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帝国主义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日本关东军在军部的鼓励下,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中国东三省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是其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也是其军国主义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策划这一阴谋并使其顺利付诸实施,日本侵略者蓄意歪曲事实,利用种种手段,欺骗民众,大肆制造侵华舆论,并使这种舆论成为当时武装日本国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中东路事件是张学良继承父业执掌东北政权后第一次大的对外军事行动.从张学良要求收回中东路的初衷看,他是爱国的;但由于他采取了武力接管的方式和诸多因素,从而导致军事行动的失败.这种失败的结果从大的方向看,造成了两个负面影响第一,它使日本看到了东北军的软弱,更坚定了侵华的决心,加快了发动事变的步伐;第二,它对张学良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此后,张学良在思想上,对东北及东北军各方面的实力,对外关系及对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的态度上,都产生了重大的转变.这些对"九·一八"事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曾琦是现代中国政坛的知名人物,青年党的首领,其政治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本文着重阐述了他在九·一八事变前的政治思想,并剖析了其形成渊源。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后 ,日本提出一条吞并朝鲜侵占中国东北的路线 ,大陆政策初露端倪。田中上台后召开“东方会议” ,并密奏天皇 :“欲征服世界 ,必先征服中国 ;欲征服中国 ,必先征服满蒙”的方针。至此大陆政策完全形成。此后 ,日本为侵略我国东北作好了各种准备 ,随后“九·一八”事变爆发。  相似文献   

6.
"一二·九"精神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当代大学生承传"一二·九"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付诸于实际行动,是对"一二·九"运动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7.
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的、集体安全组织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调解活动中 ,曾采取一些措施 ,对日本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强权政治基础及体制结构缺陷所造成的国联的软弱无力、国联内外西方大国的相互掣肘最终又不免使其调解“九·一八”事变陷于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8.
中间势力是指介于国民党政权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工农阶级之间的社会政治力量。“九.一八”事变后,中间势力中的许多爱国人士和社会团体发起了各种形式的救国运动,强烈主张抗日救国,从而实现了中间势力民主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双重觉醒。而《申报》和《大公报》政治立场的转变,则表明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态度和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民党当局借助民族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两股思潮,在文化领域确立文化统制政策,加紧文化控制。其宗旨依然是“中体西用”的翻版,一方面,国民党当局倡导“尊孔读经”,借助新生活运动之力,颂扬“礼义廉耻”,先后发起筹设中山文化教育馆、并成立了“中国文化学会”和“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将三民主义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借助回归传统拓展党化的道义空间,以强化文化的统制的基础;另一方面,国民党当局大力倡导“提倡理工”和“中国科学化运动”,为大规模展开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政策支持。“九·一八”前后国民党的文化政策呈现出专制性、保守性、现代性、多歧性相互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在“九·一八”事变后提出的抗日救亡主张,对当时国内政治时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和作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向前发展,也为中国今后的统一战线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外交保障占领",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若槻内阁按照以前做出的预案而做出的重要方针,核心是追认军方的行动合法,尽力以外交手段美化军方的侵略行为,以使让世界各国"谅解"其占领的合理性。日本政府一方面连发声明、说贴欺瞒各国,为关东军的侵略辩护,将中日纠纷责任推给中方,渲染自己的"不扩大"方针;另一方面又为军方无视须与政府"商洽"的约定而不断扩大事态感到越来越难堪,终致若槻内阁垮台。12月13日,犬养毅组阁,抛开"外交保障占领"的遮羞,赤裸裸地奉行支持军方的方针。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为巩固自己新生的红色政权,积极在东方寻求自己的同盟者,与中国建立了联系.但在处理中国革命问题时,注重突出苏联利益,所以当身为广东国民政府官员而又急于实现个人政治目的的蒋介石提出北伐时,苏联认为时机不够成熟,存有异议,持消极态度,而蒋介石制造的一场"三·二○"事变则使苏联改变了态度.  相似文献   

13.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首先侵占中国东北,开始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在此后的对日斗争过程中,成千上万的满族人民与其他各民族共同进行英勇的抗战,其斗争规模较为宏大,体现出广泛性、多样性、坚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执行“不偏袒”的调停方针,只注重维系美日关系,对此不愿涉足过深,这本身是对侵略者的最大偏袒.1931年11月,日本攻锦州,美国从所谓“不偏袒”向所谓“不承认主义”转变,但这并不能束缚住日本,日本宣布退出国联,宣告了美国对华对日政策的失败.美国实行这种政策,主要是受国内孤立主义的牵制和美日贸易的影响;是对苏联和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恐惧;也是为了维护在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和挽救南京政府的声望和权利.  相似文献   

15.
台湾光复后,台胞对"帮助"其结束日本殖民主义残酷统治的国民党表示热烈欢迎.人民盼望从此恢复自由,与大陆同胞共享安康.可是,莅台的国民政府采取的带歧视性的用人制度、专卖制度使行政长官公署制,使台胞感到与日统治有着惊人相似,加之政府官员的贪污腐化使人民生活恶化比日据时期更甚.台湾民众对国民党政府大失所望,心怀当家作主人美好希望的广大台湾同胞的心灵受到了意外的打击和挫伤.台胞受挫后的反应之一就是反击,把矛头直指国民党当局,从而诱发了"二·二八"事件.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地区由于本身的特殊历史因素以及地缘政治特性,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地区安全机制."9·11"事件后,世界面临着新的复杂形势,日本借口支援美国进行反恐战争,公然向海外派兵,同时加快了"有事法制"建设,扩充军事力量,从法律和体制上对其防卫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日本的政治军事动向给东北亚地区安全和中日关系带来了新的不安定因素和消极影响.然而地区局势长期的和平和安全只有通过增强政治信任和建立良好的国家间关系才能取得.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又一次严重挑衅。事变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抵制日货运动。关于日货进口额的锐减,抵制日货运动必然是其原因之一,然满蒙问题、日货走私及长江水灾亦为不可忽略的因素。故对于抵货运动之经济效果还应慎重考量。  相似文献   

18.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残酷的殖民统治不仅使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生了严重的动荡和混乱,同时给东北各阶层民众的社会心理带来了更深层次的伤害.使其社会心理由最初的对民族国家的"忧患意识"向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内核的"抗日心态"转变,同时这种转变也是促成东北抗日救亡高潮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社会以及其它力量把一个纯洁、质朴、美丽、善良而又勤劳的农村姑娘--苔丝逼得走投无路而沦为杀人犯,匆匆结束了自己短暂一生的悲惨故事.造成苔丝悲惨命运的因素主要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贫穷家庭、"撒旦"亚雷·德伯、"天使"安玑·克莱以及苔丝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国民政府处理“一&#183;二八”事变的基本出发点是首先实现中日停战,然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为此,国民政府在军事、政治与外交方面多管齐下。显见,此时国民政府对日政策与“九&#183;一八”事变时期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既折射出中日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也说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开始发生了微妙调整。然而,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核心仍是基于依赖国际调停的方式来解决中日争端,国民政府对日态度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