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的类存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上,首先应当厘清"人类中心主义"概念的特定含义,跳出孰为"中心"的思维误区.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完全无视人对其他生命的依赖性,完全不考虑环境承受能力的生存观和发展观.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阈值是:不能毁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条件,这个极限使人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界中心.人在自然面前应持"人的类存在主义",它是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基础,在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实现自由的生存观和发展观.其实现路径是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继在物种关系方面实现从动物界的提升之后,完成在社会关系方面从动物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近代以来主要有马克思提出的"人类解放"理论和缘起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它们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整合重构.而这种重构在两种理论中是否存在统一的学理基础,这相关性的理论课题是过去人们较少关注的.本文在考察两种理论的来源与特点前提下,认为实际上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涵盖了"现代化"论题,这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分析时得到了涵指,在现实上,现代化不管是以资本主义的方式进行还是其他方式进行,都是不发达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不过,在现实上,"人类解放"虽然赖于生产力的发展,但"现代化"不等于"人类解放",它不过是"人类解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罢了.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引入"市场经济",就是从上述两种理论的这种相关性出发,对现实落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的新结晶.  相似文献   

3.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创造了现代化的生产、生存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21世纪,意识到科学技术给自己带来巨大"福社"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科学技术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人类本身的"异化"给当今世界带来了许多的困惑.  相似文献   

4.
"记忆、遗忘和再回忆属于人类的历史构成,而且本身就构成了人类的一段历史和一种教化."--伽达默尔 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我应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中心菲利普·佩蒂特(Philip Pettit)教授之邀在该中心访问;对于我这样年届不惑才第一次"远渡重洋"的"老童生","洗心革面"、"脱胎换骨"诚然是不可能的了,不过拜"路径依赖"之所赐,就"足力"和"财力"所及四处访书却也一定是我这样的"老书痴"必不可少的行程.  相似文献   

5.
神话(神奇故事)的起源往往与远古的宗教事件或者神圣事件有关,在"女娲补天"故事里,无论是娲,还是五色石,还是淫水,均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人类的生育,而生育又与人类的婚姻密切相连。"女娲补天"其实就是"女娲治水",而"女娲治水"就是治理当时人类的婚姻状态——由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群婚制转为一夫一妻制。这个神话曲折地记载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这一神圣事件。  相似文献   

6.
说"言"道"语"     
语言是人类用来传情达意的工具,如果没有语言,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在神话世界里,语言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在叙述石猴(即孙悟空)出世后,就假定"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使石猴得以与众猴沟通,顺利登上了"美猴王"的宝座.语言是如此重要,那么何谓"语",何谓"言"?"语""言"并举,为什么就能指代人类的交际工具?  相似文献   

7.
最近,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欧洲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类地行星Gliese 581c,并赋予它"第二个地球"和"人类未来的家园"的美誉;但也有人对此心存疑虑,甚至担心会不会如同"炒明星"那样在炒天上的行星?  相似文献   

8.
"教育世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人类自主设计的"教育世界"是用理解、建构、转化等特有思想方式来促进教育生活方式甚至整个人类生活方式合理化的世界,它是介于"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之间以承担转化和桥梁作用的"中间世界"。丰富"教育世界"话语并以此来有效解决教育自身问题,不断促进"教育世界"与其他世界平等对话是教育研究者应该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陈栩静 《文教资料》2008,(26):21-22
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在其剧作<美狄亚>中塑造的"美狄亚"这一著名弃妇角色一度因为"叛父杀弟"、"杀夫惩子"等行为背负上了"恶妇"的罪名,但这些看似有违中希道德的将人类的超常态特性推向极致的行为正是其性格的鲜明特征,失之则不成为"美狄亚",其形成亦是符合人类心理规律的.本文则试图从"爱"的角度出发,对其一系列残酷行为进行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人的文学"无论作为一个命题还是作为一种观念因为包含着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具有全新的意义和价值,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灵肉一元论"的思想背后隐含着科学、和谐与人类大同的人文理想。但透析其思想实质,"人"的发现是其思想结构中具有进步性的因素,而"灵"所象征的"人类性"则具有主观和幻想的色彩,是个人主义的理想外衣。  相似文献   

11.
人类究竟何以能"言语"?传统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和神经科学家都把视线放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先后出现了语言和思维的"等同观"和"分离观".但至今,问题的难解性仍摆在我们面前.面对这一现状,笔者试图从活动到言语的生成追问中考察"内言语"发展过程.这不仅有利于揭示言语的生成机理,而且有助于了解人类自身的意识生成.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3.
伦理规范的存在及本质与人类的意向相关,它所具有的规范性特征和权威力量,是由于人类意向性地将其作为规范,集体意向性地赋予其"地位功能".集体意向性使"我们"之间具有了相互针对的一定权利、责任,形成某种相互的要求,这是理解伦理规范及其规范性特征的基础.伦理规范与意向之间的相关性对伦理规范的基础与合理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问题"是引导人类学习和智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而霍华德·加德纳曾将智能界定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当代知识论中的"弱纲领"与"强纲领"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知识论研究在科学知识的社会因素与外部实在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观念,即传统的"弱纲领"和以科学知识社会学为代表的"强纲领".其中,"弱纲领"代表了正统的科学知识观,它将科学知识视为人类理性的产物,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强纲领"则通过"因果性"、"对称性"等原则把对人文、社会知识的社会分析扩展到了对科学知识的分析,要求对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人类信念都进行所谓的"公正"、"对称性"说明.  相似文献   

16.
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阶级性话语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性话语,从"落后就要挨打"的丛林法则到命运共同的新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品质.从解决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当代世界的认知相结合,回应了时代难题,推动了理论创新,并赋予中国气派,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述.  相似文献   

17.
动物"门诊"     
人给动物治病,这一点儿都不稀奇。可是你知道吗,动物也给人类开设了不少的"专科门诊",给人类治病呢。现在,我们就去见识见识吧!  相似文献   

18.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猫和狗,没有猪牛羊,这个世界会怎样?"这的确是一个挑战人们想象力的问题,尤其是在人类"创造"它们之前,这些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那么,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悠久的发展史上,类比推理方法(注:以下简称为"类推法")被誉为科学活动中"伟大的引路人"、"人类认知的核心".而通过数学类推法可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寻求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亦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合情推理能力;与之相对应的,2003年4月出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把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作为主要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周边文化相互作用才得以形成的,反映着特定的人类集团的社会生产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日语会话最讲究的是"言葉遣い",意思就是谈话时要照顾到对方的情绪,从而使对方与自己心意相通、关系融洽,达到"和"的目的.于是在日语的日常口语中有些词或句子被赋予了微妙的引申涵义,表现了日本文化含蓄的特点.本文从日语的"言葉遣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入手,通过对日语中常出现的"言葉遣い"的现象的分析,考察日本文化的传统思想和意识,以及日本人日常生活"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