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江格尔》以生命美学观点的艺术内容和生活内容传承了蒙古族对人类生存的讴歌,艺术地再现了人类生命存在才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对人类全部生命———三重生命———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礼赞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基本思想;歌颂英雄,宣扬英雄主义,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追求;创造北宝木巴地方,构建了满足人的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2.
章在论述史诗《江格尔》是诗,乐,舞相结合的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运用叙述学的原理,对《江格尔》的叙事特点,叙事的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多角度的观照,较详实地引证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蒙古国搜集整理《江格尔》史诗文本和建构本国《江格尔》史诗传统,经历了一个从翻译介绍卡尔梅克《江格尔》到整理蒙古国境内零散流传的本土《江格尔》史诗片断并建构成本国史诗传统,从翻译和修订卡尔梅克《江格尔》并打造成蒙古文学经典到最后创编完成作为国家标志性文化资源的《蒙古江格尔》的过程。在其中,《江格尔》史诗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史诗传统的建构和本土化最终促成了《蒙古江格尔》的创编。蒙古国建构《江格尔》史诗传统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的《江格尔》研究及草原史诗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少数民族典籍,丰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英译研究,采取模因论相关理论对《江格尔》英译开展研究。在概述模因论、《江格尔》内容的基础上,梳理了《江格尔》英译本和英译研究的现状,对《江格尔》英译的模因复制4个过程进行了调查,进而对《江格尔》的文化模因英译策略进行了研究。在传递蒙古族异质文化模因时,应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异化和归化2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神话英雄史诗《江格尔》展示着蒙古民族的审美理想和个体生存状态。史诗的既成审美对象是以一种感性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美学观念,这种原初的美学观带有明显的神话思维特征。《江格尔》具有东方审美观的特质。东方审美“同情观”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观”。史诗《江格尔》原始审美表征表现为:萨满思维、生命为美、物我同一等。  相似文献   

6.
沈从的小说解析了生命的自损形态、自足形态和自强形态。从二类生命形态的表现来看,作家理想的生命原型不在《边城》、《三三》等湘西小说中,而在《生存》、《黑夜》、《如蕤》、《过岭》等小说中,这些小说的主人公,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美的人,是其理想的生命原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边城》中的死亡观,沈从文试图通过对《边城》中老船夫,天保死亡意象的探究,达到对爱对生命的诗性观照,在他看来,爱与死的构成生命的“整体存在”,死亡是生命新陈代谢的程序,是剥夺人的“我要”的东西,是追求神性所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8.
根据史诗《江格尔》在卡尔梅克部,和硕特部,以及蒙古国,内蒙古地区的流行,分布情况,论证了《江格尔》产生于17世纪中叶后,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部。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略介绍中国《江格尔》搜集、整理工作的概况,对国内传承的十一种版本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评述,概括阐述我国《江格尔》研究所经历的不同历史阶段及现状。  相似文献   

10.
萨满教“万物有灵论”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基本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之英雄主义精神和生死观的生命线,萨满教“三界说”在《江格尔》里体现了“神本文化”,而萨满教的控驭行为(巫术)则反映了《江格尔》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的状态。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史诗《江格尔》的基本故事情节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