个戴着老花镜爱眯眼睛的老头。在初三,年轻老师是很少的。今天,讲《孔乙己》。作者为什么要着力突出孔乙己的形象?我们  相似文献   

4.
吃晚饭时,女儿突然抱怨起她的老师来:"我特别讨厌赵老师,她讲课讲得一点不好,而且还总爱批评人,要是李老师还教我们该多好……"我吃了一惊,女儿现在就开始讨厌她的老师了,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一个老师足以影响孩子一生。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记得刚上初中时,我们班的物理老师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们复习到了《孔乙己》这一课,看到孔乙己这三个字,我就禁不住想起了六年级时候的语文老师——“窃”老师(其实是戚老师)。说起“窃”老师,我就有一肚子的笑语要倾倒,尤其是他那股“老顽童”劲儿,就更不用提了。记得在小学毕业的那天,我们班要举行隆重的联欢晚会。在布置会场的时候,有人提议:要是在讲台上摆上两瓶花,那就够漂亮气派了,  相似文献   

6.
<正>米粒老师长相有些奇怪,小脸、大眼、尖耳、鹰钩鼻。同学们曾经议论纷纷,但米粒老师并不在意。不过,他真的很厉害。我认为他是课讲得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最没有意思的课文,他也能讲得动听无比,就连我们班上著名的瞌睡大王也睁大眼睛在听,生怕漏了一个字。我这不是夸张。有一次,我们正在上米粒老师的课。突然,我发现窗外有动静,探头一看,校长和其他老师正躲在外面听呢,一边听还一边竖大拇指。  相似文献   

7.
重读孔乙己     
至今记得老师讲解《孔乙己》,说这部作品写科举制吃了孔乙己。讲《祝福》,便说封建礼教吃了祥林嫂。说鲁迅先生通过对孔乙己、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批判了吃人的科举制和封建礼教。近十多年,看到新兴生产力在改变世界,由此重新审视二十世纪前后中国遭遇工业时代冲击发生的变化,我逐渐意识到,教科书中关于《孔乙己》的解释,恐怕有误。  相似文献   

8.
正NO1.会"恰恰舞"的王老师王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她非常的温柔,她讲的课生动有趣,有时她还会带入一点"恰恰舞"的动作,大家都听入迷了。我可是王老师的忠实粉丝,所以我的语文成绩非常的好,这也是我作文写得好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次,听完一节公开课《昼夜交替现象》之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是模拟实验,也有学生说是自己上台展示。我追问:老师讲过什么还记得吗?好多学生居然说不记得了。这让我大吃一惊:是教师讲得不好还是学生开小差了?在一节公开课中,这两个原因都不能成立。那么是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就获得越多呢?在科学课堂上恐怕不是这样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吧。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后来我又做了多次调查,问了学生类似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我发现,  相似文献   

10.
崔雅鸿 《文教资料》2005,(4):139-140
语文课单调乏味,语文教学苦不堪言,这已是由来已久的事了。往往是教师费尽心思,条分缕析,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说语文课上不上无所谓,反正是“你不教我还清楚,你一教我反倒糊涂”。如何改变这种“投入与收成”的巨大反差呢?这确实值得语文老师好好思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  相似文献   

11.
一次,听完一节公开课《昼夜交替现象》之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是模拟实验,也有学生说是自己上台展示。我追问:老师讲过什么还记得吗?好多学生居然说不记得了。这让我大吃一惊:是教师讲得不好还是学生开小差了?在一节公开课中,这两个原因都不能成立。那么是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就获得越多呢?在科学课堂上恐怕不是这样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吧。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后来我又做了多次调查,问了学生类似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我发现,  相似文献   

12.
乔萍 《教学随笔》2009,(10):33-33
前段时间,我去某地参加新课改培训学习。在听课时,有位教师在报告中讲探究式阅读教学,举例说明讲授好《孔乙己》一文时说,几乎所有的老师在给学生讲丁举人因孔乙己偷书打折了他的腿,都认为由此可以看出丁举人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而他自己却并不完全赞同这点。他认为丁举人在做出决定之前,还是用心考虑的,他没将孔乙己逼上死路,因为他没有让人打孔乙己的“手”,更不会将他的“手”打折,而是让下人打折了他的“腿”,说明他还有心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听完劲苓老师的“倒数的认识”一课,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我看来,“倒数的认识”压根儿没有什么好讲的。她怎么就能讲得津津有味?准确地说。不是她讲得津津有味,而是她组织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并且,她还乐此不疲12004年,她讲过“倒数”这节研究课,我评析过,公开发表过。时隔7年,她又上出了完全不同的升级换代版的“倒数”。  相似文献   

14.
如今,在实施素质教育之际,仍然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了老师的忠实听众。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老师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觉得自己如果讲漏一点、讲少一遍,学生就可能学不会,一定要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讲得通透明白。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还存在吗?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了!所以,不少的教育专家提出精讲多练。我觉得在练中,一定要突出多读。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到外校听课。一进教室,我就被“震”住了。那个授课的教师和我同龄,可是比我在课堂上的表现威严多了,学生也比我的学生规矩多了。课开始后,教师一直讲得有板有眼,学生也一直坐得整整齐齐,可见平时的训练有素。尤其是下课铃响时,教师的课还没讲完,全班学生竟然没有一点诧异的表情,就像没听到铃声一样,依然稳稳当当地坐着听老师讲。我心里不由暗想:这可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呀!这要是换了我的学生,一定会以为我今天耳朵失聪了,说不定会有人站起来提醒我:“老师,下课了!放学了!“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作家肖复兴任教过大学、中学、小学。他指导儿子学作文的经验是宝贵的,也是成功的。他的儿子肖铁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就读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与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肖复兴教授已出版多部长篇小说、散文集,并多次获创作大奖。从第九期开始,本刊陆续选登肖复兴教授出版的《我教儿子学作文》一书上的文章,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心里首先想起的往往是老师或者作文参考书上讲过的范文,恰恰容易忽略自己身边的事例。我对肖铁说:"这叫骑着驴找驴!"他笑了。一天放学回家,他告诉我,他们班张老师今天给全区老师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讲得是盖了帽的棒。张老师讲的是四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上的第23课《我爱故乡的杨梅》。我问他张老师哪一点讲得好?他说张老师讲得  相似文献   

17.
【教例简述】这是徐开质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通讯》1988.1期)。教法设计:读读、写写、讲讲、改改。教学程序:写后讲,讲后改。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课文。二、教师出示作文题:谈谈孔乙己的“偷”。 (提示:①孔乙己偷了什么,为什么要偷?②孔乙己偷的结果怎样?③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在哪里?④孔乙己的偷到底值不值得同情?) 三、就上述作文内容组织讨论。讨论的重点内容是:作者写孔乙已“偷”的意图在哪里,即“偷”在小说中  相似文献   

18.
诗词教学向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老师讲深了,学生不理解,讲得过浅,又不能很好的领悟诗歌的思想。很多老师在教法上走老路,大讲而特讲,篇篇不不厌其烦,我觉得这样都不利于学生鉴赏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我以为,老师要尽可能的创设朗读氛围,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韵味,感受诗词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高怡 《青少年日记》2008,(7):65-66,43
在今天的语文课上,河马老师给小动物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在这堂课上,河马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什么是比喻句,老师讲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孔乙己的性格,有的参考书上是这样讲的: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孔乙己追求功名的思想和心地善良的本质。”“通过描写孔乙己教‘我’识字和给孩子吃茴香豆时的动作、神态,刻画了他心地善良的本质。”对此,我有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